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7篇
  免费   8篇
  国内免费   33篇
地球物理   3篇
地质学   72篇
海洋学   41篇
综合类   1篇
自然地理   1篇
  2023年   7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4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9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9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1篇
  1994年   6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 毫秒
21.
海水的放射成因同位素组成随时间的变化具有提供大陆风化作用、洋底热液活动、大洋环流的变化以及其与构造和气候事件有关系的信息的潜力。所有主要洋盆中铁锰结壳的Sr、Nd和Pb同位素记录已用来研究海水的长期变化。由于分析困难 ,直到现在Hf同位素也没有引起人们的关注。在此 ,我们提供了挖掘自中太平洋海山的两个铁锰结壳的第一个高分辨率和精确的Hf同位素剖面 ,试图限定Hf同位素在中太平洋深水中的演化。目前海水中的Hf同位素组成还不得不直接测定 ,但是可以预料 ,由于以下原因Hf比Nd同位素组成更加易变。第一 ,由地幔…  相似文献   
22.
玛瑙山铁锰多金属矿床产于棋梓桥组底部层位中,矿体呈似层状。除铁、锰、铅外,伴生有银、铟。由泥盆纪沉积期成岩成矿作用和燕山期岩浆热液叠加成矿作用所形成的沉积改造—岩浆热液叠加型铁锰多金属矿床。  相似文献   
23.
铁锰氧化物矿物胶膜是我国黄棕壤中重要的铁锰元素富集载体,选取我国华中地区典型的铁锰氧化物矿物胶膜样品,采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原子发射光谱(ICP-AES)、偏光显微镜(POM)、环境扫描电子显微镜(ESEM)、能谱仪(EDX)、高分辨透射电子显微镜(HRTEM)、高能量X射线粉末衍射(XRD)等研究方法,对原位和分离处理后的黄棕壤铁锰胶膜进行了详细的矿物学表征.结果表明,黄棕壤铁锰氧化物矿物胶膜由表及里,由外到内依次呈现富锰条带、富铁锰条带、富铁条带、富锰铁条带、富铁条带,并且锰铁元素含量之比不规则降低,其所含铁锰氧化物矿物主要为锰钡矿、针铁矿、水钠锰矿、六方水锰矿、水羟锰矿,粒度为纳米级,形貌多样.  相似文献   
24.
长江三角洲第一硬土层中微结核的矿物化学特征及其成因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长江三角洲第一硬土层是古土壤层,是长江河漫滩型沉积物,其形成经历多次沉积和成土过程.硬土层中的铁锰结核以菱铁矿、菱锰矿和褐铁矿为主,通过铁锰元素离子和矿物Eh-pH稳定关系分析,最有利于菱锰矿和菱铁矿结核生成的条件是:Eh<0且pH>8.成土期处于末次冰期低海面、气候寒冷干燥期,土壤的化学过程是以氧化作用为主,是褐铁矿等氧化性矿物形成时期;冰后期海相层的沉积覆盖使土壤层进入成岩阶段,土壤层的化学过程以还原作用为主,成岩过程是铁锰碳酸盐结核的主要生成期.  相似文献   
25.
铁锰结壳系从大洋水体中直接沉淀而成,水体物理化学条件的变化在结壳内部特征上必然有所反映.因此,在深入理解生长机制与控制因素的基础上,铁锰结壳内部特征可以为恢复古海洋环境演化提供有益信息.结壳中还富集了多种金属元素,是钴、铂等的重要潜在资源.  相似文献   
26.
在塞拉里昂隆起许多海底山中只对为数不多的几个进行了铲式取样.作者和其它研究者所获得的资料证明在所有被调查的海山上实际上均有铁锰结壳发育.在不同深度所挖到的物质中铁锰结壳丰富,据此可以说,结壳覆盖了深度为2—2.5km的海底山山坡.  相似文献   
27.
研究影响土壤吸附Sb(Ⅲ)的主控因子对土壤锑污染的评价、预警及修复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采用化学法、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法和原子荧光光谱法测定了10个不同地区土壤的理化性质和机械组成、主要化学组成,采用原子吸收光谱法测定了土壤铁锰氧化物的不同形态以及土壤对Sb(Ⅲ)的饱和吸附容量,并开展了土壤对Sb(Ⅲ)的饱和吸附容量和土壤理化性质、机械组成、铁锰氧化物及其形态的相关性分析、主成分分析和因子分析。在研究土壤吸附Sb(Ⅲ)的影响因素基础上,进一步研究其主控因子。结果表明,10个不同性质的土壤对Sb(Ⅲ)饱和吸附容量介于0.63~3.98mg/g之间,与土壤类型有关,其大小顺序为:红壤>棕壤>黄壤>褐土>沙土。土壤对Sb(Ⅲ)饱和吸附容量与阳离子交换容量(CEC)、氧化铁总量、无定形铁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与游离铁含量、无定形锰含量以及游离锰含量呈显著正相关。主成分分析和因子分析结果表明土壤中6个因子是影响土壤吸附Sb(Ⅲ)的主控因子,影响力大小为:氧化铁总量>CEC>无定形铁含量>游离铁含量>无定形锰含量>游离锰含量。铁锰氧化物及其形态...  相似文献   
28.
新生代深海铁锰矿床的大规模成矿是地质历史上特有的现象,其形成的海底铁锰结核/结壳因富含巨量的有用金属而备受关注。水成型铁锰成矿的胶体成因模型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提出以来已被广泛接受并采用。随着近20年来纳米地球科学的迅速发展,人们意识到纳米颗粒作为胶体的最小部分,能够以其独特的性质显著影响铁锰成矿过程。通过总结已有研究,发现铁氧化物与锰氧化物会以纳米颗粒的形式普遍共存于多种表生地质环境,还证实了水成型铁锰结核/结壳中的主要铁锰矿物(如水羟锰矿和水铁矿)都是纳米颗粒。铁氧化物纳米颗粒对二价锰[Mn(Ⅱ)]的表面催化氧化可能是水成型铁锰矿物通常在纳米尺度密切共生的原因。此外,在铁锰结壳中还观测到大量在以往研究中被普遍忽视的三价锰[Mn(Ⅲ)]矿物,其含量在结壳顶部最高,随深度增加逐渐下降,四价锰[Mn(Ⅳ)]矿物的含量则呈相反的变化趋势。不同价态锰氧化物纳米颗粒的表面能差异导致Mn(Ⅲ)矿物在Mn(Ⅱ)的氧化过程中最先沉淀,并可能在沉淀之后逐渐转化为Mn(Ⅳ)矿物。相信随着纳米地球科学与高精度原位实验技术的发展,必将不断深化对海水铁锰循环及海底铁锰成矿的认识。  相似文献   
29.
辽东湾北部浅海区底泥砷元素形态特征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刘明华 《地质与资源》2010,19(1):32-35,41
依据2006年辽东湾浅海评价资料,分析了辽东湾北部浅海底泥的砷元素全量和各形态的含量,对砷元素全量和存在形态的分布特征及相关性进行了系统研究,并探讨了其环境生态效应.结果表明:底泥中的砷含量为较高水平,存在形态主要为残渣态、腐植酸结合态和铁锰氧化态,而水溶态、碳酸盐结合态、离子交换态和强有机结合态含量较少.除砷的强有机结合态以外,全量和其他6种形态有很好的相关性,分布特征一致,高值区都分布在锦州湾及附近.并且生态效应明显,底泥中砷的腐殖酸结合态、铁锰氧化态、离子交换态与脉红螺中砷有显著相关性,碳酸盐结合态与锯缘青蟹和口虾蛄中砷有一定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30.
作者用不同方法研究了粤北某铅锌矿区近矿灰岩风化土壤中铁锰氧化物对微量元素的富集作用。发现铁锰氧化物对Sb、Pb、Cd、Ni等元素具有强烈的吸附作用;对Zn、Cu等21种元素有程度不等的吸附;对Ti、Sr等12种元素不吸附。据此,作者认为在土壤地球化学找矿中,应着重在铁锰结核层和铁锰粘土层取样,或用编提取方法分析铁锰氧化物相的元素含量,强化异常,提高找矿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