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897篇
  免费   995篇
  国内免费   935篇
测绘学   626篇
大气科学   362篇
地球物理   1579篇
地质学   1848篇
海洋学   658篇
天文学   91篇
综合类   294篇
自然地理   369篇
  2024年   43篇
  2023年   226篇
  2022年   225篇
  2021年   280篇
  2020年   221篇
  2019年   254篇
  2018年   165篇
  2017年   170篇
  2016年   153篇
  2015年   224篇
  2014年   309篇
  2013年   248篇
  2012年   257篇
  2011年   248篇
  2010年   249篇
  2009年   205篇
  2008年   245篇
  2007年   213篇
  2006年   190篇
  2005年   179篇
  2004年   172篇
  2003年   159篇
  2002年   145篇
  2001年   128篇
  2000年   98篇
  1999年   111篇
  1998年   83篇
  1997年   70篇
  1996年   77篇
  1995年   87篇
  1994年   71篇
  1993年   50篇
  1992年   45篇
  1991年   38篇
  1990年   42篇
  1989年   41篇
  1988年   8篇
  1987年   10篇
  1986年   6篇
  1985年   6篇
  1984年   5篇
  1983年   3篇
  1982年   7篇
  1978年   3篇
  1954年   7篇
  1944年   4篇
  1943年   5篇
  1942年   3篇
  1926年   3篇
  1922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582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68 毫秒
171.
溪洛渡水电站自2013年开始直接拦截金沙江的泥沙,其排沙效果对水库运行及下游向家坝和三峡入库泥沙都会造成影响。本文基于水文泥沙及河道断面观测资料,对比分析溪洛渡水库和三峡水库排沙规律异同点,研究溪洛渡水库排沙效果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2014—2019年溪洛渡水库共计排沙1 490万t,排沙比为3.1%,较设计值和向家坝、三峡水库均明显偏小。溪洛渡水库排沙比偏小主要有3个原因:入库水沙峰值协调性较差、水库长期高水位运行及库区河道二级天然潜坎对泥沙运动的阻隔效应。  相似文献   
172.
三峡工程建设以来,库区土地利用类型发生重大变化。为深入研究三峡库区蓄水以来滑坡发育与土地利用类型变化的关系,本文利用不同时期(1987年、2000年和2010年)卫星影像,研究三峡库首区秭归至巴东段长江干流土地利用类型变化,采用滑坡面积模数比(Rsi)分析滑坡发育与土地类型及变化的关联性。结果表明:(1)在1987~2010年间,研究区植被覆盖率持续下降,居民建筑区面积和耕地面积不断增长,蓄水后水域面积扩大了1倍;(2)植被区、耕地和居民建筑区的滑坡Rsi依次增大,滑坡Rsi随着人类活动强度增强而增大,表明滑坡发育与人类活动强度呈正相关性;(3)依据Rsi值大小,将研究区滑坡易发程度分为高、中和低3个区,滑坡主要分布在高、中易发程度区,与实际情况较吻合。因此,在开展库区滑坡风险评估时,需要考虑土地利用类型变化这一因素。研究结果以期为三峡库区土地利用规划、地质灾害防治提供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173.
塔城盆地地下水氟分布特征及富集机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塔城盆地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西北部,干旱少雨,蒸发强烈。但相对于新疆其他盆地,塔城盆地地下水水质相对较好,溶解性总固体和F-含量相对较低。为解译这种差异及盆地内高氟地下水的成因,本文在对盆地地下水样品水化学组分系统分析的基础上,结合多种水文地质调查数据,利用数理统计、离子比及主成分分析等手段,研究高氟水的成因及其分布规律。结果表明:受气候以及地质等因素控制,研究区地下水氟浓度总体较低,高氟水主要分布于扇前洼地及盆地中部的低洼地带;受承压含水层的顶托补给,地下水氟浓度呈现出上高下低的垂向分带特征。研究区地下水径流途径短,水循环快,水岩相互作用时间较短,且山区地下水以深径流形式循环补给平原区深层承压含水层,再顶托补给潜水,避免了强烈的蒸发浓缩作用。山前洪积扇地下水氟富集主要受控于沉积地层中含氟矿物的风化溶解,而岩石风化、蒸发浓缩、阳离子交换、竞争吸附为平原区地下水氟浓度的主要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74.
谦比希铜钴矿床是中非赞比亚成矿带重要的超大型铜钴矿床之一,由主矿体、西矿体和东南矿体3部分组成,赋矿层位主要为下罗安亚群敏多拉组和基特韦组,岩性包括泥质板岩、泥质石英岩、板岩、石英砂岩等。现有资料对于矿床中钴的赋存状态和含钴矿物成因的研究较为薄弱,这也直接制约了对钴矿的成因认识及今后找矿方向。本次研究聚焦谦比希矿床中的富钴矿物,对该类矿物进行电子探针、微区X射线荧光光谱分析和S同位素研究,通过查明谦比希矿床中钴的赋存状态及成因机制,为今后区域上钴资源的找矿勘查提供理论依据。分析结果表明谦比希矿床中钴以独立矿物和类质同象形式存在,其中独立矿物主要为硫铜钴矿和硫钴矿。在热液黄铁矿(Py2)和磁黄铁矿中,钴含量最高分别可达4.9%和1.5%,Co与Fe含量成反比关系且Co富集区域较为均匀地分布在硫化物中,说明Co取代Fe以类质同象方式赋存于黄铁矿和磁黄铁矿中。此外,谦比希矿床热液期黄铁矿-磁黄铁矿的Co-Ni范围不同于夕卡岩型及其他几种成矿类型的黄铁矿和磁黄铁矿,结合前人对热液矿化期流体包裹体的H-O同位素研究,暗示富钴的成矿流体可能并非岩浆热液流体,而是中-高温的变质热液流体。西矿体斑铜矿和东南矿体磁黄铁矿δ34S值分别为6‰~6.9‰和7.2‰~12.6‰,表明热化学硫酸盐还原作用是谦比希矿床还原性硫形成的主要机制,硫化物在经历了变质作用后δ34S值具有均一化。综合本文和前人已有研究,我们认为钴的主成矿期与卢菲利安造山作用密切相关,造山期中-高温变质热液使得钴、铜等金属元素再富集。NE-SW向挤压形成的褶皱枢纽及特定走向断层的交汇处等构造发育部位可以作为钴矿体的有利找矿地段,而热液脉中的黄铁矿-磁黄铁矿组合可作为区域上寻找钴矿体的矿物标志。  相似文献   
175.
利用不同形状冰晶的散射特性,获得了非球形冰晶云的94/220 GHz测云雷达双波长比,探讨了非球形冰晶云的双波长比与云内微物理参数的关系,分析了衰减前后的星载雷达反射率因子及双波长比的垂直廓线。结果表明:(1)双波长比可以反映小到0.1 mm中值尺度的冰粒子,对粒子总数、谱的形状参数不敏感,对粒子大小、形状、云衰减较敏感。(2)雷达灵敏度一定时,星载雷达可测云厚与雷达波长、冰含水量(IWC)的垂直分布、云厚及衰减有关;没有进行衰减订正时,双波长比和衰减有关,冰含水量越大,波长越短,衰减越大,双波长比最大值与可探测云厚有关。两部雷达可探测冰含水量为0.001—0.1 g/m3、厚2 km的冰云;当云厚5 km、冰含水量垂直分布在0.001—0.2 g/m3时,云厚的94%基本可以被220 GHz云雷达探测到。(3)如果两部雷达气象方程中用水的介电因子,测量回波强度应进行介电因子的订正后再计算双波长比。   相似文献   
176.
利用2009—2018年冬季北京地区200多个自动气象站逐时10 m风速、风向观测数据,分典型区域(山区、山区与平原过渡区、平原区、城区)研究北京地区冬季近地面风的精细特征,并使用有完整记录的2 a(2017和2018年)冬季延庆高山区不同海拔高度10 m风逐时观测数据,多视角分析高山区不同海拔高度近地面风的特征和成因,以深刻认识北京地区复杂地形条件下冬季近地面风的特征和规律。结果表明:(1)北京地区冬季近地面平均风受西部北部地形、城市下垫面粗糙度和冷空气活动共同影响,平均风速沿地形梯度分布,山区高平原低,平原中又以城区风速最小;盛行西北风和北风,在城区东、西两侧盛行风出现扰流,在山区和过渡区一些地方还存在与局地地形环境明显关联的其他盛行风向。(2)4个典型区域冬季近地面风速日变化均表现为白天风速大于夜间,午间风速最大的“峰强谷平”单峰特征,这一特征的稳定性在城区高、山区低。(3)4个区域冬季弱风(< 1 m/s)频率为31%—42%,城区较高、山区较低;强风(> 10.8 m/s)频次则是山区多、城区少,强风风向主要表现为偏西—偏北,与冷空气活动密切关联;城区、平原区和过渡区偏南风频率均为极小,暗示北京“山区—平原”风模态在冬季是“隐式”的、不易被直接观测到。(4)近地面风的水平尺度代表范围在延庆高山区高海拔处明显大于低海拔处,海拔1500 m附近(平均的边界层顶高度)是延庆高山近地面风速日变化特征的“分水岭”,低于该海拔高度时近地面风速日变化表现为前述“峰强谷平”单峰特征,而高于该海拔高度时近地面风速日变化则呈现相反特征,即夜间大白天小、午间最小的“峰平谷深”特征,这是由边界层湍流活动的日变化及伴随的低层自由大气动量向边界层内下传所致。(5)延庆高山近地面风速大体上随观测高度而增大,高海拔站点日平均风速数倍于低海拔站点。白天—前半夜,海拔约2000 m的站点冬季盛行偏西风,风向变化不大,但风速为2—12 m/s;1000 m左右的低海拔站则风速比较稳定(< 6 m/s),风向从午间至傍晚相对多变。   相似文献   
177.
范俊章  刘中伏 《地下水》1990,12(4):214-216
如何增大浅井的出水量?本文从适当增加井径、适当增大填含比、适当增加井深以科学利用微成水,采用有效措施洗井四个方面作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78.
钙钠离子对蒙脱石吸水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本文测定蒙脱石胶体和膨润土吸水率及吸水比,研究钙钠离子对其吸水特性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钙质蒙脱石、膨润土在吸水24h内的吸水率和吸水速度均高于钠质的;而24h后则前者低于后者。钙质蒙脱石和膨润上的吸水比>50%,而钠质的<50%。  相似文献   
179.
近代分支系统学的回顾与展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王晓鸣 《第四纪研究》1994,14(4):307-315
本文简要介绍分支学近20年的存在和发展。生物系统学界对求得树系所用方法的讨论由于分支学的出现而变得活跃。广泛的辩论促进了系统学方法的严谨化。分支学已被越来越多的生物系统学家所接受。近年分支学界讨论的内容包括化石在系统学中的作用,简约法则的应用,衡量树系的统计方法,以及如何将分子与形态数据结合等问题。  相似文献   
180.
对东外贝加尔新生代褶皱带范围内近地表金矿床在总体分带系统中的位置和断陷构造的成矿顺序进行了探讨,绘制出巴列依成矿区矿化类型分带图,并阐述了近地表矿床地质地球化学特征及找矿准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