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21篇
  免费   66篇
  国内免费   44篇
测绘学   3篇
大气科学   18篇
地球物理   67篇
地质学   135篇
海洋学   22篇
综合类   7篇
自然地理   79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8篇
  2022年   11篇
  2021年   19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14篇
  2018年   10篇
  2017年   9篇
  2016年   8篇
  2015年   15篇
  2014年   19篇
  2013年   15篇
  2012年   14篇
  2011年   11篇
  2010年   10篇
  2009年   14篇
  2008年   12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9篇
  2005年   10篇
  2004年   10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8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8篇
  1998年   6篇
  1997年   8篇
  1996年   10篇
  1995年   12篇
  1994年   8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6篇
  1989年   4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3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71.
铝硅酸盐粘土矿物对形成过渡带气的催化作用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通过成岩作用研究查明了生物-热催化过渡带烃源岩中的粘土矿物主要为蒙脱石、伊/蒙间层矿物、伊利石、高岭石、绿泥石.在过渡带深度范围内,蒙脱石经伊/蒙无序间层向伊/蒙有序间层演化,转化的实质是在蒙脱石晶层间发生大量的铝替代硅,从而导致其表面电荷不平衡而形成酸性.用吡啶解析法测定了铝硅酸盐粘土矿物的表面酸性,它们均具有路易斯和布朗酸位,而且蒙脱石的酸性最强.并在差热-色谱连机仪上模拟了铝硅酸盐蒙脱石、伊利石、高岭石粘土矿物对过渡带有机质热解生气的催化作用,通过粘土催化醇脱水反应讨论了铝硅酸盐粘土矿物对过渡带有机质成烃的催化机理.实验分析发现蒙脱石是形成过渡带气的主要催化剂,且能使有机质热降解温度降低50℃.  相似文献   
272.
汉诺坝榴辉岩相石榴辉石岩——岩浆底侵作用新证据   总被引:32,自引:13,他引:32  
汉诺坝榴辉岩相石榴辉石岩捕虏体的产状、层状堆晶构造和粒状变晶结构,以及具有幔源成因的矿物学、REE地球化学特征和温压条件表明,其深部过程是由幔源岩浆底侵于上地幔顶部,形成镁铁质堆晶岩,再经榴辉岩相变质而成,它与下地壳底部的麻粒岩相镁铁质堆晶岩,提供了岩浆底侵作用和壳-幔过渡带存在的新证据。  相似文献   
273.
 对澳大利亚的位于海洋过渡带和高纬度的豪特曼群礁复活节岛群上的全新世珊瑚礁进行了海底胶结作用解剖研究。研究表明,该礁像热带珊瑚礁一样,也经历了相当程度的海底胶结。胶结物包括高镁方解石的和文石的共7种类型。由于所处地理位置和海洋环境条件,使得海底胶结物中强烈贫文石而富镁方解石(分别占4%和96%),造成镁方解石胶结物中的MgCO3的摩尔含量规律性降低(8.47%-14.29%)。特有的生物组合及其竞争,不仅构成了迎风礁和背风礁的显着岩相差异(前者以藻类粘结岩为主,后者以珊瑚骨架岩占优),并导致海底胶结物在背风礁中的发育强度远大于迎风礁这一与热带珊瑚礁海底胶结物恰好相反的分布规律。  相似文献   
274.
大别——苏鲁造山带石榴石橄榄岩——地幔过渡带的信使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杨建军 《中国地质》1997,(4):48-48,F003
  相似文献   
275.
276.
277.
华南海陆过渡带的地壳结构与壳内低速层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壳内低速层与地质构造背景的联系已逐渐引起人们的重视。华南沿海众多的地震测深剖面揭示出地壳不同深度上存在着壳内低速层。根据海陆联合深地震探测取得的数据,通过射线追踪和走时模拟方法,获得了沿OBS-2001测线海陆过渡带的地壳结构。根据低速层的走时间断特性辨识了海区地壳中部低速层。剖面中壳内低速层分布在新塘经南澳岛至南澳岛东南约150.0 km的陆架区,尖灭于东沙隆起,其顶面深度为10.0—18.0 km,速度为5.5—5.9 km.s-1,与上、下岩层的速度差均为0.5 km.s-1,其空间展布较为稳定,厚度为3.0—4.0 km,推断其为华南沿海陆上低速层的延伸,含水矿物脱水和部分熔融可能是引起该区壳内低速层弹性波速下降的主要因素。该区壳内低速层的研究对于深入认识岩石圈结构及动力学作用过程具有重要的地质地球物理意义。  相似文献   
278.
以黑河中游平川绿洲和六坝绿洲为例,对绿洲及绿洲-荒漠生态过渡带土壤含水量空间分异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在无灌溉条件下绿洲及绿洲-荒漠生态过渡带的土壤含水量水平分异明显,绿洲土壤含水量高于绿洲-荒漠生态过渡带和荒漠地区土壤含水量,并出现从绿洲到绿洲-荒漠过渡带和荒漠依次递减的趋势,主要受土壤性状、土壤水分水平运动和绿洲-荒漠局地大气环流影响;绿洲活动层土壤含水量垂直分异上表现为从表层向下逐渐增加,而过渡带和荒漠区活动层土壤含水量垂直分异则是表层和底层比20~30cm处低,可能与荒漠土壤凝结水的形成与运动有关。受绿洲地下水过度开采和绿洲边缘人类活动影响,在绿洲-荒漠过渡带形成了生态裂谷,对绿洲生态系统的安全构成威胁。  相似文献   
279.
后记          下载免费PDF全文
王颖 《第四纪研究》2007,27(5):900-900
地处亚洲大陆与太平洋之交,海陆交互作用与悠久的人类活动影响,赋予我国在气候、地貌、生物,尤其是陆地延伸到海洋的“海陆过渡带”以独特的环境效应。长江、黄河贯通东西,是联系海陆与传输人类活动影响的主动脉,研究河海交互作用及其效应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非常感谢刘东生院士的关怀指导,中国第四纪研究委员会主任刘嘉麒院士、  相似文献   
280.
详细研究了七段、约130km长的近垂直反射地震剖面所揭示的松辽盆地下的壳一幔结构。松辽盆地之下壳一幔之间为相对厚的Moho过渡带。可分为薄Moho和透镜状Moho以及过渡型Moho,与之对应的壳一幔结构也有差异。松辽盆地的发育阶段明显地可分为断陷期、拗陷期以及夭折期,不同的壳一幔结构可能与松辽盆地不同的发育期存在密切联系。此外,通过对比,认为裂谷盆地区具有类似的特殊壳一幔结构。在裂谷区,壳一幔之间强烈相互作用,不同的地壳组成和裂谷形成的不同阶段是形成不同壳一幔结构的主要原因,而且它们之间具有成因上的联系,并与裂谷的形成阶段相一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