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46篇
  免费   76篇
  国内免费   76篇
测绘学   13篇
大气科学   8篇
地球物理   73篇
地质学   225篇
海洋学   15篇
天文学   53篇
综合类   10篇
自然地理   1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13篇
  2022年   12篇
  2021年   12篇
  2020年   7篇
  2019年   9篇
  2018年   11篇
  2017年   9篇
  2016年   14篇
  2015年   8篇
  2014年   11篇
  2013年   19篇
  2012年   11篇
  2011年   13篇
  2010年   16篇
  2009年   13篇
  2008年   18篇
  2007年   13篇
  2006年   15篇
  2005年   13篇
  2004年   10篇
  2003年   16篇
  2002年   18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12篇
  1999年   7篇
  1998年   13篇
  1997年   11篇
  1996年   11篇
  1995年   8篇
  1994年   15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10篇
  1991年   5篇
  1990年   3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1篇
  1963年   2篇
  1960年   1篇
  195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9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根据银心区的CO谱线观测 ,对 30 0pc气体分子环提出了一种开普勒模型 :气体分子分布在一个膨胀或收缩的椭圆环上 ,环上的气体分子按开普勒定律绕银心转动。在这样一种模型下 ,气体分子的辐射可以产生类似CO谱线观测的图形。简单讨论了各种模型参数对图形的可能影响  相似文献   
52.
Sbor.  IM 陈华 《世界地质》1991,10(1):92-93
特提斯海的发育过程过去曾归咎于阿尔卑斯褶皱系,在此过程中可以注意到几个微板块的位移。某些研究者认为,这些中型地块代表着冈瓦纳大陆被动边缘的断块,它们的向北运移与这一海洋北段(古特提斯)的闭合及南段(新特提斯)的张开有关。不过,实际情况比这一过程所展示的更复杂。比如,伊朗地块与阿富汗地块(有时认为是Kimmerian联合微陆的组成部分并非同时发育的。伊朗地块三叠纪未期合并到欧亚大陆上,而阿富汗中部地块却是在晚白垩时期由它分离出来的。中生代时期特提斯的闭合期间,这些微板块的表现明显不同。比如,随着非洲板块相对于欧亚板块的位移相应出现了Apoulia地块的旋转,Menderea地块与kirshekhir地块的运动是由主板块运动产生的,而Lesser Caucasus地块、Armenian地块及Lut地块却没有这种反应。  相似文献   
53.
西秦岭北缘断层是青藏高原东北缘新生代盆地与西秦岭地块之间的边界断层,其构造变形的几何学—运动学特征和变形历史等研究对于重建青藏高原东北缘新生代以来的构造变形时空动力学过程,限定新生代盆地构造属性,揭示印度板块—欧亚板块碰撞汇聚的远程构造响应和青藏高原东北缘隆升等重大科学问题具有重要地质约束.本文通过对西秦岭北缘新生代盆...  相似文献   
54.
现今出露在北大别穹隆北界上的晓天—磨子潭韧性剪切带是早白垩世造山后伸展活动的产物。野外观测、室内石英C轴组构与运动学涡度测量指示,这一NWW—SEE走向、倾向NNE的韧性剪切带,呈现为正左旋走滑运动,以简单剪切变形为主。该剪切带内现今所保留运动学特征及其在空间上的变化反映其形成后经历过旋转改造。以实测组构为约束的变形模拟揭示,该剪切带在早期伸展活动时为中地壳内上盘向280°方位运动的水平韧性剪切带,后在北大别穹隆上拱中被动地抬升而成为现今状态。北大别穹隆西强东弱的上隆幅度是晓天—磨子潭韧性剪切带被不均匀抬升和旋转的主要原因。该剪切带与北大别穹隆皆为早白垩世造山后重力垮塌中形成的,具有科迪勒拉型变质核杂岩特征。  相似文献   
55.
渤海湾盆地东营凹陷S6′界面的构造变革意义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任建业 《地球科学》2004,29(1):69-76
以三维地震剖面的解释为基础,在东营凹陷古近纪裂陷期充填序列中识别出了一条在全盆地范围内可以追索对比的区域性不整合界面S6′,该界面构成了盆地沙三段的底界.盆地充填地层的厚度和构造应力场分析揭示,S6′界面将盆地古近纪同裂陷期的演化划分为2个不同构造应力场控制的裂陷幕,即裂陷Ⅰ-Ⅱ幕和裂陷Ⅲ-Ⅳ幕.前者受控于近南北向的拉伸应力场,形成了分别由NWW向的陈南断裂和石村断裂带控制的半地堑式断陷盆地;后者受控于NW-SE向的拉伸应力场,形成了由NE向的断裂系统控制的半地堑式断陷盆地.S6′界面的发育是区域性的,在渤海湾盆地和中国东部的许多盆地中均可追索,其发育的时代为中始新世晚期(43.5 Ma),并且与印度洋板块和太平洋板块新生代期间的一次重大的运动学调整的时间一致,因此,S6′界面的识别有可能为中国东部新生代盆地形成演化的动力学背景的研究提供新的信息.  相似文献   
56.
右江地区位于华南、川滇和印支三个活动块体的结合部位,新生代该区发育一系列北西向左旋走滑断裂及伴生盆地。这些断裂近等间距分布,将右江地区分割成多个长条形区间,断裂活动又导致各区间相互发生左行运动。根据这些断裂的走滑错移量以及伴生盆地的拉分量,计算获得区域应变和动力学涡度。研究结果表明右江地区在新生代整体发生无旋转的简单剪切变形,其最大主张应变为近南北向。新生代以来,右江地区先后受到印支块体和川滇块体侧向挤出的影响,右江地区的单剪变形和区内的北西向断裂活动正是这两个块体共同作用的结果,同时也是印度–欧亚板块碰撞产生的连锁反应之一。  相似文献   
57.
马衔山断裂带地处青藏高原东北隅陇中盆地的腹地, 分隔了北部的兰州盆地和南部临夏盆地, 该断裂带的变形特征记录了该地区白垩纪—新生代时期的构造演化历史。本文通过对马衔山断裂带的运动学分析并结合区域地层序列, 建立了三阶段的变形历史。第一阶段近WNW–ESE向伸展作用控制了马衔山断陷盆地的伸展断陷和早白垩世河湖相沉积, 在晚白垩世晚期—古新世早期(~80–60 Ma)在NNW–SSE向挤压作用下, 断裂发生右旋走滑活动, 盆地挤压反转。该阶段的断层活动和盆地发育的板块动力主要来自亚洲大陆南部和东部陆缘新特提斯洋—古太平洋俯冲汇聚。第二阶段表征为古近纪(~60–23 Ma)构造挤压与走滑拉分盆地的发育, 晚古新世—晚始新世地层主要分布在西宁盆地、兰州盆地、马衔山东南段等区域, 在马衔山地区这期挤压应力方向为NNE向, 是印度—欧亚大陆碰撞的远程响应。第三阶段为中新世(~23 Ma–)时期。早期(~23–13 Ma)马衔山北缘断裂以正断层活动为主, 控制了断裂带东南段中新世红黏土沉积, 引张应力方向为NNW–SSE。中新世晚期(~13 Ma起)以来, 构造应力体制转变为ENE–WSW挤压, 其造成马衔山地区周缘山系的快速隆升。  相似文献   
58.
琼东南海域地震剖面上存在大量的含气特征,同相轴下拉、明显的速度横向变化等,因此水合物之下地层存在成像模糊且归位不准等问题,本文利用基于非线性层析的深度偏移方法提升成像精度。该方法采用全三维体的层析成像反演法建立深度域速度模型,通过对深度偏移道集拾取RMO量,并对其进行反偏移计算运动学不变量;在建立层位、倾角等骨架信息约束的混合模型基础上,利用运动学不变量进行速度层析,使得RMO最小以实现模型更新。该方法避免了常规速度更新的多次迭代偏移,能极大地提升层析效率,并能充分利用剖面骨架和倾角信息,获得高精度的速度模型。在琼东南水合物资料的实际应用中,有效地消除了含气对地层的影响,获得高精度的深度域成像结果。  相似文献   
59.
经典造父变星的银河系运动学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朱紫 《天体物理学报》1999,19(3):272-280
利用视向速度资料和依巴谷星表的自行资料,研究了经典造父变星的银河系运动学问题。采用Ogorodnikov-Milne三维运动学模型,获得银河系旋转速度V0=240.5±10.2km/s(取太阳至银心距离为8.5kpc)。同时发现,在太阳附近沿银河系旋转方向存在一种收缩运动,其值(δVθ/δθ)/R=-2.60±1.07km s^-1kpc^-1。本分析了产生这种收缩运动的原因。另外,得出太阳运动  相似文献   
60.
徐树桐  王汝成 《岩石学报》1999,15(3):321-337
大别山东部双河附近面理化榴辉岩中,所有榴辉岩相矿物包括石榴石、绿辉石乃至金红石都受到强烈拉伸。用透射电镜可以观测到石榴石晶体中塑性变形的显微构造,包括自由位错、位错壁和位错网。拉伸石榴石的应变轴比表现为X〉Y〉Z。运动学标志如石榴石不对称碎斑和旋转的金红石颗粒,表明有旋转应变的作用。石榴石和金红石的福林系数分别为1.18和0.98。所有这些都表明石榴石在接近于平面应变的条件下形成。由于石榴石颗粒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