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01篇
  免费   120篇
  国内免费   206篇
测绘学   10篇
大气科学   261篇
地球物理   70篇
地质学   69篇
海洋学   230篇
天文学   25篇
综合类   14篇
自然地理   48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10篇
  2022年   11篇
  2021年   10篇
  2020年   14篇
  2019年   16篇
  2018年   11篇
  2017年   10篇
  2016年   14篇
  2015年   12篇
  2014年   42篇
  2013年   34篇
  2012年   32篇
  2011年   18篇
  2010年   28篇
  2009年   45篇
  2008年   24篇
  2007年   32篇
  2006年   35篇
  2005年   28篇
  2004年   17篇
  2003年   19篇
  2002年   21篇
  2001年   21篇
  2000年   24篇
  1999年   16篇
  1998年   26篇
  1997年   18篇
  1996年   14篇
  1995年   12篇
  1994年   23篇
  1993年   23篇
  1992年   17篇
  1991年   13篇
  1990年   14篇
  1989年   11篇
  1988年   2篇
  1986年   3篇
  1984年   1篇
  1982年   1篇
  193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2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31.
两种人工湿地条件下芦苇与芦竹生理生态特性研究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通过对芦苇(Phragmites australis)和芦竹(Arundo donax)在模拟表面流湿地和潜流湿地条件下的生长特性比较,发现在两种人工湿地生长的两种植物叶片水势基本一致。对于植株相对生长率,叶片叶绿素含量、光合速率、蒸腾速率、气孔导度等指标,芦苇各项指标在两种人工湿地间的差异不显著;芦竹在潜流湿地中的生长特性明显优于表面流湿地,二者间差异极显著(n=3,P〈0.01)。根系的生长状况与叶片水势情况表明水分供需并不是影响植物生理差异的因素;叶片叶绿素含量与光合作用的正相关表现说明叶绿素是影响两种湿地类型上植物生理特性差异的主要因素;芦苇、芦竹在两种人工湿地间的生理生态差异说明芦苇能适应两种湿地生境,而芦竹更适合种植在潜流人工湿地。  相似文献   
132.
学习总是一个从不知到知,从不懂到懂,从知之甚少到知之甚多的过程;所以地理课堂教学就必须遵循学生的认识规律,体现教学过程的基本原则,由浅人深地设置地理课堂问题情境。比如在学习“非洲的气候”一节时,先请学生阅读教材插图,随后依次设置如下问题:①刚果盆地和东非高原都位于非洲什么部位吗?(都处在赤道附近)②它们又分别属于哪一种气候类型?(前者是热带雨林气候、后者为热带草原气候)③两者都处在赤道两侧附近,  相似文献   
133.
正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初高中地理教材把澳大利亚北部热带草原气候成因归为赤道低压带和信风带交替控制,而21世纪新课标教材没有明确指出澳大利亚北部热带草原气候成因。下面以两道高考地理题为例,探究澳大利亚北部热带草原气候成因。例1(1993年普通高校招生统一考试全国卷,7)7.澳大利亚热带草原气候带各部分的主要成因或特征是A.北部赤道低压与东南信风交替控制B.南部副热带高压与西风交替控制C.东部地处背风区,降水较少D.北部夏湿冬干,南部冬湿夏干答案:ABCD例2(2010年普通高校招生统一考试上海卷,36)读"澳大利亚气候类型分布示意图",回答问题。  相似文献   
134.
利用COSMIC掩星2009年电子密度剖面数据,筛选数据进行网格划分,网格内数据统计平均,基于球谐函数计算模型值,分析电离层中低纬度地区最大电子密度的地磁季节变化、昼夜测分布相对变化,及地磁活动对电子密度的分布影响.结果表明,最大电子密度昼测值明显高于夜测值,在中纬度部分区域增大明显.电子密度昼测值在地磁活动期间高度150-550 km中低纬度范围为正相扰动,随纬度变化存在区域差异,随高度增加,扰动加强.  相似文献   
135.
通过对热带碳循环"973"项目于2008年暖池区专题航次采集的KX08-97321-2柱状样(01°25.01'S,157°58.91'E;水深1897m)进行X射线荧光光谱(XRF)扫描以及浮游有孔虫氧同位素测定.结果发现,In(Ba/Ti)和In(ca/Ti)指示的赤道西太平洋古生产力在过去的370ka以来具有明显...  相似文献   
136.
"西边界潜流(WBUC)"是海洋环流中的重要现象,与表层环流相比,对次表层潜流的结构认识不足。本文利用SODA、OFES和ARGO资料,分析了北太平洋中的棉兰老潜流(MUC)和吕宋潜流(LUC)、南太平洋中的大堡礁潜流(GBRUC)和东澳大利亚潜流(EAUC)及南印度洋中的阿加勒斯潜流(AUC)的气候态空间分布特征,并且根据地转流反向的判据,分析WBUC的发生条件。  相似文献   
137.
令纬度ψ<,j>转换为ψ<,j>后,中央经线方程用一个ψ<,j>的7次幂方程表示,中央经线方程的系数关联着纬线间隔.令经度λ<,i>转换为ξ<,i>后,赤道方程用一个ξ<,i>的7次幂方程表示,赤道方程的系数关联着经线间隔.经线的收敛度由经线方程的收敛系数调节.由此构建可调节经线收敛度和经纬线间隔的伪圆柱投影.用一实例...  相似文献   
138.
利用1979—2014年ERA-Interim逐月的风场、海平面气压场和位势高度场等再分析资料以及中国160站降水观测资料,采用回归分析等方法分析了盛夏(7、8月)南海(South China Sea, SCS)低空越赤道气流(Cross-Equatorial Flow,CEF)的变化及其与东亚夏季风的联系,结果表明:盛夏南海低空越赤道气流(SCEF)强度指数与南海夏季风强度指数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与东亚副热带夏季风强度指数呈显著的负相关关系。当盛夏SCEF偏强(弱)时,亚洲热带低压及西太平洋赤道辐合带增强(减弱),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强度减弱(增强)、东撤(西伸),南海北部和西北太平洋地区为明显的气旋式(反气旋式)环流异常,使得南海夏季风增强(减弱)和东亚副热带夏季风减弱(增强)。此外,当盛夏SCEF偏强时,由于东亚副热带夏季风减弱,我国华南地区为东北风异常,华北地区为偏南风异常,受其影响,我国华南地区为显著的水汽辐合区,华中地区为显著的水汽辐散区,使得盛夏华南地区降水增多,华中地区降水减少;反之亦然。   相似文献   
139.
1948~2004年全球越赤道气流气候变化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利用1948年1月~2004年12月逐月NCEP/NCAR的全球1000 hPa、850 hPa、700 hPa、600 hPa、500 hPa、400 hPa、300 hPa、200 hPa、150 hPa、100 hPa的10层经向格点风,计算了全球越赤道气流和年变化,分析了全球850 hPa越赤道气流通道的时、空变化特征。指出在研究的时间段内,全球850 hPa越赤道气流有明显的长期趋势变化和年代际变化。近57年,6~8月的45~50°E、5~9月的105~115°E、5~9月和5~11月的130~140°E、2~4月的20~25°E的越赤道气流有明显的加强,6~8月的50~35°W的越赤道气流减弱。夏季索马里的越赤道气流,平均每10年增强0.25 m/s,而130~140°E,5~9月的越赤道气流,平均每10年增强0.32 m/s。奇异谱分析表明,850 hPa越赤道气流的年代际变化和趋势变化的方差贡献达到35%~45%。年际变化的方差贡献不超过30%,还指出夏季太平洋的越赤道气流的强度变化与南方涛动有明显关系,弱南方涛动时,有强的越赤道气流。而索马里急流强度与北大西洋涛动有弱的正相关。  相似文献   
140.
选取1952-2005年北太平洋月平均海表温度(SST)资料,经过奇异值分解分析表明:6月份日界线附近西风漂流区的海温集中了北太平洋海温场的主要信息,西风漂流区与赤道冷水区的海温存在遥相关震荡,并且在6月份达到全年的最高值,11月份其振幅出现次高值。6月西风漂流区的海温(SST)可视为来年盛夏(7-8月)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强弱变化的信号:当6月份西风漂流区的海温(SST)偏低,则来年盛夏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偏强;反之,则来年盛夏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偏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