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6篇
  免费   10篇
  国内免费   13篇
测绘学   1篇
大气科学   1篇
地球物理   6篇
地质学   27篇
海洋学   18篇
综合类   2篇
自然地理   14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3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2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3年   2篇
  1991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1年   1篇
  1950年   1篇
  194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 毫秒
61.
青海柴达木地区野生胡杨叶的形态解剖学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丁伟  杨振华  张世彪  柴守玺 《中国沙漠》2010,30(6):1411-1415
采用常规石蜡切片法,对青海柴达木地区野生胡杨叶的形态和解剖结构进行了观察和分析,探讨野生胡杨在解剖学方面适应干旱的机理。结果表明,该地区的野生胡杨叶具有明显的旱生结构特点。具体表现为:叶片厚,不等面叶;上下均由两层细胞构成复表皮,具有较厚的表皮细胞外壁与角质层;气孔下陷;具有不整齐的维管束鞘细胞,主脉韧皮纤维发达,含较多的粘液细胞;栅栏组织发达,细胞小,排列紧密;叶肉细胞含有两种结晶体——棱晶和簇晶。  相似文献   
62.
著名的埃迪卡拉纪化石Dickinsonia是最有争议的一种生物,曾被认为是刺胞动物、扁行动物的、环节动物,甚至被归入非后生动物文德生物界或地衣类。从俄罗斯白海地区冬季海岸5亿5千5百万年前的细砂岩中新发现的一枚化石标本保存了可靠的内部器官解剖构造印痕,从而肯定了它是后生动物的属性。这些构造可与现生的栉水母动物的胃水管系统类比。另外,我们观察发现Dickinsonia显示了两辐射对称的特性,并非以前认为的两侧对称生物。而栉水母动物门是现生36个后生动物门类中唯一具两辐射对称的动物类别。因此,我们认为Dickinsonia无疑属于后生动物,…  相似文献   
63.
64.
Twenty-seven moss specimens collected from the Guangfayong section (Early Miocene,22.1 Ma) of the Weichang District,North China were investigated in the present study.Based on the morphological and anatomical features of gametophytes,all specimens were found to belong to three species:Leptodictyum riparium,Drepanocladus subtrichophyllus sp.nov.,and Amblystegium varium,all of which belong to the family Amblystegiaceae.The microhabitats and living environments of fossil mosses were also investigated based on comparison with living mosses.The results suggest that these mosses grew primarily at the edges of rivers,streams,and lakes and favored being submerged in streams or lakes in the Weichang District in the Early Miocene.  相似文献   
65.
文中对褐牙鲆和狭鳞庸鲽的头颅骨骼进行了比较研究。两者共同特征均有眼间隔发达、无眶蝶骨、翼蝶骨不发达 ,上枕骨与额骨连接 ,左右颅顶骨分离 ,但无基蝶骨 ,也没有伪头中骨。褐牙鲆与狭鳞庸鲽在骨骼形状结构上的分异多停留于骨块的形状、大小差异及嵴的发达程度上 ,其主要区别体现在围眼眶骨、鼻区骨块和颌齿排列等。最后还讨论了褐牙鲆和狭鳞庸鲽的特化以及鲽形目的起源问题。从骨骼结构看 ,鲽形目应起源于鲈形目而不是鲱形目  相似文献   
66.
海莲和木榄次生木质部的生态解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相似文献   
67.
对红树科Rhizophoraceae的海莲(Bruguierasexangula)和木榄(Bruguieragymnorrhiza)次生木质部的组织结构和数量特征进行了研究。海莲和木榄的导管分布频率分别为236.80±53.93个/10mm2、230.50±57.75个/10mm2;导管直径分别为75.0±23.5μm、77.6±14.5μm;海莲和木榄的射线分布频率分别为30.5±5.0条/5mm、32.5±5.5条/5mm;海莲和木榄同属于红树科木榄属的植物,它们次生木质部的组织结构较为一致,而且数量特征也差别不大。一般来说,木材结构比较具有保守性,所以同属的不同种之间,木材结构区别较小。  相似文献   
68.
差不嘎蒿特性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3,自引:6,他引:7  
李进  张秀伏 《中国沙漠》1991,11(1):50-58
对差不嘎蒿(Artemisia halodendron)的叶片解剖结构、生物学和生态学特性的初步研究表明: 差不嘎蒿是一种叶肉质化的旱生植物。生长期长(4月底或5月初至9月上旬), 地上部分的生长分为生殖枝、上部营养枝和基部营养枝生长。根系非常发达, 以水平根系为主, 根系多分布于20-60cm土层内。它通过发达的根系吸收水分和保水力较强的叶片保持水分的能力抗旱来抵抗干旱的胁迫, 通过强大的根系来抵抗风蚀和萌发不定根来适应沙埋的环境, 是一种优良的先锋固沙植物。  相似文献   
69.
研究了采自海南东寨港(19°54′N,110°20′E)榄李属的红榄李(Lumintzera littorea)和榄李(Lumintzera racemosa)的叶片结构及其生态学意义。榄李属红树植物的叶片解剖结构特征基本相同,都具有适应海滩环境的结构——叶片为完全等面叶,没有内皮层结构,海绵组织特化为贮水组织等;叶的解剖结构差异可能是榄李属红树植物生态隔离现象的原因,其结构差异可为种间鉴定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