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12篇
  免费   26篇
  国内免费   63篇
测绘学   4篇
大气科学   2篇
海洋学   239篇
综合类   50篇
自然地理   6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12篇
  2020年   8篇
  2019年   11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10篇
  2016年   15篇
  2015年   15篇
  2014年   15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14篇
  2011年   11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9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15篇
  2005年   18篇
  2004年   15篇
  2003年   8篇
  2002年   8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8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7篇
  1993年   9篇
  1992年   6篇
  1991年   5篇
  1990年   5篇
  1989年   9篇
  1986年   1篇
  1980年   1篇
  196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0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91.
基于DNA条形码研究中国枪乌贼和鸢乌贼的食物种类组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枪乌贼(Uroteuthis chinensis)和鸢乌贼(Sthenoteuthis oualaniensis)作为中国南海头足类的关键种, 对海洋生态系统的物质流动与能量循环具有重要影响, 其摄食生态的研究将对海洋食物网的构建具有重要意义。由于传统胃含物分析法难以准确鉴定糜状饵料生物的组成, 本研究利用DNA条码技术, 针对中国枪乌贼和鸢乌贼不可辨认的食物糜提取组织DNA, 选用线粒体基因细胞色素C氧化酶亚基I(Mitochondrial cytochrome oxidase subunit I, COI)作为分子标记, 获得的序列在Genbank中进行比对分析, 并使用GMYC(Generalized Mixed Yule Coalescent)模型进行物种界定和构建系统进化关系。结果成功鉴定出中国枪乌贼饵料物种有13种, 鸢乌贼饵料物种有8种, 共20种(其中1种为共有饵料)。比较发现, 汕头-台湾浅滩渔场的中国枪乌贼主要摄食鱼类、甲壳类和头足类, 而南海中部海域鸢乌贼则主要摄食鱼类和头足类。两物种均存在同类相食现象, 但鸢乌贼表现更明显。  相似文献   
292.
紫魟(Pteroplatytrygon violacea)作为金枪鱼延绳钓中最常见的副渔获物,对海洋生态系统的稳定和物种多样性起着重要的作用。根据2017年7月-2018年2月间我国远洋渔业科学观察员在中西太平洋作业中采集的紫魟生物学特征、渔获等数据,初步研究紫魟的生物学信息。结果发现:(1)紫魟的体盘宽范围在28~66cm间,优势体盘宽范围在35~45cm,雌性紫魟优势体盘宽(50cm)大于雄性紫魟(45cm),且紫魟雄性最大体盘宽比雌性短;(2)研究捕获紫魟基本已成年,雌雄比达到1︰2.7;(3)摄食等级以0级为主,达41.79%,胃含物中频率最高为沙丁鱼类和鱿鱼类等;(4)紫魟雌雄性体盘宽与体质量的关系式分别为:W_R=0.1447T_W~(3.3287)(n=482, R~2=0.8032)、W_R=0.1447T_W~(3.3287)(n=482, R~2=0.8032)。  相似文献   
293.
分析南极磷虾分布与环境因子的非线性和空间非静态性关系,对南极磷虾的高效捕捞和管理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基于“龙腾”船2015、2016年在南设得兰群岛捕捞作业的渔捞日志数据,应用广义加模型(Generalized additive model,GAM)和地理权重回归模型(Geographical weighted regression,GWR)探究南极磷虾(Euphausia superba)渔场分布与环境因子的非线性和空间非静态性关系,并比较这2种模型的模拟性能,为南极磷虾的渔场渔情预报、资源评估和渔业管理提供基础数据。GAM模型结果显示,2015、2016年单位捕捞努力量渔获量(Catch per unit effort,CPUE)与作业水深均呈显著负相关关系(P<0.01),表明在作业水深范围内,南极磷虾在较浅水域集群密度较高;2015年CPUE与表层水温呈显著正相关关系(P<0.01),但在2016年呈显著负相关关系(P<0.01),推测是由于2年调查作业位置不同所致;CPUE与离岸距离关系不显著(P≥0.05)。GWR模型结果显示,作业水深对CPUE的影响无显著的空间变化(P>0.05);海水表温和离岸距离对CPUE的影响具显著的空间变化(P<0.01),表明这2个因子对南极磷虾渔场分布的影响在空间上不连续,存在显著空间非静态性。GAM模型可用于研究资源分布与驱动因子的一般规律;GWR模型作为全局回归模型的有效补充,可用于探究一般规律不适合的特殊区域,便于发现资源分布的“热点”区域,未来在海洋生物资源分布研究中将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294.
金枪鱼是一种具备快速游泳能力的洄游性经济鱼类,其心血管系统存在血管逆流热交换器,并具备高心率、高心输出量、高血氧输送速率等特点。同时,作为区域恒温动物,金枪鱼对低温、低氧等环境有着独特的适应能力。为了系统地了解金枪鱼心血管系统的结构与功能特性及其环境适应性,本文综合国内外相关研究进展,阐述了金枪鱼独特的心血管系统组成与结构特点,分析了其高心输出量、高心率和高血氧输送速率的结构基础,并重点论述其支持高代谢率、调节体温、强低氧耐受能力等心血管功能,旨在为金枪鱼心血管系统方面的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95.
为了解渔业资源的时空分布及与海洋环境之间的关系 ,根据 1995~ 2 0 0 1年 6~ 11月西北太平洋海域我国鱿钓生产统计及其表温度数据 ,利用地理信息系统软件和数理统计方法分 3个海区 (14 0°E~ 15 0°E ,15 0°E~ 165°E和 165°E~ 180°E)对柔鱼产量分布、作业渔场与表温关系进行分析。研究表明 ,柔鱼产量主要分布在海区I和II ,且资源密度大 ;在海区III海域产量比重低 ,资源密度也低。 6~ 7月作业渔场广泛 ,平均日产量基本上在 1t /d以下 ;8~ 10月作业渔场集中在海区II,平均日产量基本上在 1.5t/d以上。在同一时期 ,不同海区作业渔场的最适表温有较大差异 ,并表现出自西向东逐渐降低趋势。在海区I,7~ 11月各月最适水温分别为 17~ 19℃ ,18~ 2 2℃ ,17~ 19℃ ,13~ 18℃和 10~ 14℃。在海区II ,6~ 11月各月最适水温分别为 12~ 14℃ ,14~ 17℃ ,15~ 19℃ ,14~ 18℃ ,12~ 15℃和 10~ 13℃。在海区III ,6~ 7月最适表温均为 11~ 15℃。以上结果经非参数统计的K~S检验是可信的。 3个海区柔鱼资源密度、产量分布及其作业渔场形成与各自海洋环境条件有着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296.
根据收集到的太平洋延绳钓大眼金枪鱼捕捞产量、海水表层温度(SST)数据等,研究了太平洋延绳钓大眼金枪鱼捕捞产量及渔场区 SST 的统计特征.结果表明:太平洋延绳钓大眼金枪鱼渔场主要分布在较高温度的热带海域,整个太平洋渔场区平均 SST 为 26.56 ℃,中位数为27.28 ℃,高产渔区SST相对较高,其主要渔场区平均表层水温主要位于23.8 ℃~29.3 ℃.渔场区 SST 数据分布为负偏,而产量数据分布为正偏.平均CPUE分布呈双峰分布,但主要捕捞产量多数在大于25 ℃海域捕捞.时间序列分析结果显示:太平洋大眼金枪鱼CPUE呈下降趋势,SSTA自1970年代末开始增加,表明太平洋热带海域处于变暖阶段,CPUE和MEI指数与SSTA 的周期变化具有较好的一致性.  相似文献   
297.
大型深冷金枪鱼延绳钓典型渔具性能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延绳钓是中国远洋金枪鱼渔业的主要作业方式,为探讨其渔具结构与性能特征,提高生产效率,笔者于2003年12月~2004年2月期间,在西印度洋5°30′N~6°30′S,44°00′E~62°00′E一带海域,以国内大型深冷金枪鱼延绳钓典型渔具为对象,研究了不同位置钓钩所处水深、上钓率及渔获效率.结果显示,调查期间钓钩水深分布范围约100~300 m,渔具对大眼金枪鱼上钓率以4~6组钓钩较高,对黄鳍金枪鱼则以2~4组钓钩最高.通过减少相邻浮子间钓钩数量至11枚,理论上可使钓钩水深大幅减小,并提高产量22.73%左右.  相似文献   
298.
本文以2006-2009年吕泗渔场海洋学调查和已有相关研究相结合.综述吕泗渔场的地形、地貌、水团与温盐要素特征和渔业生物多样性特点.在此基础上,论述吕泗渔场帆张网、坛子方、洋方网、深水方、单根方主要定置渔具的分布及其渔获性能,并进一步阐明辐射沙脊是该渔场最突出特点,适应该地貌开发出不同类型网具的有效性与多样性.吕泗渔场当前定置网具属过量发展,渔业资源已衰退,应该加强管理和资源保护.  相似文献   
299.
基于案例推理的东海区鲐鱼中心渔场预报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根据1998~2005年的东海区上海、宁波、江苏和舟山四大渔业公司的鲐鱼(Pneumatophorus japonicus)生产统计数据以及同期的卫星资料反演的海表温度、叶绿素a浓度数据,利用案例推理方法,设定了上级结果的相似距对下级检索的影响权重因子,进一步研究渔场渔情的分析预报.通过试验性预报实例的预报结果与实际情况比较表明,预测精度达到75%,可以较好地反映出渔场的分布,为渔业资源的开发利用服务.  相似文献   
300.
东海北部鲐鲹鱼渔场水文特征的统计学研究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东海北部是鲐鱼主要渔场之一 ,研究其水文及其变化特征对于掌握鲐鱼中心渔场的时空变化规律、指导渔业生产、合理利用海洋渔业资源具有重要意义。根据 1 987— 2 0 0 1年在 2 9°— 32°N、1 2 4 5°E以西海域的海洋环境调查资料和鲐鱼渔场资料 ,在GIS平台上 ,用最优隶属模型划分水团 ,并研究渔场的水团和温、盐跃层特性及其月、年变化之间的相关性 ,用于渔情预报。研究表明 ,用最优隶属模糊聚类方法划分该海域水团的结果与以往的研究结果比较一致 ;鲐鱼渔情与该区域水团第一强度、第二强度之间显示了一定的相关性 ;用稳健统计学方法 ,可确定中心渔场的底层、鱼类栖息水层的温盐范围及其聚类中心值 ;鲐鱼渔情、渔场与水文跃层的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