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12篇
  免费   26篇
  国内免费   63篇
测绘学   4篇
大气科学   2篇
海洋学   239篇
综合类   50篇
自然地理   6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12篇
  2020年   8篇
  2019年   11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10篇
  2016年   15篇
  2015年   15篇
  2014年   15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14篇
  2011年   11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9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15篇
  2005年   18篇
  2004年   15篇
  2003年   8篇
  2002年   8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8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7篇
  1993年   9篇
  1992年   6篇
  1991年   5篇
  1990年   5篇
  1989年   9篇
  1986年   1篇
  1980年   1篇
  196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0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31.
大眼金枪鱼(Thunnus obesus)是世界最重要的渔业资源之一,经济价值较高,捕捞压力的加大使中部太平洋大眼金枪鱼过度捕捞程度愈发严重。开展种群遗传结构研究将为大眼金枪鱼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与开发提供科学依据。本文以取自中西太平洋和中东太平洋共182尾大眼金枪鱼个体为研究对象,分析研究其线粒体DNA控制区第一个高变区(the first hypervariable region,HVR-1)457bp的序列,共发现115个变异位点,定义了178种单倍型。序列多样性分析结果显示:8个采样点核苷酸多样性在0.03074—0.04362之间,单倍型多样性在各个采样点都较高,变动范围在0.996—1.000之间;分子方差分析显示99.97%的遗传变异性来自于种群内;群体间的高基因交流值Nm和低分化指数Fst揭示中东太平洋与中西太平洋群体间基因交流频繁,不存在显著的遗传分化。  相似文献   
32.
南海大眼金枪鱼和黄鳍金枪鱼生物学特性及其分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冯波  李忠炉  侯刚 《海洋与湖沼》2014,45(4):886-894
利用2010年3月—2013年2月南海金枪鱼延绳钓探捕与渔业生产监测取得的生物学数据和生产数据,对南海的大眼金枪鱼(Thunnus obesus)和黄鳍金枪鱼(Thunnus albacres)的生物学特性和渔场分布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南海大眼金枪鱼叉长范围50—169cm,平均为111.8cm,体重范围2.45—87kg,平均为33.2kg,叉长(FL)体重(W)关系:W=1.74×10–5FL3.01,性腺成熟度Ⅱ期居多,占总尾数的45.27%。绝对怀卵量109.46—456.95万粒,摄食强度以0—2级为主。大眼金枪鱼延绳钓渔场春夏季分布于南沙西北部和南沙中西部海域;秋冬季分布于西、中沙和南沙西北部海域。渔获水深90%集中在150—400m。(2)南海黄鳍金枪鱼叉长范围41—180cm,平均为107.9cm,体重范围1.2—77.5kg,平均为27.9kg,叉长体重关系:W=2.19×10–5FL2.94,性腺成熟度以Ⅱ—Ⅳ期居多,占总尾数的89.01%,绝对怀卵量15—154万粒,摄食强度以1—2级为主。黄鳍金枪鱼延绳钓渔场春夏季分布于南沙西北部和南沙中西部海域;秋冬季分布于西、中沙、南沙西北部、南沙中西部海域。渔获水深93.75%集中在50—350m。西沙西部和南沙西北部海域是灯光围网和灯光罩网捕捞金枪鱼的重要渔场。研究认为:(1)在南海可发展小型冷海水延绳钓船,在每年10月末—次年5月初在西沙东北海域开展浅水延绳钓作业;(2)在南海的岛礁附近设置PAYAO群,开展金枪鱼灯光罩网或围网捕捞。(3)目前取得的资料仍然有限,未来仍需进一步调查,以掌握南海金枪鱼种群动态,为渔业开发和养护提供建议。  相似文献   
33.
据浙江省农、林等部门统计,到2000年末,全省国有农、林、牧、渔场经营土地面积达530.86万亩,约占全省国有土地总面积的近三分之一,其中,国有农场(含劳动农场)186个,经营土地面积60.75万亩,需由这些土地经营收入养育的人口约9万人。因此,国有农、林、牧、渔场土地,不仅是国有资  相似文献   
34.
利用空间距离和灰色关联度分析方法对1995~2001年间北太平洋150°E—165°E柔鱼作业渔场的重心分布进行比较研究,1995~1997年8~10月份作业渔场的重心与1998~2001年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前者基本上在150°E—153°30E的42°30′N以南海域,而后者位于155°E-161°E的42°45′N以北海域。聚类结果表明,8月份作业渔场重心分为三类:1998~2001年为一类,1996~1997年为一类,而1995年为一类。9月份产量重心与作业渔船重心的聚类结果则有所不同,产量重心的聚类结果为四类,即1999~2001年为一类,1997、1996年为一类,1998年和1995年各为一类;而作业渔船重心的聚类结果则分为三类,即1999~2001年为一类,1995~1997年为一类,1998年为一类;10月份作业渔场重心分为三类;1998、2001和1999年为一类,1995~1997年为一类,2000年为一类。年间的渔场变化可能是由海洋环境条件所引起。灰色关联分析表明,产量重心与作业渔船重心存在一定的差异。8~10月份作业渔场重心的总体变化趋势为向东北偏东移动。  相似文献   
35.
为了充分发挥拖网渔船主机效能,根据渔场和捕捞对象特点选择适当拖速,设计拖网时,必需计算拖力和网具阻力,确定主机马力与网具大小的适当比例,但是由于影响拖力和网具阻力的因素很多,也比较复杂,因此,到目前为止,尚未见有较简易准确的计算拖力和拖网阻力的方法;本文主要根据几年来参加广州、南京、拖网模型试验的体会和试验数据、  相似文献   
36.
长鳍金枪鱼(Thunnusalalunga)是主要的经济性金枪鱼鱼种之一,其空间分布与环境因子存在着密切联系。利用2012—2019年印度洋长鳍金枪鱼生产数据和海洋环境数据,包括海表面温度(sea surface temperature, SST)、叶绿素浓度(chlorophyll a, chl a)和海表面盐度(sea surface salinity, SSS)构建印度洋长鳍金枪鱼时空分布神经网络模型。以空间(经度,纬度)、环境因子(SST, chl a, SSS)为解释变量,局部渔获量为因变量,变化隐含层节点数,构建了18个BP空间分布模型,并采用10×10交叉验证模型稳定性,以均方误差(meansquareerror,MSE)、平均相对方差(averagerelativevariance,ARV)以及拟合优度(R~2)作为不同模型精度与稳定性的评判标准,最终选取5-18-1(隐含层节点18)模型为最佳模型,其平均MSE值为0.02232,平均ARV值为0.511。利用最优模型预测结果与同期实际捕捞产量进行叠加对比发现两者具有一致性。环境因子敏感性分析表明海表温度显著影响印度洋长鳍金枪鱼渔场分布,其贡献率达到0.2。印度洋长鳍金枪鱼高精度BP神经网络时空分布模型为其资源的可持续开发与动态管理提供了一种新思路。  相似文献   
37.
陈一平 《海洋信息》1998,(12):27-29
金枪鱼是一种名贵经济鱼类,素有“海中鸡肉”之称。日本是世界上金枪鱼生产及消费第一大国。所消费的金枪鱼主要有黄鳍金枪鱼、长鳍金枪鱼、大眼金枪鱼、蓝鳍金枪鱼、南蓝鳍金枪鱼。其中蓝鳍金枪鱼个体最大,体长可达3米,体重差不多500公斤。它的年生长率高,肉味鲜  相似文献   
38.
高世科  孙文  张硕 《海洋学报》2021,43(6):71-80
基于稳定同位素方法,对2018年吕泗渔场近岸海域夏季主要生物种类的潜在碳源及其营养级进行分析,利用IsoSource模型计算该海域消费者的3大碳源(浮游植物、悬浮颗粒有机物、底质有机物)贡献值,并比较叠加潜在碳源影响前后主要生物种类的营养级变化。结果表明,浮游植物和底质有机物对37种主要生物种类的贡献比例分别为58.7%和28.2%,而悬浮颗粒有机物的贡献较小。因此判定吕泗渔场近岸海域夏季主要生物种类的潜在碳源主要是浮游植物和底质有机物。通过分别叠加3大潜在碳源和单一物种作为基准值构建两个营养级谱,右营养级谱的生物种类营养级范围为1.74~3.92,比左营养级谱平均下降0.19个营养级,尽管两个营养级谱的整体趋势走向不变,但部分鱼类和多数虾类的营养位置发生改变。右营养级谱的基准值随着潜在碳源叠加比例的不同而变化,能有效反映生物营养级,更适用于低营养级的虾蟹类。但对于处于中高级消费者位置的鱼类来说,这种叠加的效果影响不大。  相似文献   
39.
北太平洋鱿鱼渔场叶绿素a分布特点及其与渔场的关系   总被引:11,自引:3,他引:8  
根据2001年~8月对位于39°~43°N,152°E~171°W的北太平洋鱿鱼渔场进行的水温、盐度、叶绿素a、浮游植物和鱿鱼捕捞等的调查结果,主要分析北太平洋鱿鱼渔场表层叶绿素a分布特点及其与环境因子、中心渔场的关系.分析结果表明,调查区表层叶绿素a含量变化为0.03~0.32 mg/m3,平均为0.13 mg/m3,其中中部渔场表层叶绿素a含量值最大,东部渔场次之,西部渔场最低;调查海域表层叶绿素a含量分布与表层温度、盐度存在较好的对应关系,叶绿素a含量高值区对应高温区,冷涡区含量最低,暖涡区含量最高;叶绿素a含量随盐度的增加而增加;在西部、中部、东部渔场,表层叶绿素a含量与浮游植物数量呈正相关关系;表层叶绿素a的分布与鱿鱼中心渔场存在较好的对应关系,中心渔场主要位于0.1 mg/m3叶绿素a等值线舌状部分或叶绿素a水平梯度较大处,渔场中心的叶绿素a值大于0.1 mg/m3.叶绿素a分布与环境要素及渔场的相关性分析表明叶绿素a可作为鱿鱼渔场分析中的一个重要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40.
热带中东大西洋海域大青鲨繁殖生物学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大青鲨在海洋生态系统中处于重要的地位,研究其繁殖生物学有助于人们更好地理解大青鲨的资源状况。本文根据2007年12月-2008年3月采集的热带中东大西洋海域金枪鱼延绳钓兼捕大青鲨样本,对大青鲨的繁殖生物学特征进行了研究。雌雄大青鲨平均全长分别为248cm和260cm,雄性大青鲨全长分布显著大于雌性大青鲨(P<0.01);获得的雌雄大青鲨都处于性成熟状态,大青鲨成体及胎儿雌雄性比都符合1∶1,雄性大青鲨精巢和总性腺重量均随鱼体全长的增加而增加(P<0.01),而雌性大青鲨卵巢重随鱼体全长变化不大(P>0.05),总性腺重量随鱼体全长的增加而增加(P<0.05);鳍脚长度和雄性大青鲨全长关系线性显著(P<0.01),卵壳腺宽度随雌性大青鲨全长而增加(P<0.05);雌性大青鲨怀胎儿数3~50尾,平均33尾,怀胎儿数随雌性大青鲨全长的略有增加趋势(P=0.39),大青鲨胎儿的平均全长为22.3cm,胎儿的平均体重为61.9g,胎儿全长(TL)与胎儿体重(RW)关系呈对数线性显著(P<0.01),其关系方程为:RW=0.051×TL2.180。结果可为我国参与国际鲨鱼养护与管理,评价热带大西洋公海海域大青鲨种群数量变动提供基础生物学数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