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7篇
  免费   6篇
  国内免费   12篇
测绘学   14篇
大气科学   1篇
地球物理   15篇
地质学   27篇
海洋学   12篇
综合类   17篇
自然地理   69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9篇
  2022年   9篇
  2021年   11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12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24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9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2年   2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91.
中国花岗岩地貌景观若干问题讨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陈安泽 《地质论评》2007,53(B08):227-228
中国的花岗岩在地理分布上遍及全国,在地质构造分布上遍及所有的造山带,在产出时代上从太古宙到新生代均有发现,在岩石类型、成因类型上,世界上已知的类型中国几乎都有。特别是中国的花岗岩地貌景观类型,不仅多样化程度高,而且美学观赏价值优于世界其他各国。因此,中国是世界上拥有花岗岩景区(包括世界遗产、国家公园、世界地质公园、国家地质公园及旅游区)最多的国家之一。花岗岩景区已成中国最重要的旅游目的地,在中国旅游业发展上起着重要作用。花岗岩地貌景观已成为重要的旅游资源。本文试从中国花岗岩地质地理分布、地貌景观类型划分、旅游开发价值、花岗岩景区建设及今后研究方向等问题进行初步探讨,以期引起地学界、旅游界及到花岗岩景区游览的广大公众对花岗岩地貌景观的关注,从而把花岗岩地质地貌景观研究、应用工作推向新的高度。  相似文献   
92.
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内地质遗迹资源是热带雨林内自然资源和自然环境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地质遗迹所赋存的地质环境,是热带雨林生物多样性的基础条件。推进地质遗迹资源的科学保护和合理利用是建设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的重要内容之一。基于对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全面系统的地质遗迹调查评价工作,依据《地质遗迹调查规范》(DZ/T 0303- 2017),本文系统的总结了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内重要地质遗迹资源的特征和分布,对其科学价值和美学价值进行了定性和定量综合分级评价。研究结果表明: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内地质遗迹类型多样,以基础地质和地貌景观大类为主,包括重要化石产地类、岩土体地貌类、水体地貌类以及火山地貌类4类,古生物群化石产地、岩溶地貌、侵入岩地貌、碎屑岩地貌、瀑布、火山岩地貌6个亚类,共计21处重要地质遗迹点。其中,世界级地质遗迹点的有1处,省级地质遗迹点17处,省级以下地质遗迹点3处。通过对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地质公园地质遗迹评价,为国家公园内地质遗迹资源保护和利用提供基础资料和思路。  相似文献   
93.
鉴于保护地调查评价历史与目标,国家公园地质考察评价基准是地质学关于地球的“时间、空间、演化”知识的发现路径,既识别国家公园候选地的国家符合性地质事件,又识别国家公园自然性、独特性、优美性、多样性、整体性的地质机制,提供国家公园最重要的自然生态系统与自然景观保育管理的地质学支撑。浙江丽水百山祖国家公园符合性的地质事件是公园发现的4.0~4.2 Ga冥古宙陆核物质的锆石晶体、中生代岛弧陆盆火山酸性火山岩系列和从流纹岩山岭到花岗岩—变质岩谷底的“峰—岭—丘—谷(盆)”的亚热带滨海山地地貌结构,地貌结构发育演化是百山祖公园最重要的自然生态系统、区域性流域水源地、独特山水景观的形成基础。保护百山祖公园地貌结构和过程的完整性与真实性是确保其重要自然生态系统自然演化和生态服务产品持续供给的基础。  相似文献   
94.
国家公园的土地覆盖分类对于掌握自然资源现状、查明存在的生态安全威胁并快速应对具有基础性数据支撑作用。基于谷歌地球引擎(Google Earth Engine,GEE)平台,结合哨兵(Sentinel)主被动遥感数据及其导出的光谱指数、纹理特征和地形特征,分别采用基于像元的随机森林(random forest,RF)算法和面向对象的简单非迭代聚类(simple noniterative clustering,SNIC)+RF算法实现了钱江源国家公园异质性景观的土地覆盖(耕地、森林、草地、水体、人造地表和裸地)分类。地面实验表明,在多种输入数据组合中,基于像元和面向对象方法分类获得的最高总体精度分别为92.37%和93.98%。合成孔径雷达(synthetic aperture radar,SAR)数据的纳入能够提高基于像元方法的分类精度,但在面向对象方法中未能体现精度提升效果。通过SNIC+RF算法生成的土地覆盖分类图完整性更好,所需特征数量较少,并且算法能够在GEE环境下快速执行,适用于国家公园管理实践。  相似文献   
95.
地质公园发展与管理   总被引:5,自引:10,他引:5  
赵逊  赵汀 《地球学报》2009,30(3):301-308
地质遗迹是最重要的自然遗产, 是追索地球演化历史, 了解自然环境现状, 预测天人和谐愿景的对象, 地质遗产的保护是不可忽视的要务, 地质公园建立则是达成这一人类共同责任的最佳选择。随着中国和欧洲地质公园的迅速发展, 亚洲各国、澳洲、南美洲也正步入地质公园的快速发展期。推动地质公园建设作为全球人类与自然协调发展, 和谐共存的重要方式之一, 已成为人们广泛接受的共认。  相似文献   
96.
2009年9月18日,我们利用参加丹佛世界矿物、化石、珠宝展会的机会.考察了位于丹佛附近的美国落基山国家公园。  相似文献   
97.
在生态危机日益严峻和生态文明建设日益加快的背景下,中国特殊的区域差异与自然环境限制了人口的均匀分布与社会经济全空间布局,形成了面积大、分布广的荒野地(Wilderness Areas,WAs)。客观、准确界定荒野地的空间范围并分析其时空演变格局,对于开展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生物多样性保护、国家公园与生态安全屏障建设等具有重要意义。当前,对荒野地面积、分布特征与时空演变格局等研究少有定论。本文以2000、2010、2020年多源空间数据为基础,从决定和影响的角度出发,构建荒野地多要素识别模型,对中国荒野地空间范围进行界定,分析其地理分布特征及时空演变格局。研究结果表明:(1)基于多源空间数据,通过建立荒野地决定-影响的耦合关系模型,可准确、有效地识别中国荒野地空间范围;(2)中国荒野地在空间上呈现大范围集中分布,小区域零散分布的状态,3个时期荒野地总面积分别为344.18、297.67、279.86万km2,主要分布在西藏、新疆、青海、内蒙古、黑龙江等省区;(3)中国荒野地面积大部分来源于草地和未利用地,2000—2020年,荒野地面积呈现出逐渐减少的趋势,且200...  相似文献   
98.
中国国家公园建设潜在区域识别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国家公园是指由国家批准设立并主导管理、边界清晰、以保护具有国家代表性的大面积自然生态系统为主要目的,实现自然资源科学保护和合理利用的特定陆地或海洋区域,其建设对于科学保护自然生态系统,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区域绿色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中国国家公园区域承担着国土生态安全、典型生态系统和景观保护等方面作用,如何在国土地域广阔、多种保护地交叉重叠、生态类型系统多样的基本国情和前置条件下,遴选出国家公园潜在区域,是国家公园体制建设中的关键科学问题。  相似文献   
99.
中国是世界上拥有花岗岩景区(包括世界遗产、国家公园、世界地质公园、国家地质公园及旅游区)最多的国家之一。花岗岩景区已成中国最重要的旅游目的地,花岗岩地貌景观已成重要的旅游资源。从旅游应用角度,对中国花岗岩地貌类型进行划分,以期引起地学界、旅游界对花岗岩地貌景观的关注,从而把花岗岩地质地貌景观研究、应用工作推向新的高度。  相似文献   
100.
The spectacular scenery of Glacier National Park is the result of glacial erosion as well as post-glacial mass wasting processes. Debris flow magnitude and frequency have been established through extensive fieldwork across seven separate drainage basins in the eastern portion of the park. This paper summarizes the investigation of the hypotheses that debris flow distribution in the Glacier National Park, east of the Continental Divide is (a) not random; and Co) concentrated adjacent to the Continental Divide. The location of 2317 debris flows were identified and mapped from sixty-three 1-m resolution Digital Orthophoto Quarter Quadrangles and their spatial distribution was then analyzed using ArcView Spatial Analyst GIS software. The GIS analysis showed that the debris flows are not randomly distributed nor are they concentrated directly adjacent to the Divide. While the Continental Divide provides orographic enhancement of precipitation directly adjacent to the Divide, the debris flows are not concentrated there due to a lack of available weathered regolith. The most recent Little Ice Age glaciation removed the debris directly adjacent to the Divide, and without an adequate debris supply, these steep slopes experience few debris flows. Both abundant water and an adequate debris supply are necessary to initiate slope failure, resulting in a clustering of debris flows at the break in slope where valley walls contact talus slopes. A variety of summer storm and antecedent moisture conditions initiate slope failures in the Glacier National Park, with no distinct meteorological threshold. With over two million visitorsevery year, and millions of dollars of park infrastructure at risk, identifying the hazard of debris flows is essential to future park management plan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