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099篇
  免费   475篇
  国内免费   1069篇
测绘学   53篇
大气科学   1077篇
地球物理   290篇
地质学   456篇
海洋学   1457篇
天文学   29篇
综合类   149篇
自然地理   132篇
  2024年   15篇
  2023年   54篇
  2022年   79篇
  2021年   74篇
  2020年   83篇
  2019年   90篇
  2018年   63篇
  2017年   73篇
  2016年   82篇
  2015年   71篇
  2014年   204篇
  2013年   142篇
  2012年   160篇
  2011年   145篇
  2010年   141篇
  2009年   173篇
  2008年   157篇
  2007年   163篇
  2006年   147篇
  2005年   149篇
  2004年   102篇
  2003年   95篇
  2002年   102篇
  2001年   95篇
  2000年   74篇
  1999年   80篇
  1998年   89篇
  1997年   90篇
  1996年   84篇
  1995年   95篇
  1994年   95篇
  1993年   77篇
  1992年   70篇
  1991年   72篇
  1990年   65篇
  1989年   47篇
  1988年   6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5篇
  1985年   2篇
  1980年   2篇
  1955年   2篇
  1954年   2篇
  1949年   2篇
  1947年   4篇
  1943年   3篇
  1937年   1篇
  1936年   3篇
  1935年   3篇
  193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64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08 毫秒
971.
最新海表温度卫星观测资料分析表明在赤道东太平洋和大西洋附近存在赤道不稳定波(tropical instability waves)。赤道不稳定波通常于每年春末夏初出现,以约0.6 m/s速度向西传播,周期为20~40天左右,波长约为1 000~2 000 km,可改变赤道附近海洋的热量平衡,并引发强烈的局地海气作用。利用CCSR/NIES/FRCGC AOGCM MIROC 100年的模式输出结果,计算了赤道不稳定波的爆发时间、波长、传播速度、周期,并与观测资料作对比分析,以考察模式对赤道不稳定波的模拟能力。结果表明,模式较好地再现了热带太平洋的海洋内部中尺度动力-热力作用过程,成功模拟了赤道不稳定波的基本特征,发现赤道不稳定波主要存在赤道南北不超过6个纬度的浅层海洋中,除赤道表层外4~6 ?N海洋温跃层中也有赤道不稳定波。对赤道不稳定波的能量进行诊断分析表明其能量主要来自赤道附近洋流经向切变产生的正压不稳定,赤道以北海洋温跃层中赤道不稳定波能量主要来自由浮力作用产生的斜压不稳定,两者的共同作用形成了赤道不稳定波的赤道不对称结构。  相似文献   
972.
蓝田和牧护关花岗岩体位于华北克拉通南缘、东秦岭西北端,同时地处大兴安岭-太行山重力梯度带西侧,准确限定其侵位时代对于正确理解华北克拉通岩石圈减薄的时空分布特征及东、西秦岭中生代岩浆作用的时空分布均具有重要意义。蓝田岩体主要由巨斑状二长花岗岩和中细粒二长花岗岩组成,牧护关岩体主要由花岗闪长岩、二长花岗岩和富黑云母花岗岩组成。对其中主体岩性的锆石LA—ICPMSU—Pb定年结果表明,蓝田和牧护关岩体的侵位时代分别为(154±1)Ma和(151±2)Ma,说明它们是燕山期(晚侏罗世-早白垩世)岩浆活动的产物。蓝田-牧护关岩体以西的西秦岭广大地区印支期岩浆岩分布广泛,但迄今为止尚未发现燕山期岩浆活动的证据,相反在蓝田一牧护关岩体以东的华北克拉通南缘和东秦岭地区,燕山期侵入岩十分发育。秦岭造山带中生代花岗岩类侵位时代的系统差异表明,东秦岭和西秦岭自晚侏罗世以后受不同的构造背景控制。一般认为,西秦岭印支期岩浆岩与扬子和华北板块的碰撞拼合有关,而东秦岭燕山期岩浆岩则与华北克拉通岩石圈减薄或太平洋板块向欧亚大陆的俯冲有关。因此,蓝田和牧护关岩体可能代表了滨太平洋构造一岩浆域和华北克拉通岩石圈减薄的西界。  相似文献   
973.
陈黎 《天文爱好者》2010,(10):82-83
1952年底院系合并,原辅仁大学从事天文和气象教学工作的刘世楷教授来到北师大物理系,他们在前苏联理论物理学家苏什金的协助下成立了天文教学小组。为提高实验水平,物理系主任祁开智教授向原民主德国订购了一架口径130毫米的蔡司折光赤道仪。  相似文献   
974.
975.
利用美国NOAA海表温度资料,重点分析了北太平洋海温异常EOF第二模态Victoria模态(VM)与ENSO年际关系的非对称特征.研究发现,VM和ENSO在年代际尺度上相关性较弱,而在年际尺度上有很好的相关关系,两者同期为负相关,VM超前1 a为正相关.然而,正负VM事件与ENSO冷暖位相在年际尺度上的联系存在着一定的...  相似文献   
976.
利用常规观测资料和NCEP1°×1°格点资料,分析0814强台风"黑格比"的移动路径和强度,发现大陆副热带高压和台风风场中强风区的变化,是"黑格比"移向西折、加速和持续快速移动的关键因素。强劲、持续的越赤道气流向台风卷入、高层强辐散以及弱的水平风垂直切变,都有利于"黑格比"强度迅猛发展和维持。  相似文献   
977.
Changes in the Indonesian Throughflow(ITF) and the South China Sea throughflow—measured by the Luzon Strait Transport(LST)—associated with the 1976/77 regime shift are analyzed using the Island Rule theory and the Simple Ocean Data Assimilation dataset.Results show that LST increased but ITF transport decreased after 1975.Such changes were induced by variations in wind stress associated with the regime shift.The strengthening of the easterly wind anomaly east of the Luzon Strait played an important role in ...  相似文献   
978.
A fully coupled ocean-atmosphere model is applied to highlight the mechanism of the long-term variability (including decadal and longer time scales) in the Pacific Ocean. We are interested in the effect of ocean-atmosphere coupling of different regions during these processes. The control run successfully simulates the Pacific long-term variability, whose leading modes are the Pacific (inter) Decadal Oscillation (PDO) and the North Pacific mode (NPM). Furthermore, three numerical experiments are conducted, s...  相似文献   
979.
北太平洋次表层海温异常对中国夏季降水影响的可能途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丽平  靳莉莉  管兆勇 《大气科学》2010,34(5):988-1000
利用Godas月平均次表层海温资料, 分析了冬、春季和夏季北太平洋次表层海温层际相似性特征, 据此对次表层海温进行分层。在此基础上研究了500 hPa位势高度场、北太平洋次表层海温、中国夏季降水三者之间的时滞相关关系, 发现春季北太平洋次表层海温场是联系前、后期大气环流的关键因素。前期冬季大气环流对春季北太平洋次表层海温场影响最显著, 春季北太平洋次表层海温场又持续影响同期及后期夏季大气环流异常。异常的夏季大气环流与同期表层、次表层海温相互作用, 共同造成夏季长江流域与华北、华南降水出现相反异常的分布型式。  相似文献   
980.
曾刚  孙照渤  林朝晖 《大气科学》2010,34(2):307-322
采用1950~2000年逐月观测的不同海域(全球、热带外、热带、热带印度洋-太平洋、热带印度洋及热带太平洋) 海表温度分别驱动NCAR CAM3全球大气环流模式, 进行了多组长时间积分试验, 对比观测资料, 讨论了这些海域海表温度异常 (SSTA) 对西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年代际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 全球、 热带、 热带印度洋-太平洋和热带印度洋海表温度变化均对夏季西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年代际变化有重要作用, 即在这些海域的海表温度变化影响下, 西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均在1970年代中后期发生了年代际变化, 其后副高面积增大、 强度增强、 位置偏西、 偏南, 这与观测结果较一致; 热带太平洋海表温度变化对夏季西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年代际变化也有重要作用, 在其作用下, 夏季西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强度、 面积在1960年代后期发生年代际变化, 南界在1970年代中后期发生年代际变化, 这些时段以后副高强度增强、 面积增大、 偏南; 热带印度洋海表温度驱动模拟的西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变化比热带太平洋海表温度驱动模拟的副高更接近于观测结果, 且年代际变化更显著, 其差异的可能原因在于两区海表温度在1970年代中后期以后的年代际变化能在孟加拉湾〖CD*2〗中国东南沿海区域强迫产生的异常环流不同, 前者强迫产生出反气旋性环流异常, 有利于副高的增强、 面积增大和西伸, 而后者强迫产生出气旋性环流异常, 不利于副高的西伸; 热带太平洋和热带印度洋海表温度在1970年代中后期的冷、 暖年代际背景变化对夏季西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年代际变化有重要作用; 热带外海表温度变化对西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年代际变化作用较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