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2篇
  免费   29篇
  国内免费   38篇
测绘学   4篇
大气科学   11篇
地球物理   6篇
地质学   62篇
海洋学   127篇
综合类   4篇
自然地理   5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10篇
  2019年   12篇
  2018年   8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10篇
  2015年   9篇
  2014年   12篇
  2013年   10篇
  2012年   19篇
  2011年   11篇
  2010年   9篇
  2009年   9篇
  2008年   10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4篇
  2000年   3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6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6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1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531 毫秒
211.
212.
横断山系云岭余脉点苍山东西侧小时降水特性对比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苏锦兰  李建  杨桂荣  杨澄 《气象》2015,41(1):17-24
利用横断山系云岭余脉点苍山东西侧两个国家级气象台站2005—2012年逐小时降水量数据,详细分析东侧和西侧降水特性及差异。结果表明点苍山东西侧多年平均降水气候态相似,两侧年降水量接近,降水季节演变一致,但小时尺度的降水变化却存在明显差异:降水量和降水频次日变化在东侧以单峰型为主,西侧则双峰型变化显著;东西侧均存在后半夜降水量和降水频次高峰,主要由持续6h及以上的长时降水事件引起,且该高峰对总降水量的贡献东侧略大于西侧、持续时间东侧略长于西侧;西侧在午后至傍晚出现另一个降水量和降水频次高峰,一般由持续6h以下的中、短时降水事件造成;累积小时降水量和降水频次的最大值东西侧均于凌晨出现,出现时间东侧滞后于西侧3h;累积小时降水量的最小值东侧出现于傍晚、西侧则在正午发生,而累积小时降水频次的最小值东西侧均出现在正午前后。小时雨强日变化西侧较东侧强烈,尤其是夜间,西侧存在21时和03—04时大雨强时段,东侧雨强则缓慢变化于清晨07—08时达最大。这种小时降水特性的东西差异受点苍山地形影响,南北走向高大山脉的特殊地形使两侧下垫面辐射差异在傍晚达最大,辐射强的西侧容易形成降水量、降水频次、小时雨强的傍晚高峰。该区域降水特性的不均匀分布使其成为西南复杂地形区气候区域差异的典型代表。  相似文献   
213.
海洋溢油风险区划是海洋溢油风险管理的重要手段,科学合理的风险区划可为预防和减少事故的发生提供管理依据。文章在海洋溢油风险系统研究和溢油污染事故机理分析的基础上,建立了辽东湾海洋溢油风险区划指标体系和风险量化模型,结合GIS空间分析方法,获得了辽东湾海洋溢油风险区划图。在分析辽东湾海洋溢油风险区主导因子和风险特征的基础上,提出了不同风险区的防范对策,为区域海洋溢油风险管理提供了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214.
为向拟建、在建和已建冰区所有冷源取水工程海域的海冰环境监测和动态风险预警提供技术支撑,本文构建了海冰–海洋耦合条件下的拉格朗日粒子追踪预测模型,并以辽东湾某核电站取水口为例,模拟并探讨了寒潮天气下高风险冰块在24 h、48 h和72 h的运移轨迹及其进入取水口的概率。结果表明,由于取水口的走向与流向和风向几乎垂直,因此在口门外随机释放的1 200个高风险冰块粒子中只有不到6%的粒子进入到取水口内。通过分区域标识粒子颜色,发现这些粒子多来自于靠近取水口300 m范围内。敏感性分析的结果表明,当释放粒子数量增至5倍时,结论不变。该项研究为冷源取水安全预警提供了一种新方法。  相似文献   
215.
通过对19个观测井2年定期、连续的水位观测,以及水质主要9种离子浓度分析,阐述了辽东湾西部沿岸海水入侵的分布特征。根据海水入侵区地下水中主要离子浓度与地下水的相关关系,总结了随着海水入侵的发展地下水化学类型的变化。地下水化学类型分为5大类型:Na+-Cl-型、Cl-.HCO3-或HCO3-.Cl-型(阳离子为Ca2+.Na+)、HCO3-.Cl-.SO42-或Cl-.HCO3-.SO42-型水(阳离子为Ca2+)、SO42-.HCO3-型(阳离子为Na+.Ca2+)、HCO3-型(阳离子为Ca2+.Na+)。该区地下水水化学类型呈带状分布,类型变化规律明显,反映了海水入侵分布特征。当淡水开采时,水位降深越大,微咸水入侵强度越大。控制淡水开采是防止微咸水入侵的主要措施。  相似文献   
216.
海面油膜高光谱遥感信息提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针对辽东湾海域的Hyperion高光谱遥感数据特点, 结合海面油膜光谱与Hyperion影像特征, 对该数据进行水陆分离与最小噪声分离(minimum noise fraction, MNF)变换处理, 在辽东湾海域MNF波段影像的2D散点图中, 海面油膜的出现会在其边缘形成一个异常散点区域, 可区分油膜与干扰信息,结合提取的海面油膜端元的MNF波谱, 通过混合调制匹配滤波(mixture tuned matched filtering, MTMF)技术, 成功地提取研究区海面油膜信息, 有效监测海面油膜  相似文献   
217.
SWAN近岸海浪模式在辽东湾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介绍了第三代近岸海浪数值模式SWAN,并使用SWAN对辽东湾海浪进行了模拟。辽东湾平缓的淤泥质海岸为研究海浪底摩擦耗散提供了理想的条件。与实测数据对比分析表明,SWAN模式能够较好的模拟辽东湾近岸水域海浪。在8月南风过程中,底摩擦耗散起作用的范围主要集中于辽东湾北部10m等深线以浅水深变化平缓的地区。耗散强度随水深变浅而逐渐增强。  相似文献   
218.
岳海波  张杰  纪永刚  张晰 《海洋学报》2009,31(5):169-174
辽东湾是我国海冰冰情最重的海区,其周边分布了大量的油田,海冰面积的变化对海上油气勘探及海上生产等造成严重的灾害,因此需要开展对辽东湾海冰面积变化的模拟与预测研究,为海冰灾害的业务化监测提供服务。  相似文献   
219.
辽东湾浮游动物多样性及其与海洋环境因子的关系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以2005年7~9月辽东湾浮游动物的调查数据为主,并结合以往的调查数据对浮游动物的种群结构、分布特征、多样性指数的变化及其与海洋环境因子的关系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辽东湾浮游动物个体数量主要集中在北部海区,而其生物多样性与均匀度指数却明显低于西部和东南部海区,说明该海区水体、生态环境、生物群落不如西部和东南部海区稳定、成熟。浮游动物多样性主要受透明度(rH′=0.599r0.01;rE=0.322r0.05,n=40)、水温(rH′=0.469r0.01,rE=0.432r0.01,n=40)、COD(rH′=-0.389r0.05;rE=-0.217r0.05,n=40)、W(rH′=-0.461r0.01;rE=-0.417r0.01,n=40)、物种数(rH′=0.835r0.01;rE=0.653r0.01,n=40)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