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0篇
  免费   19篇
  国内免费   31篇
测绘学   2篇
地球物理   9篇
地质学   59篇
海洋学   90篇
综合类   12篇
自然地理   8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9篇
  2010年   11篇
  2009年   9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8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9篇
  2002年   8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9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5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4篇
  1985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2篇
  1981年   2篇
  1980年   2篇
  197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91.
柴达木盆地察尔汗贝壳堤剖面年代学研究*   总被引:9,自引:6,他引:9  
利用常规14 C、加速器(AMS)和230 Th等测年方法,对位于青藏高原东北部柴达木盆地察尔汗古湖贝壳堤剖面化石贝壳、湖泊沉积(包括现代沉积)样品有机质(包括碱性残留和胡敏酸组分)、碳酸盐(CaCO3)和剖面顶部石盐(NaCl)晶体在不同实验室进行了系统的实验研究,探讨了不同样品测年结果的可靠性和精确性,并通过与已有研究结果的对比,对柴达木盆地贝壳堤剖面记录的察尔汗古湖高湖面演化历史进行了探讨,得出察尔汗古湖高湖面形成于约39.7~17.5 14 C kaB.P. ; 研究证明柴达木盆地沉积物中有机质含量很低,且主要来源于菌藻类等低等藻类和微生物,受老碳和溶解物质影响强烈,因此必须经过多种方法综合测年才能比较可靠地确定所测样品的形成年代; 测年结果的不确定性不仅来源于样品自身元素(同位素)的特性和沉积过程中再沉积作用的影响,也可能源自于放射性14 C产生过程的不稳定性; 对比发现贝壳化石老于同层位有机质14 C年龄15~18ka,这可能与柴达木盆地所处的特殊地理位置和巨大的古湖泊面积及水体有关; 同时,不平衡铀系测年在确定开放体系矿物晶体年代应用中的可靠性尚须进一步深入分析,其机理也还需要探讨和实验研究。  相似文献   
92.
贝壳珍珠层微结构及成因理论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珍珠层是由多边形文石板片和少量有机质(〈5%)组成的具微层理的结构单元,可分为砖型和堆垛型两种类型珍珠层中文石板片晶体的结晶学方向、粒径及形貌等严格受到控制,呈现出高度有序的结构。珍珠层的形成与软体动物的生理活动有关,目前珍珠层的成因理论主要有:与外套的外上皮细胞年龄有关;细胞内结晶细胞外组装说;隔室说;矿物桥说及模板说等。  相似文献   
93.
贝壳往陆地的搬运很可能发生在风暴浪中,此间活着的和刚死亡的潮间带贝壳被搬运到正常高潮线之上。当潮下带滨面侵蚀作用使含贝壳的河道沉积物出露并且由此侵蚀出的贝壳处于碎浪带中的时候,较老的贝壳也可以往陆地方向搬运,因为在碎浪带中贝壳通常往潮间带或潮上带搬运(Flemming等,1992)。风暴过后较高的退潮流往往产生较强的向海底流,潮间带的贝壳往深水区的搬运常常发生在风暴减弱期。风暴形成的高水位的退潮流往往能很有效地将贝壳搬运到障壁岛之间的潮下带潮道中(Flemming等,1992)。Aigner、Reineck(1982)和Aigner(1985…  相似文献   
94.
黄河三角洲东营港的泥质潮坪上发育大量的贝壳沉积。贝壳的特殊形态使其很容易被水流搬运,波浪的簸选、泥坪表面的侵蚀坑穴和植物根、堤坝等障碍物对贝壳的拦阻、与地形地貌或涨潮流的水流形态有关的流速降低都可以形成贝壳堆积。潮坪表面贝壳的沉积形态包括:与涨潮流有关的坑穴状、密集窝状、陡坎状、垄沟状、席状、带状以及潮汐水道中的混合沉积等类型;与波浪作用有关的堤坝状、堤坝遮挡沉积等类型。涨潮流流速降低的方式不同,贝壳沉积形态也会相应有较大的差别。另外,潮坪表面的细微起伏、潮坪底质类型和粘结性都会对贝壳的沉积形态造成较大影响,其中尤其是以密集窝状和陡坎状为特征。从东营港贝壳的沉积特征上看,潮坪上贝壳沉积的水动力条件与常见的砂砾滩、鲕粒滩、内碎屑滩有很大的不同,不能将介壳的富集一概归为滩坝相沉积。  相似文献   
95.
The fractal characteristics of tidal creeks in the Gaizhou Beach are analyzed based on high-resolution images fusion of Landsat TM and ERS-2, and then the graphic models and characteristics of converse information tree of tidal creeks in the Gaizhou Beach are established. A calculation model is established based on the above results, and at the same time, quantitative calculation of the evolution characteristics and the diversity between the northern and the southern parts of the Gaizhou Beach is carried out. By the supervised classification of these images, distribution and areas of high tidal flats, middle tidal flats and low tidal flats in the Gaizhou Beach are studied quantitatively, and image charactistics of seashell habitats in the Gaizhou Beach and the correlation between mudflat distribution and seashell habitats are studied. At last, the engineering problems in the Gaizhou Beach are discussed.  相似文献   
96.
光照与温度对条斑紫菜(Neopyropia yezoensis)贝壳丝状体生长发育与壳孢子放散水平均具有重要影响.因温度对光强的协同效应以及各培养阶段对光强的需求不同,本文仅改变培养光强,研究了不同光照强度对条斑紫菜贝壳丝状体着生、生长、发育及壳孢子放散的影响,为育苗阶段光照强度管理提供数据支撑.在16℃下采用1.3~...  相似文献   
97.
取自堤下部的^14C平均校正年龄表明,渤海湾西岩沿现代海岩线展布的第一道贝壳堤(Ⅰ堤)的初始年龄约在900~700calBP/AD1050~1250,堤的发育延续至18、19世纪。以入^14C数据因取样位置不当(一般取自堤的中部),不能用于支持文献中关于该堤起始时间的;但是这批数据连同文献中获自岸外残存贝壳碎屑堆积层的数据,暗示隋、唐贝壳堤存在的可能性。近1千年来该地区贝壳堤的发育反映了海岩线的重  相似文献   
98.
古黄河三角洲若干问题的思考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孟村古黄河三角洲分流河道体系代表歧口三角洲超级叶瓣(700BC-11AD)的上三角洲平原沉积物,其下的三角洲沉积层序多属于更老的超级叶瓣。山东北部大口河至徒骇河口海岸700BC—1099AD多次受到黄河的影响,埕口—马山子东北部的海岸平原主要形成于893—1048年,那里岛链状贝壳堤开始形成的时间晚于1128年,与贝壳堤的^14C年龄相差700~1850a。苏北斗龙港口—弶港海岸平原地表之下约9m厚的沉积物主要是黄河入海泥沙在海流作用下向南搬运,并沉积下来。苏北黄河三角洲南界在谅港附近。自然地理和海洋地质工作者采纳“公元前602年或战国中期(公元前4世纪)发生第一次大改道”的观点是一个误会,实际上这是多数历史地理学家已经放弃的认识。  相似文献   
99.
研究了纳米 Cu2O/珍珠贝壳复合光催化材料对嗜水气单胞菌、副溶血弧菌、鳗弧菌和溶藻胶弧菌的杀菌效果,并考察了材料浓度、光源强度、作用时间等因素对杀菌作用的影响.结果表明,该复合材料对四种病原菌均具有较强的杀灭能力,复合材料浓度为100 mg/L时,无论在紫外光还是太阳光下照射2 h,杀菌率均达到100%; Fe (phen)32+光度法验证了复合材料溶液在光照过程中产生了具有强氧化活性的自由基.  相似文献   
100.
渤海湾贝壳堤的另一种成因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非三角洲泥沙质海岸可分为发育有沿岸堤的沿海平原和障壁岛一泻湖两个基本类型。长期以来,渤海湾西岸全新世贝壳堤被归入前一范畴,我们则认为其初始阶段可能是介于二者之间的、在较小动能条件下形成于潮间带的线性沙坝。其根据简述如下。经校核的24个地点的83个14C数据(包括我们的4个地点的12个)大致勾勒出各堤的起讫年代。14C直接测定值及其校正年龄均表明各堤间隔时间一般不超过数百年。几乎与海侵达到最大边界(如青县一沧州一线)的同时,在东孙村一沈在一带开始发育VI堤。以后请提的起始时间,同样总是距前一道堤停止发育的时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