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79篇
  免费   38篇
  国内免费   92篇
测绘学   19篇
大气科学   25篇
地球物理   84篇
地质学   43篇
海洋学   262篇
天文学   1篇
综合类   84篇
自然地理   91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9篇
  2022年   24篇
  2021年   15篇
  2020年   13篇
  2019年   17篇
  2018年   11篇
  2017年   13篇
  2016年   18篇
  2015年   13篇
  2014年   34篇
  2013年   18篇
  2012年   39篇
  2011年   36篇
  2010年   37篇
  2009年   27篇
  2008年   42篇
  2007年   34篇
  2006年   22篇
  2005年   20篇
  2004年   20篇
  2003年   18篇
  2002年   13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14篇
  1999年   14篇
  1998年   15篇
  1997年   7篇
  1996年   10篇
  1995年   6篇
  1994年   7篇
  1993年   10篇
  1992年   5篇
  1991年   7篇
  1990年   6篇
  1989年   3篇
  1987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0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511.
于2009年9月,从南澳岛野生青蛤群体中随机选取162枚1-2龄的个体,测量形态性状(壳长、壳高、壳宽)和活体重,采用相关分析、回归分析、通径分析等方法研究了四个数量性状之间的相关性在影响活重量方面的作用。结果表明,四个数量性状间的相关性均达到显著水平(P0.05),相关系数从0.732到0.880;对活体重影响最大的因素是壳长,其值达16.26%。壳高与壳长间的协同作用对活体重的间接影响最大,其值为25.87%,壳宽的作用最小。以活体重(Y)为因变量,壳长(x1)、壳高(x2)、壳宽(x3)为自变量建立的回归方程为:Y=60.3203+0.9134x1+0.8113x2+0.6410x3(R2=0.8641)。本研究结果表明,以提高重量为选育目标,应首先对壳长进行选择,同时加强对壳高的协同选择,为青蛤的选择育种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512.
测定和分析了广东、福建、海南3个不同地理群体共71尾条纹斑竹鲨Chiloscyllium plagiosum的线粒体细胞色素b(mtDNA cyt b)全序列.结果表明,条纹斑竹鲨cyt b基因全长1146bp,具15个单倍型.较低的核苷酸多样性(π=0.00254)及单倍型多样性(h = 0.7195)提示条纹斑竹鲨线粒体DNA的进化速率较慢.各群体内的Tajima's D检验的结果均不显著(P>0.10),表明各群体进化过程中未出现扩张和持续增长,群体大小维持稳定.NJ树和单倍型网络图结果表明较早出现的是广东群体,福建群体较晚出现.通过计算其遗传距离值、估算其基因流(Nm) 及进行AMOVA 分析,均显示福建群体与海南和广东群体的分化最远,而海南及广东群体间分化不明显.研究表明距离隔离是条纹斑竹鲨福建、广东和海南群体遗传分化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513.
根据1996-2006年7~11月中国大陆鱿钓船在西北太平洋38°N~46°N、150°E~165°E海域的生产统计、平均渔获个体等数据,基于Pope提出的世代分析法估算了不同自然死亡系数下(M=0.03~0.1/10 d)柔鱼冬春生西部群体7月的初始资源量,以及该群体为对象的渔业管理参考点,包括最大可持续产量(MSY)和逃逸率,并且拟合了该群体补充量与亲体量的关系,推测了2006-2020年资源量和渔获量的变化.结果表明,M为0.06/10 d为1个临界点,若实际M<0.06/10 d则该群体处于过度开发状态;若M=0.06/10 d则该群体处于充分利用状态;若M>0.06/10 d则该群体还有进一步开发利用的空间.补充量亲体关系表明,Beverton-Holt模型拟合效果略优于Ricker模型.要持续利用该资源,逃逸率应设在40%左右,其相应的MSY为10万t左右.文章模拟了M=0.06/10 d时不同捕捞强度下资源量变化状况,认为维持目前的捕捞努力量下,到2020年该群体的资源量都将处在稳定状态,且能保持每年9~10万t的渔获量.  相似文献   
514.
我国沿海鲻鱼(Mugil cephalus)不同地理群体形态差异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运用多变量形态度量学分析方法,对我国沿海的四个鲻鱼群体110个个体的形态变异进行了分析。聚类分析和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位于我国南部沿海的广东湛江群体(ZJ)与福建厦门群体(XM)形态最为接近,位于北部沿海的河北塘沽群体(HB)与山东青岛群体(QD)的形态最为接近;而南、北部群体间的趋异程度较大,有一定程度的形态分化。主成分分析前3个主成分对不同群体间总变异方差的贡献率分别为:50.00%、12.16%、11.10%,累积贡献率为73.25%。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四个鲻鱼群体在形态上的差别很大程度上是由体型的高低、长短引起的,且主要集中在胸部和尾部。判别分析中采用9个不同的变量,分别构建了四个鲻鱼群体的判别公式,判别正确率达到99.1%。  相似文献   
515.
海洋生物发光研究对渔业、环境监测等有着举足轻重的意义.本文从湛江东海岛海域沉积物样品中分离出一株海洋发光弧菌(Vibrio sp.),本研究中编号为D2,对这株菌的生长和发光条件进行了初步研究.实验结果表明, 海洋发光弧菌D2 在pH 7.0、温度35 °C、NaCl 浓度为2.0 %时,生长状态最好;在pH5 - 6、温度20 °C、NaCl 浓度为3.0 %、细菌密度OD600达0.08时,发光强度最高.  相似文献   
516.
在地球生物圈的历史中,与主要改造时期有关的是大规模的生物灭绝,在短时间内(数千或数万年)很多曾繁荣过的动物和植物群体消失了,最著明的灭绝事件发生在大约6500万年前的中生代和新生代交接期。恐龙类就是那时消失的。但更严重的危机发生在2.5亿年前,在古生代二叠纪和中生代三叠纪之间的交接期,这是我们星球上最大的一次灭绝。仅在海洋中就消失了90%的动物种,55%的属,28%的科,20个目,2个纲和2个亚纲。陆上动物也发生了很大的改变,在晚二叠世似兽齿的鳞甲目非常繁荣,其他较原始的爬虫类亦曾广泛分布。这些古生代的大部分四足类都在古生代和中生代的交接期死亡。在中生代陆地上,取代似兽齿状爬虫类的是初龙亚纲,其中包括恐龙类。  相似文献   
517.
徐喆  刘进贤 《海洋科学》2020,44(8):39-47
历史耳石、鳞片作为鱼类群体遗传与进化研究宝贵的DNA来源,记录了几十年甚至几百年间的遗传信息,使得鱼类群体遗传与进化研究可以扩展到历史时间尺度,从而可以直接反映人类活动对鱼类遗传多样性及适应性进化的影响。近十几年来,随着高通量测序技术的蓬勃发展,历史耳石、鳞片作为基因组数据的来源成为现实,可提供更为精细的遗传数据。然而,历史样本具有DNA高度降解、外源DNA污染等特点,利用历史DNA进行群体遗传学研究仍然是一项十分困难的工作。作者对历史耳石、鳞片样本DNA的提取方法,基因分型技术进行了总结,以期为克服这些困难提供思路。另外,作者综述了利用历史样本进行鱼类群体遗传与进化研究的现状与热点。伴随新一代分子技术的普及与发展,历史DNA可以提供更为丰富的遗传信息,将为鱼类群体遗传与进化相关研究提供新的思路与证据,未来势必拥有更广阔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518.
广州法系群体的日常生活与地方认同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陈昊曦  袁振杰  蔡晓梅 《地理科学》2020,40(12):2027-2036
“流动中国”的社会新常态使中国成为观察和总结非西方背景下的国际流动人口研究的重要试验地。近年来,广州承担世界城市的角色和功能不断深化,吸引大批外籍人士迁入。其中,法系群体虽然是广州的传统国际流动人口,但当前研究尚未给予充分关注。通过问卷调查和半结构化访谈等方法,对居住在广州市的法系群体的日常生活和地方认同进行研究。研究表明,法系群体在经济层面的效能感和获得感较积极,但由于语言的差异和生活配套服务的不便,该群体在社会文化层面对广州的地方认同产生了消极影响。相对在穗日韩流动人口,法系群体的融入意愿普遍较高,被动融入本土社会的驱动力较强。在从“英语世界主导的全球化”向“面向多元文化服务的全球化”的转型过程中,为来自非英语国家的国际流动人口提供更贴切的生产和生活服务,增强国际流动人口对于迁入地的地方认同,是学界和社会未来需要共同探索的方向。  相似文献   
519.
微囊藻藻际细菌影响微囊藻的生长及其水华的生消.然而特定微囊藻群体中藻际细菌群落组成对温度变化的响应规律仍不清楚.本文把一株从太湖分离得到的群体铜绿微囊藻,置于不同温度(15、20、25和30℃)下进行培养,分析各培养体系中不同粒径附生或游离细菌群落组成的异同.结果表明:温度显著影响微囊藻群体(>20 μm)附生、单细胞小群体(3~20 μm)附生和游离(0.2~3 μm)细菌群落的组成(PERMANOVA,P<0.01),Sphingomonadales、Pseudomonadales和Cytophagales分别是3组细菌群落中的最优势菌目,相对丰度分别为21.35%、19.74%和33.44%.在3组细菌群落中都存在一些核心优势细菌类群,其丰度相对稳定,对温度变化不敏感.其中在微囊藻群体附生细菌群落中,优势菌属Brevundimonas和OPB56在20~30℃之间培养时其相对丰度较为稳定;单细胞小群体附生细菌群落中的核心优势菌属Mariniradius相对丰度也是在20~30℃之间较为稳定,而Gemmobacter相对丰度在4种温度下均较为一致;游离细菌群落中的核心优势菌属Porphyrobacter相对丰度在20~30℃之间时也相对稳定.另外,在15℃时,单细胞小群体附生和游离细菌群落的多样性都达到最高,总体细菌群落物种相关性网络复杂度最高,但合作性关联最弱.该研究结果对于深入了解微囊藻群体的藻菌关系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20.
风生紊流导致微囊藻群体破碎和形态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微囊藻群体大小和形态决定其垂向迁移能力,从而影响着水华的形成.为了探讨湖泊中风生紊流对微囊藻群体大小和形态的影响,本研究于2012年8月26日至9月7日在太湖梅梁湾的围隔内进行了12 d的昼夜不间断的高频采样(采样间隔每2小时一次).研究期间,水面微囊藻密度呈现4次周期性消涨,藻密度变化范围为4×104~2671×104 cells/mL.而整个水柱中的藻密度变化范围仅为3×104~18×104 cells/mL.皮尔逊相关性分析表明微囊藻的原位生长速率与表面藻密度呈负相关而与风速呈正相关.强风速使微囊藻在水柱中均匀分散,增强了透光性,促进了微囊藻的生长.微囊藻群体粒径随着风速的增大逐渐减小,反之亦然.其中值粒径(D50)变化范围为66.2~768.0 μm.在此期间微囊藻群体形态主要以鱼害微囊藻、不规则的惠氏微囊藻、球状的惠氏微囊藻和铜绿微囊藻群体形态为主,其占比也呈现出波动状态.皮尔逊相关分析结果显示微囊藻群体大小与风速呈负相关,说明湖泊中风生紊流会影响微囊藻群体大小.当紊流强度为2.33×10-5 m2/s3时,微囊藻群体会发生破碎现象,该紊流强度相当于5 m/s的风在30 m深的水库或湖泊中所产生的紊流强度.微囊藻群体被风生紊流破碎后最大粒径与该风速下紊流的最小涡旋尺度相近,表明紊流的最小涡旋尺度决定了微囊藻所能形成群体的最终大小.监测期间,整水柱中不同群体形态的微囊藻占比发生了明显变化,在监测初期以鱼害微囊藻群体形态为主,随后不规则的惠氏微囊藻和铜绿微囊藻群体形态的比例不断增加,最后鱼害微囊藻群体形态又占据主导地位.球状的惠氏微囊藻群体形态在整个监测期中的比例随时间的增加而逐渐降低.不同群体形态微囊藻之间比例的大幅变化无法用微囊藻生长演替来解释.而皮尔逊相关分析结果显示鱼害微囊藻与惠氏微囊藻(不规则的和球状的惠氏微囊藻之和)群体形态之间存在负相关,且惠氏微囊藻与铜绿微囊藻群体形态呈负相关.但在今后研究中需进一步关注在微囊藻群体形态的动态变化过程中细胞大小、胶被、产毒特性和基因序列等特征,从而验证不同种微囊藻群体是否存在形态转换这一猜想.总而言之,普通强度的风生紊流能够破碎微囊藻群体,而气候变化导致的内陆湖泊周边风速下降会促使微囊藻形成更大的群体,从而有利于水华的形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