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99篇
  免费   308篇
  国内免费   585篇
测绘学   139篇
大气科学   41篇
地球物理   403篇
地质学   349篇
海洋学   1438篇
天文学   5篇
综合类   174篇
自然地理   43篇
  2024年   19篇
  2023年   78篇
  2022年   84篇
  2021年   79篇
  2020年   86篇
  2019年   84篇
  2018年   84篇
  2017年   63篇
  2016年   87篇
  2015年   71篇
  2014年   115篇
  2013年   88篇
  2012年   105篇
  2011年   90篇
  2010年   100篇
  2009年   96篇
  2008年   93篇
  2007年   99篇
  2006年   103篇
  2005年   79篇
  2004年   77篇
  2003年   66篇
  2002年   75篇
  2001年   68篇
  2000年   71篇
  1999年   65篇
  1998年   55篇
  1997年   45篇
  1996年   58篇
  1995年   50篇
  1994年   48篇
  1993年   43篇
  1992年   29篇
  1991年   40篇
  1990年   39篇
  1989年   16篇
  1988年   5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8篇
  1985年   5篇
  1984年   5篇
  1982年   3篇
  1981年   4篇
  1980年   3篇
  1978年   2篇
  1977年   1篇
  1976年   1篇
  1975年   1篇
  1954年   2篇
  192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59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 毫秒
981.
利用一系列处理方法,特别是利用剔除拟合法替代水平叠加技术,可获得高分辨率、高保真度和高信噪比的地震资料。对该资料解释后认为具有以下特点:(1) 能提高地震资料的分辨率和信噪比;(2) 为地震资料的反演处理提供较理想的基础资料;(3) 能提高储层预测的精度;(4) 能提供合理的角道差三维数据体。  相似文献   
982.
龙须菜藻体匍匐组织的生理特性与功能研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于1992年9月-1994年8月,在模拟潮间带生态条件的培养过程中,对龙须菜生长和发育的过程进行长期的连续性观察研究。研究中发现,以往被称为“固着器”的藻体匍匐组织具有特殊生理特性;它是孢子萌发后首先形成的部分,是直立藻体产生的基础;当夏末和深冬季节到来时,直立藻体通常成熟,放散孢子后逐渐衰退,这种趋势从藻体尖端开始逐渐向基部发展,最终保留匍匐组织度过逆境。待温度适宜时又从匍匐组织上萌生新的直立枝  相似文献   
983.
报道以青岛野生型龙须菜(wt)、黄色突变体(ye100)、4株绿色突变体(gr180、gr184、gr186、gr188)、委内瑞拉野生型龙须菜(lv)、南非野生型龙须菜(sa)及真江蓠(ga)为材料,用蔗糖密度梯度离心法得到完整的藻胆体。用540nm激发,野生型的荧光发射峰位于578nm和670nm,相对荧光强度FAPB/FPE的比值为1.50。几种材料的PE和APB荧光发射峰没有明显区别(不超过2nm),但两峰荧光强度比值显著差异。结果显示lv的FAPB/FPE比值最低,只有1.20,gr186的比值最高,为5.67,野生型中sa也比较高,为4.79。用670nm激发,野生型龙须菜的荧光社发光谱有5个峰,分别为499nm、540nm、568nm、614nm、650nm,与其吸收光谱一一对应。野生型和突变体、不同产地龙须菜及真江蓠的荧光发射峰的波长都与其吸收光谱相对应。  相似文献   
984.
985.
本文初步观察描述了眼斑拟石首鱼胚胎发育及仔鱼、稚鱼的形态特征。眼斑拟石首鱼的卵径平均为0.95mm,大多数含1个油球,约<10×10-2含2个油球,1cm3卵含量约1000粒。受精卵在23~24.3℃约26h孵化出仔鱼。在25℃条件下,前半个月仔鱼日增长约0.2mm,稚鱼期日增长约1.0mm,幼鱼期日增长约1.5mm。仔鱼鳍的发育顺序为尾鳍、臀鳍、背鳍和腹鳍,最后为胸鳍。  相似文献   
986.
大规模蓝藻水华暴发对湖泊水生态系统健康和饮用水安全产生巨大危害,而湖泊水体磷是影响蓝藻水华暴发程度的重要生源要素。应对水体不同磷酸盐浓度,蓝藻高效运行磷酸盐转运系统和磷酸盐特殊转运系统,并合成多聚磷酸盐(聚磷)。蓝藻胞内存在颗粒态、胶体态和可溶态3种形态的聚磷,且不同形态的聚磷分布位置不同。不同蓝藻合成聚磷颗粒的大小、数量和合成期均有所差异。多聚磷酸盐激酶、多聚磷酸盐外切酶、多聚磷酸盐内切酶和P-AMP-磷酸转移酶分别催化聚磷的合成与分解。多聚磷酸盐是二价阳离子的螯合剂,也是磷酸盐及高能磷酸键的储藏库,为细胞生存提供阳离子、磷酸盐和能量,满足蓝藻生命活动过程中生理生化活动所需,具有抵御高温、高pH、紫外线和营养盐缺乏等环境胁迫的生理功能,提升其在不利环境中的生存能力。同时,在蓝藻水华持续暴发、湖泊藻型生境稳态和磷生物地球化学循环过程中聚磷发挥重要的生态功能。因此,蓝藻合成聚磷的分子生物学机制及生态功能研究能够阐明聚磷的存在如何改变湖泊水体—沉积物磷分配、食物网中磷传递等。而开展调控聚磷合成的技术研究,通过控制蓝藻合成聚磷来减轻蓝藻水华暴发规模,将为湖泊水体良性生态系统的重构提供新方法。  相似文献   
987.
危岩体在地震作用过程中的失稳模式及稳定性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地震作用过程中地震加速度通常呈先增大后减小的特征。利用拟静力法对危岩的稳定性进行分析时,考虑地震过程中地震加速度的变化,对山西太原天龙山危岩体加固工程中的同一危岩体分别以滑塌式和倾倒式破坏模式进行计算,发现地震作用过程中危岩体可能在两种破坏失稳模式之间相互转化。将此问题扩展至一般情况进行计算并讨论,得出如下结论:地震力对危岩体破坏作用的贡献大小不同,通常情况下,地震作用力对危岩的倾覆力矩贡献相对较大;进行稳定性评价时应考虑地震作用过程,以安全系数最先达到1.0的破坏模式作为危岩体的可能破坏模式进行计算;对危岩体进行抗震加固设计时应对加固设计进行多种工况下的校核,保证其在地震作用过程中不同危险状态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988.
根据近年来国外文献所涉及的藻类分类学研究进展,着重解释了蓝藻门的颤藻属和硅藻门的直链硅藻属和针杆藻属的一些浮游种类的学名变更情况,同时介绍了国际上最新的蓝藻门颤藻目和硅藻门的分类概况.根据Anagnostidis和Komfirek的分类,原颤藻属的大部分浮游种类进入了新属『浮游蓝丝藻属](Planktothrix),其他种类则分别属于[湖生蓝丝藻属](Limnothrix)、胶鞘藻属(Phormidium)和现在的颤藻属(Oscillatoria)等多个颤藻目的类别.根据Krammer和Lange-Bertalot的分类,原直链硅藻属的浮游种类进入了新属[浮生直链藻属](Aularoseira),另外的种类归属于Orthoseira、Ellerbeckia和现在的直链硅藻属(Melosira)等硅藻类别中:原针杆藻属的浮游种类并入脆杆藻属(Fragilaria),其他种类进入菱形藻属(Nitzschia)、双尖菱板藻属(Hantzschia)和现在的针杆藻属(Synedra)中.  相似文献   
989.
用刚收割的水稻(Oryza sativa L.)秸秆浸提液代替水配制培养基培养铜绿微囊藻(Microcystic aeruginosa),追踪测定微囊藻的生物量、叶绿素a含量、光合速率、呼吸速率、膜透性、超氧物歧化酶(SOD)活性、光合膜自发荧光强度等相关生理生化指标的变化,研究水稻秸秆浸液对铜绿微囊藻的抑制作用.结果表明,质量比≥1/100(水稻秸秆/水)的水稻秸秆浸提液对微囊藻的生长有明显的抑制作用,表现如下:藻细胞生物量在实验过程中逐日降低,藻细胞叶绿素a含量和光合速率急剧下降,呼吸速率和超氧物歧化酶(SOD)活性呈先升高后下降的趋势,膜透性迅速升高,细胞光合膜自发荧光强度显著衰减.用不同的有机溶剂对该浸提液进行萃取,浓缩后用滤纸片法在固体培养基上做抑藻实验,乙醚和乙酸乙酯萃取液能明显看到抑藻圈,证实其中含有抑制物质.  相似文献   
990.
太湖北部隐藻生物量时空动态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0  
刘霞  陆晓华  陈宇炜 《湖泊科学》2012,24(1):142-148
利用2005-2009年每月一次的监测资料,对太湖竺山湾、梅梁湾和贡湖湾理化因子和浮游植物,特别是隐藻生物量周年季节变化进行比较研究,探讨环境因子以及蓝藻变化对隐藻生物量的影响.结果显示,竺山湾内隐藻平均生物量(1.89 mg/L)高于梅梁湾(0.87 mg/L)、贡湖湾(0.43 mg/L).2008-2009年隐藻平均生物量(2.12 mg/L)高于2005-2007年平均生物量(0.28 mg/L).通过与环境冈子的时空差异比较分析,竺山湾内高营养盐浓度、高有机质浓度和高悬浮质浓度使得隐藻更具有竞争优势,而贡湖湾内浮游动物的摄食作用可能限制了隐藻生物量.同时,太湖隐藻与蓝藻的竞争演替趋势明显,春夏季高温和蓝藻的过度繁盛可能对隐藻的生长产生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