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25篇
  免费   310篇
  国内免费   644篇
测绘学   15篇
大气科学   24篇
地球物理   131篇
地质学   1556篇
海洋学   337篇
天文学   8篇
综合类   86篇
自然地理   122篇
  2024年   12篇
  2023年   45篇
  2022年   66篇
  2021年   69篇
  2020年   54篇
  2019年   80篇
  2018年   45篇
  2017年   59篇
  2016年   59篇
  2015年   60篇
  2014年   85篇
  2013年   66篇
  2012年   71篇
  2011年   82篇
  2010年   68篇
  2009年   75篇
  2008年   74篇
  2007年   73篇
  2006年   87篇
  2005年   77篇
  2004年   68篇
  2003年   67篇
  2002年   67篇
  2001年   110篇
  2000年   58篇
  1999年   44篇
  1998年   66篇
  1997年   68篇
  1996年   74篇
  1995年   52篇
  1994年   55篇
  1993年   45篇
  1992年   41篇
  1991年   46篇
  1990年   37篇
  1989年   28篇
  1988年   10篇
  1987年   10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2篇
  1981年   2篇
  1980年   2篇
  1979年   1篇
  1977年   1篇
  1960年   1篇
  1955年   3篇
  1951年   1篇
  1941年   1篇
  1938年   2篇
  1930年   6篇
排序方式: 共有227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准噶尔盆地腹部超压顶面附近普遍存在碳酸盐胶结带,在分析超压顶面附近碳酸盐胶结物岩石学特征的基础上,重点挖掘了碳酸盐胶结物碳、氧同位素的地球化学信息,得出:(1)碳酸盐胶结物主要由含铁方解石、含铁白云石或铁白云石等组成;(2)碳酸盐胶结物形成于深部较高的地温环境,受有机流体运移的影响;(3)碳酸盐胶结物中所对应的碳、氧离子呈现出自超压仓向上部泄压环境迁移的趋势.综合分析认为准噶尔盆地腹部超压顶面附近的碳酸盐胶结带是地史时期深部超压有机流体向上多次排放的自然产物,这一研究为碎屑岩超压盆地超压仓顶部碳酸盐胶结带的形成与超压流体排放可能具有的内在关联提供了新的研究参考.  相似文献   
992.
早石炭亚纪冰川性海平面变化及黔桂盆地独特的古地理位置控制着盆地中的地球生物学过程,决 定了生烃母质生物的生产力和有机质的保存条件,进而影响了盆地相烃源岩的形成与分布。通过对广西巴平剖 面地球生物相分析,探讨下石炭亚系盆地相烃源岩形成的地球生物学过程,结果表明:汤粑沟期早期、旧司期 中晚期生境型以Ⅵb ( 台间深海盆地生境相)为主,盆地中生产力水平较低,但盆地中水体较深,古氧相为厌氧 相,有机质埋藏效率高,形成了下石炭亚系的优质烃源岩。汤粑沟中期生境型为Ⅵb,生产力水平低,古氧相为 贫氧-厌氧相,由于沉积速率过慢,发生了大量的Mn /Fe氧化还原反应,降低了有机质的埋藏效率,仅形成了 一套非烃源岩。早旧司期及上司期生境型为Ⅳ1 ( 范围为风暴浪击面至真光层下界面) 、Ⅳ2 ( 范围为真光层下界 面至大陆架坡折处) ,生产力水平低-中,古氧相为准厌氧相-贫氧相,形成了一套非烃源岩-一般烃源岩。上 司期末期-罗苏期生境型主要为Ⅲ2 ( 范围为强光合作用面至风暴浪基面) ,局部为Ⅳ1,生产力水平中-高,古 氧相为常氧相-贫氧相,有机质埋藏效率低,形成了一套非烃源岩-差烃源岩。  相似文献   
993.
通过对我国典型干旱区表土分粒级样品的碳酸盐含量及其碳氧同位素的测试,结果显示:我国西北干旱区表土不同粒级样品的碳酸盐含量以及碳氧稳定同位素组成存在较大的差异。随着粒径的减小,碳酸盐含量逐渐升高,氧同位素逐渐偏正,碳同位素逐渐偏负。可以认为细颗粒组分中土壤次生碳酸盐相对比例大,而粗颗粒组分中原生碳酸盐相对占优势。而次生碳酸盐氧同位素可能受蒸发的控制,碳同位素更多的受植被的影响,所以表现出细颗粒组分较粗颗粒组分碳酸盐的氧同位素更偏正,而碳同位素更偏负。因此,干旱区表土细颗粒组分碳酸盐能更好地反映成壤过程中次生碳酸盐形成时期的气候环境信息。  相似文献   
994.
大团山铜(钼) 矿床是安徽铜陵狮子山矿田内较为典型的岩浆热液叠加型铜钼矿床,其成因与早白垩世大团山石英 二长闪长岩有密切关系。系统采集硫化物阶段的矿化石英脉并经岩相学显微观察发现,石英中捕获有大量的流体包裹体, 主要分为三种类型,即富气相(Ⅰ型)、富液相(Ⅱ型) 的两相水溶液包裹体和含子晶的三相水溶液包裹体(Ⅲ型)。显微 测温研究表明,流体包裹体的均一温度统计峰值分别出现在375~405°C和285~315°C之间,流体盐度的统计峰值出现在5.0 wt.%~10.0 wt.% NaCl eq.之间。激光拉曼探针分析表明,流体包裹体的气相成分以水蒸汽为主,含有少量CO2和CH4。流体 氢、氧同位素组成呈岩浆流体特征。研究表明,大团山铜(钼) 矿床的成矿流体主要来源于岩浆流体,在成矿过程中经历 了相态变化,沸腾的流体体系受到了不均匀捕获。结合前人研究成果,狮子山矿田内早白垩世叠加改造型流体表现出同源 特征,在物理化学演化方面具有一定规律性,流体的多次沸腾作用很可能对成矿元素的分配、迁移与沉淀起到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995.
南海北部ZHS-176孔古海洋学记录:氧同位素和有机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南海北部陆坡ZHS-176孔进行浮游有孔虫氧同位素和有机碳的研究,重建了末次冰期以来的古气候演化历史。ZHS-176孔浮游有孔虫氧同位素分析揭示了末次冰期期间的气候波动,如末次盛冰期、Heinrich事件1、Blling-Allerd暖期与新仙女木事件在南海北部陆坡均有响应。同时,在全新世阶段存在3个强降水期和3个弱降水期。ZHS-176孔有机碳以生物成因为主,随着夏季风的增强,陆源物质含量增加,但在3kaBP以后由于华南地区夏季风减弱而导致陆源输入减少。  相似文献   
996.
通过对大洋钻探(ODP)第130航次807站A孔井深12.54~16.38m沉积物中浮游和底栖有孔虫的稳定同位素δ18 O以及浮游有孔虫壳体的Mg/Ca测试,揭示了中更新世气候转型期(800~1 000kaBP)西太平洋暖池表层海水温度和氧同位素的变化。研究发现,中更新世时期ODP 807站的表层海水温度在25.1~30.9℃之间浮动,平均为28.4℃,接近现代暖池区实测温度值,冰期/间冰期之间的温度差值在1.5~5℃左右,与晚第四纪时的温差相近;同时,表层海水温度和底栖有孔虫氧同位素呈现同步变化的趋势,没有明显的超前或滞后的相位关系,区别于前人在暖池区的研究结果。间冰期时,表层海水温度上升伴随着温跃层变深、盐度降低,与现代西太平洋暖池La Ni珘na状态类似;冰期时则类似于El Ni珘no状态。中更新世气候转型期,西太平洋暖池的表层海水温度、温跃层深度变化受低纬热带驱动影响,都显示出强烈的岁差周期(16.8ka),而底层水氧同位素更多受到高纬的影响。  相似文献   
997.
洞穴石笋作为古气候研究重要载体之一,其氧同位素指标运用极为广泛,逐渐成为低纬甚至全球古气候变化的参比标准。然而,已有研究对洞穴碳酸盐沉积δ18 O气候意义的解译存在很大差异,包括洞穴温度、降雨量、降雨过程、大气环流模式等,亚洲季风区相关研究的分歧尤其突出,至今仍未统一。因此,洞穴古气候学界必须加强现代观测等机理研究,探明石笋δ18 O各种控制因子及其相互关系,充分发挥其气候地层学方面的优势,进一步促进区域间和全球气候对比。  相似文献   
998.
于2009年6-9月在浙江省宁海县三门湾海域养殖场,选取2口水文环境相似的梭子蟹Portunus trituberculatus养殖池塘,分别采用“底充式增氧”(实验塘)和传统水车式增氧(对照塘)方式,比较研究了池塘水质环境及其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的变化.结果显示:(1)实验塘水质的溶解氧和氨氮指标均优于对照塘,其中实验塘...  相似文献   
999.
连续流气提式流化床启动过程中好氧颗粒污泥的形成机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探讨连续流气提式好氧颗粒污泥流化床(CAFB)反应器的运行特征,对该工艺颗粒污泥形成过程、形成机理和颗粒性质进行分析。以市政污泥为接种污泥,以醋酸钠为碳源,在连续运行方式下培养好氧颗粒污泥。研究结果表明:CAFB反应器启动的第4-5天即有大量颗粒污泥形成,颗粒直径800~1 000 μm,比重1.006,生物相丰富,能够分泌大量胞外聚合物。当COD有机负荷高达8 和13 kg/(m3·d)时,对COD处理效率均维持在93%~97%,COD出水质量浓度仅为30~80 mg/L,引起启动后期丝状菌的大量繁殖,污泥流失。进一步提高污泥负荷有望控制污泥膨胀。  相似文献   
1000.
岩溶洞穴滴水环境监测研究进展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彭玲莉  李廷勇 《中国岩溶》2012,31(3):316-326
通过对已有成果的疏理总结,前人的洞穴滴水环境监测研究取得了以下几个方面的主要认识:(1)滴水的氢氧同位素组成虽然基本反映了大气降水的同位素构成,但由于洞穴上覆岩层厚度及裂隙的差异等,导致滴水对降水时间响应不同,滴水氢氧同位素变化存在多样性。(2)滴水化学组成主要受到水—土—岩—气之间相互作用影响,其中的溶解无机碳同位素及有机酸等还受到上覆植被类型以及密度的影响。(3)洞穴物理环境条件是决定洞穴滴水—沉积物中氧碳稳定同位素能否达到平衡分馏的重要因素。(4)由于滴水化学组成指示气候环境变化仍存在多解性和不确定性,需要将洞穴监测研究从洞穴内部扩大到洞穴上覆土壤、植被等中间过程,建立立体监测体系。(5)目前的洞穴环境监测仍缺乏不同自然条件下的综合对比研究,有待今后开展和加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