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46篇
  免费   75篇
  国内免费   77篇
测绘学   13篇
大气科学   8篇
地球物理   73篇
地质学   225篇
海洋学   15篇
天文学   53篇
综合类   10篇
自然地理   1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13篇
  2022年   12篇
  2021年   12篇
  2020年   7篇
  2019年   9篇
  2018年   11篇
  2017年   9篇
  2016年   14篇
  2015年   8篇
  2014年   11篇
  2013年   19篇
  2012年   11篇
  2011年   13篇
  2010年   16篇
  2009年   13篇
  2008年   18篇
  2007年   13篇
  2006年   15篇
  2005年   13篇
  2004年   10篇
  2003年   16篇
  2002年   18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12篇
  1999年   7篇
  1998年   13篇
  1997年   11篇
  1996年   11篇
  1995年   8篇
  1994年   15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10篇
  1991年   5篇
  1990年   3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1篇
  1963年   2篇
  1960年   1篇
  195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9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21.
本文利用最新的K型星视向速度资料,对太阳附近K型星运动学进行了研究,平均太阳运动的解算值是(u_0,v_0,w_0)=(-9.1±2.2,-20.4±2.6,-5.2±2.5)km/s,与早期一些研究结果的符合程度是令人满意的。按不同年龄组进行分析的结果表明,作为本地静止标准基础的年轻恒星可能存在着某种方向朝外的大尺度运动,另外,我们发现了近距K型星的平均太阳运动与Gould带的运动学状态有着某种表观上的一致性。  相似文献   
122.
123.
通过野外调研和显微构造测试,分析了新疆哈密库姆塔格沙垄北段韧性剪切带几何学、运动学和动力学特征,探讨了韧性剪切带的演化及其地质意义,详细研究了韧性剪切带S-C面理、波状消光、变形条带、变形纹、机械双晶、亚颗粒、动态重结晶颗粒、核幔结构、压力影、旋转碎斑系、显微裂隙和石英、方解石c轴组构等显微构造特征,并对其形成机制进行了解析。  相似文献   
124.
雅拉香波穹隆韧性剪切带变形特征与剪切作用类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雅拉香波变质核杂岩位于北喜马拉雅穹隆带东端,其拆离断层系的糜棱岩带构成了杂岩核部的外缘,带内主要变形岩石类型为石榴石千糜岩、糜棱状片麻岩和糜棱状花岗岩.糜棱状岩石中宏、微观韧性变形组构丰富,暗示区内存在多种显微变形机制:物质扩散迁移、晶内脆性破裂、粒内滑动及粒间滑动等,3种运动学涡度统计和计算结果表明:雅拉香波变质核杂岩拆离系的剪切作用类型是以简单剪切作为主的一般剪切;剪切带厚度变化为76%左右,属于减薄型:后期纯剪切应变速率比早期的有所增强,这可能与杂岩体核部岩浆岩后期上侵增强,穹隆进一步抬升和脆性垮塌下滑作用相关.  相似文献   
125.
断距纵剖面图 (T H图)是指以断层的垂直断距为横轴、以地层或地质年龄为纵轴所绘制的随地层或地质年龄所变化的断距分布图。断距纵剖面图为确定正断层类型、断层形成时间和断层的纵向演化史提供了一个简单迅捷的工具。概念模型表明,断距纵剖面图可以明确无误地区分出简单后沉积型正断层、后沉积拱顶拉张型正断层、同沉积生长型正断层及其复合型正断层。简单后沉积型正断层的断距不随地层年龄的变化而变化, 其断距纵剖面图为一垂直线段。后沉积拱顶拉张型正断层的断距随地层年龄的增大而减小并趋向零值,同沉积生长型正断层的断距随地层年龄的增大而增大,复合型正断层则具其组合型断距纵剖面形态。除简单后沉积型正断层外,断距纵剖面图中的最大断距点代表了该断层的起始形成年代。  相似文献   
126.
结构面力学性质的定量鉴定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变形带力学性质的鉴定是地质力学研究中的先行基础步骤.近来出现一些新的概念和方法,可用以定量表征变形带的力学性质.天然变形带通常是一般剪切作用的产物,是纯剪切(共轴缩短或伸展)和简单剪切的组合.为了定量说明两者间的相对贡献,提出了运动学涡度(Wk)这一物理量,并简单地定义为cos υ.υ是主变形面内两特征方向间的夹角.纯剪切的υ=90°,Wk=0;简单剪切的υ=0°,Wk=1.一般剪切的υ介于0°和90°之间,Wk为0到1.运动学涡度符号的正负分别代表变形带的减薄和增厚.υ可通过极摩尔圆法求出.主压应力(σ1)方向与Wk的关系为Wk=sin2ξ.ξ是σ1与变形带法线间的夹角.因此,可用以确定变形带的Wk和力学性质.根据最大有效力矩准则,韧性变形带与主压应力(σ1)方向间的夹角为55°,可用以确定古应力轴的方向,并可能确定变形时差应力的大小.   相似文献   
127.
舒兰北东向韧性剪切带位于佳木斯-伊通断裂带(佳-伊断裂带)中南段, 剪切带内糜棱岩具有明显左行走滑特征, 片麻理产状近NNE向.糜棱岩中长石有限应变Flinn图解判别岩石类型为L-S型构造岩, 属拉长型应变.石英C轴EBSD组构分析表明, 石英组构以中低温菱面为主, 滑移系为{0001} < 110>.剪切带内糜棱岩的剪应变为0.44, 不同方法计算所得运动学涡度值均大于0.95, 指示剪切变形以简单剪切为主.综合矿物变形温度计、石英C轴EBSD组构、石英的粒度-频数图及Kruhl温度计综合估计该韧性剪切带变形机制以位错蠕变机制为主, 变质相为低绿片岩相, 发生韧性变形和糜棱岩化温度范围在400~500 ℃之间.糜棱岩内石英动态重结晶新晶粒边界普遍具有锯齿状或港湾状结构, 利用分形方法对其重结晶新晶边界研究表明, 这些晶粒边界具有自相似性, 表现出分形特征, 分形维数值为1.195~1.220.根据石英重结晶粒径估算差应力值为24.35~27.59 MPa, 代表了舒兰韧性剪切带糜棱岩化作用过程的差异应力下限.使用不同实验方法估算、比较和分析了该剪切带古应变速率, 认为该速率应为10-12.00~10-13.18 s-1, 与区域性应变速率10-13.00~10-15.00 s-1对比, 说明舒兰韧性剪切带的应变速率与世界上大多数韧性剪切带中的糜棱岩应变速率一致, 是缓慢变形的结果, 其形成可能与早白垩世伊泽纳崎板块向欧亚大陆俯冲发生转向有关.   相似文献   
128.
基于热流变运动学模型的长白山熔岩流数值模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热流变运动学模型是熔岩流复杂流动过程模拟的一种方法,其通过热量系统和地形的计算来模拟熔岩流的流动速度、温度变化和流动距离等.本文以气象站期碱流岩的野外调查数据为依据,应用该模型对其进行模拟研究.通过对模拟结果的分析发现,速度变化趋势与地形坡度变化趋势一致,但随着流动过程中黏度的增大,地形影响作用逐渐减小.在热量系统中,...  相似文献   
129.
克拉通内古隆起的构造变形是探究板块内部变形行为与大陆流变构造学的理想场所,断裂研究则是其主要突破口。本文基于新的地球物理与钻探资料,对塔里木盆地北部隆起的断裂系统尤其是其北部边界断裂的几何学与运动学开展研究。分析表明,温宿北—野云沟断裂系在重磁场与反射地震剖面上具有清楚的反映,为塔北隆起的北部边界断裂,长达600 km,自西向东由温宿北断裂、温巴什断裂和野云沟断裂三段构成。该断裂系是在早奥陶世末沿基底软弱带自南向北逆冲形成的大型断层相关褶皱带基础上在前翼发生突破而形成的,加里东末期形成雏形,二叠纪末期,受南天山洋关闭的影响由北向南的强烈挤压形成自北而南的逆冲构造系统。该逆冲系统迁就原加里东期的滑脱面发育,并对原来的逆冲系统进行叠加、改造,形成一系列小断块叠加的大型背冲断裂系统,使得该断裂带基本定型。喜马拉雅期塔北隆起轴部发育张扭性断裂构造系统,该断裂系遭受左旋压扭,断裂的活动时序自东向西趋晚,具有长期演化、多期发育、继承、叠加与复合的特征。活动强度呈古生代强烈、中生代—新生代早期弱化、新生代晚期趋强的"强-弱-强"的演化趋势,在横向上呈西段强烈、东段略弱的特征。其成因主要与早奥陶世末期北昆仑洋关闭、二叠纪末期南天山洋关闭、古近纪新特提斯洋关闭引起的周缘地体与塔里木地块的碰撞拼合相关,表现出周缘板块构造事件对板内变形的强烈影响。该断裂系是重要的油气富集带。研究其成因与演化有助于该带油气勘探的拓展,例如西秋断裂带的油气发现。  相似文献   
130.
动态的盆山耦合模型是伴随造山带从主碰撞阶段、后碰撞阶段到陆内阶段的演化,与之耦合的盆地会发生从前陆盆地到伸展盆地、走滑构造盆地的转换,滇西三江地区中新生代盆山耦合关系就是该概念模型的典型实例。在认识三江造山带构造演化属性和盆山转换性质的基础上,综合地层、露头和沉积资料,在各时期构造体制内探讨三江地区中生代以来动态盆山耦合过程的层序响应关系。兰坪—思茅盆地中新生界共划分出3个二级层序和11个三级层序。3个二级层序对应于前陆盆地、伸展盆地和走滑构造盆地演化阶段,代表了单一原型盆地的沉积充填。11个三级层序受非周期性的盆地基底活动控制,包括多次逆冲载荷的挠曲反应、基底幕式断陷和走滑构造活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