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198篇
  免费   736篇
  国内免费   362篇
测绘学   109篇
大气科学   58篇
地球物理   156篇
地质学   357篇
海洋学   2367篇
天文学   1篇
综合类   152篇
自然地理   96篇
  2024年   19篇
  2023年   53篇
  2022年   87篇
  2021年   99篇
  2020年   109篇
  2019年   88篇
  2018年   81篇
  2017年   90篇
  2016年   96篇
  2015年   104篇
  2014年   147篇
  2013年   137篇
  2012年   197篇
  2011年   177篇
  2010年   147篇
  2009年   163篇
  2008年   158篇
  2007年   117篇
  2006年   131篇
  2005年   99篇
  2004年   84篇
  2003年   101篇
  2002年   92篇
  2001年   78篇
  2000年   72篇
  1999年   51篇
  1998年   72篇
  1997年   52篇
  1996年   58篇
  1995年   62篇
  1994年   74篇
  1993年   36篇
  1992年   50篇
  1991年   33篇
  1990年   31篇
  1989年   32篇
  1988年   4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7篇
  1984年   2篇
  1982年   2篇
  1981年   1篇
  194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29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71.
一、2008年工作回顾 2008年,全国的海域和海岛管理工作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服务大局为根本,以国家宏观政策为导向,转变管理理念,创新管理机制,各方面工作取得了新的成绩.全国共确权海域面积22.5万公顷,发放海域使用权证书9120本,征收海域使用金58.9亿元.  相似文献   
972.
应用“908”专项成果推进江苏沿海科学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一 江苏"908"专项简介 为贯彻实施<全国海洋经济发展规划纲要>,促进我国海洋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目标",针对我国近海海域综合调查程度和基本状况认识度比较低的情况,提出开展"我国近海海洋综合调查与评价"专项.  相似文献   
973.
近年来,江苏省在国家海洋局的有力指导和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按照全国海域使用管理工作总体要求,认真贯彻执行<海域使用管理法><江苏省海域使用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全面落实三项基本制度,坚持以服务发展为宗旨,努力提高管理规范化水平,全省海域使用管理工作取得了较好的成绩.  相似文献   
974.
山东近岸黄海海域初级生产力的时空分布变化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于2006年8月(夏季)、2006年12月(冬季)、2007年4月(春季)、2007年10月(秋季)对山东黄海近岸初级生产力的分布进行了4个航次的调查,并对其时空分布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1) 调查海域春、夏、秋、冬4个航次的初级生产力平均值分别为808.798,372.23,324.717和246.146 mg·m-2·d-1,春季的初级生产力最高,冬季的最低.(2) 春、夏、秋季初级生产力的变化在水平方向上总体呈现出近岸高于远岸的分布特征,而冬季的变化趋势正好相反;在垂直分布上,4个航次初级生产力均以相对海平面光强30%~10%的水层为最高,其中夏季初级生产力分层现象明显,春、秋、冬季各水层间的差异不显著.(3) 环境因子的变化对初级生产力的作用不同,利用同化指数法求得的初级生产力比14C同位素示踪法测得的数值高出1~70倍.  相似文献   
975.
5月13日,是联合国大陆架界限委员会接受各国提交海洋划界案的最后一天。根据各国提交的资料数据,委员会将做出技术性审定,决定所提交的划界案是否符合《联合国海洋法公约》。而这一决定将成为海洋划界的重要支持依据。  相似文献   
976.
针对数字海洋测绘产品的特点及其质量控制,对福州市1∶10 000海岸线修测成果的平面数学精度检测的测点误差分析进行分析和探讨。  相似文献   
977.
Understanding of the temporal variation of oceanic heat content(OHC) is of fundamental importance to the prediction of climate change and associated global meteorological phenomena. However, OHC characteristics in the Pacific and Indian oceans are not well understood. Based on in situ ocean temperature and salinity profiles mainly from the Argo program, we estimated the upper layer(0–750 m) OHC in the Indo-Pacific Ocean(40°S–40°N, 30°E–80°W). Spatial and temporal variability of OHC and its likely physical mechanisms are also analyzed. Climatic distributions of upper-layer OHC in the Indian and Pacific oceans have a similar saddle pattern in the subtropics, and the highest OHC value was in the northern Arabian Sea. However, OHC variabilities in the two oceans were different. OHC in the Pacific has an east-west see-saw pattern, which does not appear in the Indian Ocean. In the Indian Ocean, the largest change was around 10°S. The most interesting phenomenon is that, there was a long-term shift of OHC in the Indo-Pacific Ocean during 2001–2012. Such variation coincided with modulation of subsurface temperature/salinity. During 2001–2007, there was subsurface cooling(freshening)nearly the entire upper 400 m layer in the western Pacific and warming(salting) in the eastern Pacific. During2008–2012, the thermocline deepened in the western Pacific but shoaled in the east. In the Indian Ocean, there was only cooling(upper 150 m only) and freshening(almost the entire upper 400 m) during 2001–2007. The thermocline deepened during 2008–2012 in the Indian Ocean. Such change appeared from the equator to off the equator and even to the subtropics(about 20°N/S) in the two oceans. This long-term change of subsurface temperature/salinity may have been caused by change of the wind field over the two oceans during 2001–2012, in turn modifying OHC.  相似文献   
978.
为建立适用于近岸海域水质的评价模型,依照《国家海水水质标准》构建了1个包含13种水质指标信息、共计400个假设采样站位的数据样本。通过计算其KMO统计量、球形检验及相关矩阵发现,各水质指标间存在较大相关性,故可利用主成分分析方法进行分析。针对13个水质指标,仅前2个特征根大于1的主成分是有效的,且它们可以代表原假设数据81.25%的信息。利用前2个主成分建立了可完全区分四类水质的自动分类图版,即水质评价模型。根据上述水质评价模型绘制了2010年雷州半岛近岸海域的水质类型专题图。分析表明,雷州半岛的湛江港湾、鉴江口海域及铁山港区为第四类水质,东海岛西南、鉴江口外海、徐闻东北角海域、流沙湾及江洪港海域为三类水质,其它区域为一、二类水质。本研究较好地反应了雷州半岛近岸海域水质分布状况,可为该海域海洋环境综合治理及利用提供一定参考。  相似文献   
979.
区域尺度精细化水动力数值模拟是解决大量工程、地质、环境等问题的重要手段。水动力荷载的直接冲击是近海近岸结构物、设施破坏的主要动力因素。本文章旨在介绍Boussinesq-GreenNaghdi有旋非静压水动力模型及其在区域尺度灾害性海浪的非静压水动力荷载分析和风险分布评价上的应用。这套模型利用了Boussinesq量纲和Green-Naghdi加权积分的结构。速度和压力被用多项式假设来表达和非线性重排法的应用,有效地提高了模型性能,避免了无旋假设的使用,更好地模拟计算了右旋流速和非静态压力场等复杂水动力参数。模拟重现美国和菲律宾沿海台风浪过程,深入分析非静压海浪荷载作用机理,计算海浪荷载的时空分布,与巨石迁移和结构物损坏的调查数据进行对比验证,构建海浪荷载与区域结构物破坏程度分布的相关性,量化各项影响要素如流速、浪高、结构物特征等的风险权重,通过回归分析法推导基于多影响要素的区域海浪风险参数化定量评价方法。为非静压相位解析有旋水动力理论和海浪灾害机理的科学探索提供原创性基础。为沿海人类活动、区域规划、工程设计、防灾减灾等提供科学指导。  相似文献   
980.
为研究DNA条形码技术在厦门海域鱼类分类鉴定中的可行性,随机选取了厦门海域23种鱼类样品进行COⅠ基因扩增,结果共获取23条序列,平均长度为656 bp,序列中T、C、G、A碱基的平均含量分别为:29.40%、28.10%、18.40%、24.10%.样品种内、种间、科内和目内的遗传距离(K2P)分别为:0.21%,20.50%、24.47%和25.62%,遗传距离随着分类阶元的提高而增大,种间遗传距离明显大于种内遗传距离.所选厦门海域鱼类样品仅蓝圆鯵鉴定到圆鯵属,未能鉴定到种,其余22种全部鉴定到种,表明COⅠ基因序列可以作为鱼类分类鉴定的有效DNA条形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