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46篇
  免费   76篇
  国内免费   76篇
测绘学   13篇
大气科学   8篇
地球物理   73篇
地质学   225篇
海洋学   15篇
天文学   53篇
综合类   10篇
自然地理   1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13篇
  2022年   12篇
  2021年   12篇
  2020年   7篇
  2019年   9篇
  2018年   11篇
  2017年   9篇
  2016年   14篇
  2015年   8篇
  2014年   11篇
  2013年   19篇
  2012年   11篇
  2011年   13篇
  2010年   16篇
  2009年   13篇
  2008年   18篇
  2007年   13篇
  2006年   15篇
  2005年   13篇
  2004年   10篇
  2003年   16篇
  2002年   18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12篇
  1999年   7篇
  1998年   13篇
  1997年   11篇
  1996年   11篇
  1995年   8篇
  1994年   15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10篇
  1991年   5篇
  1990年   3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1篇
  1963年   2篇
  1960年   1篇
  195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9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111.
武夷山北缘断裂带动力学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华南武夷山北缘边界被绍兴-兴山-东乡断裂带所限。该断裂带到少保留了三期构造事件的形迹,第一期发生在800Ma~900Ma的晚元古代,呈NW向SE的区域推覆韧剪变形运动,以构造混杂岩和区域绿片岩相-角闪岩相变质,强烈的褶皱和韧剪变形为特征,对应于古洋盆关闭,华南复合地体与江南岛弧撞焊接过程,第二期发生在458Ma~421Ma的志留纪,表现为从北向南的韧剪变形运动,伴有左旋走滑韧性剪切,以糜棱岩化和进变质作用为特征.黒云母多变为硅线石。该期变形使第一期构造形迹被强烈选加置换。其动力学背景与闽东南地体朝武夷山的拼贴增生事件有关。第三期属中生代陆内变形,是一种高构造位的左旋走滑脆性剪切,以岩石的破裂和岩块的水平位移为特征.并具转换拉伸性质,导致中生代火山沉积盆地的形成。  相似文献   
112.
113.
额尔齐斯活动断裂带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额尔齐斯活动断裂带由5条活动断裂构成,自东向西撒开,延伸约650km,具右旋走滑逆冲性质。该断裂带自更新世晚期以来均有活动,现今垂直错动速率为6.25mm/a,右族走滑速率为5mm/a,总滑动速率为8mm/a;自更新世晚期以来右施及垂直错动量均达20~60m。1990年斋桑7.3级地震、1931年富蕴8级地震及更新世晚期的古地震使斋桑—乌伦古断裂、玛因鄂博断裂和额尔齐斯河断裂发生破裂。其中玛因鄂博断裂从全新世中期以来就发生过3次古地震,平均复现期为2843±92a。通过玛因鄂博断裂和额尔齐斯断裂的详细研究后认为,断裂带未破裂地段是未来发生大地震的可能地段。  相似文献   
114.
江南中,新元古代岛弧的运动学和动力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自经70年代作者等发表江南中一新元古代岛弧构造观点以来,这一地区已经在80年代后期和90年代成为我国大地构造研究热点之一,大量新资料支持以下的古板块构造演化模式,即古代南洋壳中元古代13(17)-9.8亿年时向北(西北)俯地扬子板块东南边缘之下,形成江南火山同岛弧和弧后盆地,在东北段是皖-浙-赣火山岛弧和樟树数-伏川弧后盆地;新元古代9.8-7.7亿年时发生了陈蔡弧与皖-浙-赣弧的弧-弧碰撞造山作  相似文献   
115.
新疆二台北花岗岩体的变形构造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新疆北部二台北花岗岩体内暗色包体的变形特征及包体内应变矿物的显微变形构造特征进行了深入研究,并分析了这些构造的变形过程,提出了岩体侵位时的运动学与动力学构造模式。  相似文献   
116.
武汉大学测绘学院“青藏高原地壳运动的GPS研究”课题组 ,首次给出了青藏高原中东部地壳运动的三维运动学图像。由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碰撞形成的青藏高原仍在继续碰撞过程中 ,利用全球卫星定位技术可以快速了解其现今地壳运动规律 ,更好地研究高原增厚隆升机制 ,发展地球科学理论 ,阐明全球构造运动。以刘经南院士为首的课题组采用了随机过程理论的最小二乘算法估计对流层折射延迟参数 ,提高GPS相对定位的高差确定精度 ,奠定了用GPS研究垂直变形运动的基础 ,突破了GPS技术不能用于垂直升降运动监测的技术屏障 ,给出了青藏高原中东部地…  相似文献   
117.
舒良树  J.Charvet 《地质学报》2002,76(3):298-298
天山山脉是通过早古生代晚期的增生和晚古生代的碰撞事件形成的。早古生代晚期的阿齐克库都格——尾亚缝合带以奥陶纪的蛇绿混杂岩、含奥陶纪——志留纪化石的复理石以及高压变质岩和糜棱岩为特征。中天山造山带主要是一个奥陶纪的钙碱性火山岩——深成岩岛弧,而南天山主体是一个弧后盆地。中小型构造形迹及不整合接触  相似文献   
118.
南天山库车褶皱冲断带构造几何学和运动学   总被引:56,自引:17,他引:56       下载免费PDF全文
汪新  贾承造  杨树锋 《地质科学》2002,37(3):372-384
印度板块与欧亚大陆的汇聚作用和持续碰撞使中亚内陆沿天山、昆仑山、阿尔金山发生变形,山脉前沿发育褶皱冲断带。南天山库车褶皱冲断带中段库车河地区发育3~4排东西走向的逆冲(掩)断层和相关褶皱,逆冲(掩)断层由北向南扩展,断层和褶皱的形成时代自北向南逐渐变新,北部山前带的变形发生于前中新世,南部秋立塔克背斜带和亚肯背斜带的变形时代为上新世(5.2±0.2Ma)。通过构造几何学和运动学分析,作者提出了库车褶皱冲断带的构造变形方式和演化模型。  相似文献   
119.
提出一种可能产生行星际磁场南北分量扰动的物理机制,并将此物理机制运用于三维运动学模型,对原模型作了改进. 使用改进后的模型模拟研究了1997年5月12日06:30UT爆发的晕状(halo)日冕物质抛射(CME)事件对行星际磁场和等离子体的扰动,以及1978-1981年间17个与CME有关的行星际扰动事件. 在17个事件中有14个事件可准确预测出行星际磁场南北分量的方向,准确率为82%. 结果表明,模型计算出的行星际磁场南北分量的扰动方向与观测的方向是基本一致的.  相似文献   
120.
滚石在平台上的运动特征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危岩体;滚石;平台;运动距离;现场试验;滚动摩擦系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