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98篇
  免费   353篇
  国内免费   129篇
测绘学   95篇
大气科学   126篇
地球物理   835篇
地质学   933篇
海洋学   79篇
综合类   152篇
自然地理   160篇
  2024年   13篇
  2023年   57篇
  2022年   62篇
  2021年   54篇
  2020年   50篇
  2019年   63篇
  2018年   63篇
  2017年   40篇
  2016年   32篇
  2015年   67篇
  2014年   100篇
  2013年   66篇
  2012年   109篇
  2011年   87篇
  2010年   108篇
  2009年   122篇
  2008年   100篇
  2007年   108篇
  2006年   85篇
  2005年   85篇
  2004年   73篇
  2003年   70篇
  2002年   66篇
  2001年   66篇
  2000年   56篇
  1999年   54篇
  1998年   51篇
  1997年   67篇
  1996年   64篇
  1995年   61篇
  1994年   47篇
  1993年   53篇
  1992年   54篇
  1991年   35篇
  1990年   38篇
  1989年   35篇
  1988年   2篇
  1986年   4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3篇
  1980年   3篇
  1979年   1篇
  1977年   1篇
  197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38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1 毫秒
941.
为探究深水湖库溶解氧的时空分布规律及其主控因素,本文以南方亚热带大型深水湖库——江西省仙女湖为研究对象,基于2008—2021年仙女湖4个国控站点溶解氧的历史数据分析其年际变化的规律及原因;另于2016年水污染事件发生前(2014年5月—2015年4月)及水污染事件结束后(2018年1月—2018年12月)对仙女湖进行加密逐月监测,采用结构方程模型(SEM)分析仙女湖溶解氧的主要驱动因素。研究结果表明,2008—2021年仙女湖水体溶解氧浓度先下降后上升,变化范围为5.1~18.7 mg/L,季节均值为春季>冬季>秋季>夏季。水污染事件发生前高溶解氧区域多出现在舞龙湖湖心区及湖出口位置,水温、叶绿素a浓度和浊度是溶解氧浓度变化的主要驱动因素;水污染事件结束后高溶解氧区域多出现在钤阳湖及舞龙湖枝杈状湖湾位置,叶绿素a浓度及营养盐浓度成为溶解氧浓度变化的主要驱动因素;而pH与溶解氧主要是协同变化的关系。根据对仙女湖最深点(江口)的垂向监测结果,溶解氧的垂向差异为夏季>秋季>春季>冬季,夏、秋季在5 m以下出现低溶解氧(DO<5 mg/L)区域,且夏...  相似文献   
942.
艾泽  常蕊  肖潺  陈鲜艳  张强  李威  李帅  龚文婷 《湖泊科学》2023,35(2):709-721
针对以往三峡水库气候效应数值模拟研究中,水库参数化方案简约及模拟时段未涉及成库以来高水位运行阶段等不足,在中尺度气象模式中,通过扩宽水体面积和抬升水位高度的方式对三峡水库引起的陆面参数变化进行描述,进而采用敏感性数值试验及统计分析等手段,评估了三峡水库成库以来高温干旱(2013年)和低温洪涝(2020年)年景下,关键气象要素对水库运行的响应特征。结果表明:两种典型年景下水库运行均会造成近地层气温降低(0.98~1.27℃)、相对湿度增加(3.9%~5.5%)和风速增大(0.43~0.68m/s),同时响应强度的日变化导致近地层气温和相对湿度的日较差减小、平均风速的日较差增大;尽管上述变量的变化幅度与该地区气候的自然变率相当,但水库运行对气温和相对湿度的影响范围基本限制于水库周边约2 km,垂直方向则大多低于200 m,对风速的影响范围可扩展至水库周边约12 km,垂直方向延伸至200 m左右,且响应强度均随水平距离和垂直高度的增加而显著减小。尽管数值试验放大了三峡水库的气候效应,但作为典型的河道型水库,三峡水库成库以来的不同气候年景下,水库运行产生的气候效应基本限制在近地层、局地范围内...  相似文献   
943.
三峡水库水环境与水生态研究的进展与展望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蔡庆华  孙志禹 《湖泊科学》2012,24(2):169-177
伴随着举世瞩目的三峡工程全面竣工,三峡水库于2010年正式进入年水位落差达30 m的正常运行阶段.水库湖沼学可为环境友好型大坝建设和水库可持续管理提供科学依据.本文在三峡成库8 a以来生态系统长期监测与研究的基础上,对三峡水库水环境现状进行了归纳和总结,分析了水环境动态的时空异质性、水库纵向分区与群落组成、垂向分布及藻类水华的成因和动态,并对三峡水库藻类水华预警与生态-水文调控机制展开了论述.最后,本文尝试给出以下两方面的展望:1)大型水库湖沼学观测研究应有长期的策略;2)近期研究应重点关注水华暴发水动力学机制的量化和水华预警模型及生态水力调度平台的耦合.  相似文献   
944.
福建省水库底栖动物及渔业利用前景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1989年4月至1990年1月对福建省33座不同类型水库底林动物的调查,获各类底栖动物8科30属49种,并对底栖动物的种类组成、密度,生物量分布特点及水库水关系进行了初步揭示,根据底栖动物的种群密度和生物量,对调查水库进行了营养分类,提出了合理的渔业利用建议。  相似文献   
945.
太湖环湖大堤工程及其在流域综合治理中的功能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王太俊 《湖泊科学》1993,5(3):195-204
太湖环湖大堤工程是太湖流域综合治理十大骨干工程之一。本文对该工程的规划、设计原则和工程概况进行了论述,并对该工程在流域综合治理中的多目标利用功能进行了评价。  相似文献   
946.
三道河水库浮游生物现状及其鱼产力的估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报道1990年对三道河水库浮游生物现存量和浮游植物初级生产量的凋查结果。经初步鉴定,该水库浮蝣植物有8门39属,其中以绿藻门种类最多,占总属数的49%,其次为蓝藻和硅藻;浮游动物为37属,其中原生动物12属,轮虫13属,枝角类7属,桡足类5属。经测算,三道河水库1990年4—10月浮游植物数量和生物量分别为1139ind./L和2.085mg/L,浮游动物数量和生物量则分别为1253ind./L和1.327mg/L。浮游植物初级毛生产量平均为3.950g O_2/m~2·d。根据估算,该水库鲢鳙鱼产力为15×10~4kg左右。  相似文献   
947.
王运洪  秘兆兰 《湖泊科学》1994,6(3):211-216
本文依据水流运动的基本理论,并考虑风对水体的剪切作用,应用改进的移步ADI法,建立了风作用下流场的数值模似系统,其结果与连续四年的实测资料验证相吻合。计算预报了于桥水库三个典型水文年定常风不同风速、风向的流场,并由计算机绘制出彩色流场图。文中还针对计算应用成果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948.
湖北省水库与湖泊银鱼移植与增殖试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受试水库、湖泊中,移植与增殖二种银鱼,即近太湖新银鱼和太湖新银鱼。经三种人工采卵受精技术的比较试验,采用半干法人工受精最为理想。经多种受精卵运输方法的比较试验,采用塑料袋充氧运输最为理想。经散撒受精卵和网箱孵化的比较实验,采用网箱孵化最为理想。经不同放流鱼苗技术的比较实验,采用鱼苗平游后放流最为理想。经不同季节、不同开捕时间的比较实验,二种银鱼的合理捕捞时间为秋冬季,严禁在春季捕捞;最合理的开捕时间为国庆节前后。近太湖新银鱼和太湖新银鱼的人工采卵授精时间为3月上旬和4月上旬,严禁在非繁殖盛期采卵。银鱼的捕捞强度应控制在资源量的2/3或3/4范围内。  相似文献   
949.
登州浅滩的形成、动态演化及其可恢复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登州浅滩是位于渤海海峡南部登州水道西侧海域的长条状水下沙洲,经海底地貌形态对比、沉积物取样及海区动力条件分析,初步推断为全新世以来形成的潮流沉积体的一部分,后经波浪和沿岸流等动力的长期改造逐渐稳定成为边缘坝地貌形态.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在登州浅滩进行的大规模人工挖沙严重破坏了沙体的动态平衡.利用水库模型估算,浅滩在短期内难以恢复到原来的规模.  相似文献   
950.
使用基于机器学习构建的贵州西部多流域水库区地震目录和震相报告,采用波速比一致性约束的双差层析成像方法联合反演得到了该地区的地震位置和三维vp、vs、vp/vs结构。结果显示,研究区内的地壳速度结构具有明显的不均匀性,不同大地构造变形分区展现出不同的速度结构特征。在10km以上深度,横穿黔西中部NW向的威宁构造变形区显示出显著的低速异常条带,揭示了威宁—水城深大断裂带的影响深度和范围。受库区岩性和流体渗透的影响,0km深度的速度结构显示普遍的低波速和高波速比特征,包括夹岩、平寨、光照和马马崖水库区域。重定位后,地震的空间分布勾勒出大量隐伏断层的几何展布特征,结合三维速度结构,推测该区域的地震活动与水库周围的断层活化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