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3篇
  免费   55篇
  国内免费   132篇
测绘学   3篇
地球物理   13篇
地质学   321篇
海洋学   4篇
综合类   3篇
自然地理   6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8篇
  2022年   15篇
  2021年   14篇
  2020年   15篇
  2019年   21篇
  2018年   17篇
  2017年   29篇
  2016年   10篇
  2015年   26篇
  2014年   11篇
  2013年   14篇
  2012年   24篇
  2011年   28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13篇
  2005年   10篇
  2004年   18篇
  2003年   10篇
  2002年   8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8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195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5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03 毫秒
61.
钦州湾-杭州湾构造结合带(南段) 地质演化和找矿方向   总被引:22,自引:0,他引:22  
钦州湾-杭州湾结合带是位于扬子与华夏两大古陆块中间的巨型构造结合带。根据内部结构不均一性和演化历史的差异,钦-杭结合带可划分为3段:北(东)段、中段和南(西)段,分界线大致为北纬24°和北纬27°。中段与南岭带大体一致;北段指南岭以北地区,即绍兴-江山-萍乡一带;南段位于南岭以南区域,大致与云开-十万大山带相当。钦-杭结合带南段是华南大陆壳再造和矿产资源寻找的重要研究课题。它的地质演化与钦-杭结合带具有整体一致性,特别是具有一致的开-合历史。震旦系底部的粤西云浮大降坪块状硫化物矿床是海底喷流沉积的产物,它与信宜和陆川新元古代蛇绿岩等是南段洋壳存在的重要证据。在进一步的矿床勘查中,要重视斑岩型铜(钼)矿床的寻找。中酸性斑岩体来自于元古宙岛弧底部玄武质岩石(下地壳)在中生代时期的部分熔融,本质上该类矿床带有岛弧俯冲环境的基因。  相似文献   
62.
2007-2009年,笔者参加了西藏区调队进行的1∶5万类乌齐县等四幅区域地质调查,开展了矿产方面的工作,参考了四川区调队1∶20万洛隆幅(1990)和类乌齐幅(1993)区调报告等有关矿产资料,完成了成矿地质条件分析和成矿规律总结等工作,本文介绍测区成矿带和找矿远景区的划分。1区域地质概况  相似文献   
63.
三叠系在班公湖-怒江结合带两侧仅有少量露头。早三叠世是怒江洋盆初始演化的开始,由于晚二叠世-早三叠 世大规模的海退持续和地壳的抬升,地层遭受剥蚀,整个班公湖-怒江结合带内缺乏完整的三叠系地层系统,对怒江 洋的演化缺乏完整的物质记录。此次有古生物化石依据的上三叠统的发现,为探讨洋盆的演化提供了较好的依据,也 为区域地层对比、地层格架建立、古环境分析等提供了基础资料。  相似文献   
64.
位于东昆仑昆中缝合带内的胡晓钦镁铁质岩石主要以角闪辉绿岩为主.利用锆石LA-ICP-MS U-Pb定年方法获得其结晶年龄为438±2Ma(MSWD=1.06,n=15),表明该岩石应为早志留世岩浆活动的产物.岩石样品均具有相对低的TiO2含量(0.43%~1.58%)和变化较高的MgO值(2.83% ~ 8.22%)和Mg# (45 ~ 74),相对于原始地幔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LILE:Rb、Ba、Th和U等)和轻稀土(LREE),明显亏损高场强元素(HFSE:Nb、Ta和Ti),并且具有略微富集的Hf同位素组成(εHf(t)为3.68 ~ 8.20,tDMZ为0.90~ 1.19Ga).以Mg#作为横坐标的二元图解和(2CaO+Na2O)/TiO2-Al2O3/TiO2图解揭示其形成过程中应主要经历了单斜辉石、橄榄石和斜长石的分离结晶.岩石样品均具有相对低的Nb/La和Nb/Ce比值(分别为0.15 ~0.28和0.07 ~0.13)以及较高的Nb/Ta和Zr/Hf比值(分别为13.15~17.38和36.14~ 43.88),指示岩石的形成过程受到地壳混染的影响非常小.地球化学和锆石Lu-Hf同位素研究揭示其形成可能与受板片流体交代含尖晶石橄榄岩的部分熔融有关.胡晓钦镁铁质岩石具有类似岛弧玄武岩特征的地球化学组成,并且其年龄明显早于东昆仑与碰撞相关的榴辉岩相变质年龄(428Ma)和中压(绿帘)角闪岩相变质峰期年龄(427Ma),表明其形成仍与东昆仑洋壳俯冲关系密切.综合区域资料可以判断,胡晓钦镁铁质岩石可能代表了东昆仑早古生代洋壳俯冲最晚期的岩浆记录.这样可以确定,东昆仑早古生代洋盆最终关闭和碰撞造山开始的时间为早志留世,洋壳俯冲持续的时间至少为79Myr,碰撞造山持续时间至少为8Myr.  相似文献   
65.
江西省村前铜多金属矿床罕见矿物的发现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野外地质调查采样、显微镜鉴定、扫描电镜观察和X射线能谱仪测试分析,对钦杭成矿带村前铜铅锌矿床的矿石物质组分做了系统的研究,首次在矿石中发现了自然界罕见的自然铝及锌铜互化物矿物.这两类矿物均具有独特的形成条件,对研究矿床成矿环境、形成条件、成矿物质来源具有重要的指示意义,表明矿床成矿初期为高温强还原、低硫逸度环境,成矿流体中有幔源物质混入.  相似文献   
66.
广西钦防海槽迁移与沉积-构造转换面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下载免费PDF全文
广西的钦州-防城-带,素以钦防海槽称之,系指加里东期构造运动后,扬子与华夏陆块间的“残留海”。其两侧为古隆所夹持,西为大明山古隆起,东为云开大山古隆起,其间划分为四个构造单元,由东向西依次为:博白坳陷,六万大山隆起,钦州坳陷和十万大山坳陷。现构造形迹的排列,反馈防海槽在早古生代至中生代间深海盆或浅海深水盆地在构造和沉积上有自东向西迁移的特点。晚古生代盆地迁移过程至少有八个沉积-构造转换面可记录盆地的构造演化:第1转换面为早奥陶世与晚寒武世间的沉积界面;第2转换面为早志留世与晚奥陶世间的沉积界面;第3转换面为早泥盆世早期与晚志留世间的海侵上超面;第4转换面为中泥盆世的海侵上超面;第5转换面为中二叠世与晚二叠世间的沉积界面;第6转换面为早三叠世的海侵面;第7转换面为中晚三叠世与早三叠世间的沉积界面;第8转换面为早侏罗世与晚三叠世间的沉积界面。前两个界面为盆山转换面,与华南加里东构造运动过程相耦合,为挤压的构造背景;第3界面为水下间断面,下泥盆统与上志留统为不连续沉积,在构造上应是挤压机制下的破裂不整合,也是加里东期构造运动的响应;第4界为海西期的海侵上超面,与盆地走滑拉张同步;第5界面则反馈于印支期造山的初始阶段,第6界面为中生代盆地迁移转换面;第7界面为印支期造山过程的盆地转换面;第8界面为燕山期造山造盆转换面。其转换面性质的转化,代表钦防海槽可能是个复杂大陆边缘前陆盆地演化史。  相似文献   
67.
高乐 《地质与勘探》2016,52(5):956-965
钦杭成矿带是我国最重要的成矿带之一,丰村铅锌矿位于钦杭成矿带南段庞西垌地区,是区内典型的沉积热液改造型矿床。依据现代成矿预测理论,结合已有的地形地质图、勘探线剖面图、钻孔数据等资料,运用三维地质建模技术建立了丰村铅锌矿径口矿段的地表模型、断裂模型、地层实体模型、矿体模型。在此基础上分别应用地质块段法和块体模型统计法进行了矿体的资源储量估算,并将两种估算结果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块体模型统计法比地质块段法应用范围更广,效果更精准,可以清晰表达矿体品位值变化特征,进而加深对矿体、矿床的空间分布规律的认识。同时,利用多元信息进行三维地质建模,可靠性高,可视化效果好。将传统的二维地质拓展到三维空间进行定位与定量化,有助于分析矿区地质构造特点与矿床成因,是现代寻找矿床的一种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68.
水边寺闪长岩体位于金沙江结合带德钦县水边寺一带,主要岩性为闪长岩。LA-ICP-MS锆石U-Pb法测得水边寺闪长岩的形成年龄为276.0±3.0Ma,表明该闪长岩体形成时代为早二叠世晚期。岩体属于钙碱性花岗岩系列,稀土元配分线显示右倾型,轻稀土元素相对富集,Eu显示弱负异常,说明岩石内斜长石较为明显的分异结晶作用。根据构造环境判别图解,水边寺闪长岩具火山弧花岗岩+同碰撞花岗岩(VAG+syn-COLG)构造环境。  相似文献   
69.
北澜沧江结合带花岗岩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印支期,对白垩纪花岗岩却鲜有报道.在野外地质调查基础上,对藏东类乌齐地区新发现的花岗岩进行了岩石地球化学、锆石U-Pb定年和Hf同位素研究.结果显示,2件花岗岩样品成岩年龄分别为75.06±0.82 Ma(MSWD=1.90)、74.89±0.65 Ma(MSWD=1.05),为晚白垩世岩浆活动的产物;花岗岩含白云母(~5%),具高SiO2(69.07%~69.39%)、富K2O(5.31%~5.77%)、低Mg#(0.30~0.33)的特点,A/CNK比值为1.11~1.15,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和LREE,亏损高场强元素和HREE,轻、重稀土元素强烈分馏,负Eu异常显著,属过铝质S型花岗岩,其源岩为变泥质岩和变质杂砂岩.岩石具分布较为分散的锆石εHf(t)值(-4.6~1.1)和古老的Hf同位素二阶段模式年龄(TDM2,1.07~1.43 Ga).综合分析认为,北澜沧江结合带晚白垩世花岗岩是拉萨-南羌塘地体后碰撞伸展构造背景下,由加厚岩石圈...  相似文献   
70.
笔者等在野外调查的基础上,对出露于滇西临沧岩浆弧北部凤庆箐头山地区原1∶25万凤庆县幅划分的二叠纪糜棱岩化黑云二长花岗岩进行了系统的年代学、岩石学和地球化学研究。该花岗岩体中,锆石具典型的振荡环带,Th/U值均大于0.2,为岩浆成因,其 LA-ICP-MS U-Pb 年龄为 213±5 Ma, 应当为岩浆结晶年龄,表明该岩体形成于晚三叠世,而非前人认为的二叠纪。全岩主微量元素分析结果显示,箐头山花岗岩Na2O/K2O 值低,富Al2O3,铝饱和指数(A/NCK值)平均为1.18,属过铝质高钾钙碱性系列。稀土配分曲线右倾,具有轻稀土富集、重稀土弱亏损、负铕异常明显的特征 (δEu=0.36~0.50);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Rb和K,亏损高场强元素Zr。在Rb—(Y+Nb)判别图解中,箐头山花岗岩投影点落入后碰撞花岗岩区,并具有明显向板内花岗岩转换的特征。结合区域地质资料,笔者等认为获得的213 Ma可能代表昌宁—孟连古特提斯洋闭合之后地壳由碰撞后造山向构造伸展转换的时限,为昌宁—孟连古特提斯洋碰撞后造山作用的结束提供时代约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