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12篇
  免费   198篇
  国内免费   254篇
测绘学   26篇
大气科学   10篇
地球物理   59篇
地质学   903篇
海洋学   459篇
综合类   66篇
自然地理   41篇
  2024年   12篇
  2023年   59篇
  2022年   67篇
  2021年   53篇
  2020年   54篇
  2019年   62篇
  2018年   47篇
  2017年   51篇
  2016年   42篇
  2015年   61篇
  2014年   71篇
  2013年   61篇
  2012年   74篇
  2011年   68篇
  2010年   54篇
  2009年   52篇
  2008年   41篇
  2007年   30篇
  2006年   48篇
  2005年   47篇
  2004年   36篇
  2003年   41篇
  2002年   35篇
  2001年   43篇
  2000年   23篇
  1999年   38篇
  1998年   28篇
  1997年   27篇
  1996年   38篇
  1995年   35篇
  1994年   37篇
  1993年   27篇
  1992年   22篇
  1991年   28篇
  1990年   24篇
  1989年   12篇
  1988年   4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2篇
  1982年   5篇
  198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6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贵州长顺代化石炭系中间界线的沉积相研究   总被引:3,自引:3,他引:3  
周志澄 《地层学杂志》1994,18(1):1-8,T002
在碳酸盐微相的详细研究基础上,贵州长顺代化下、上石炭统剖面由下至上可分出5个主要沉积相:盆地相、开阔海陆架相、下斜坡相、中斜坡相和上斜坡相,下、上石炭统界线处于连续沉积的中斜坡相内。  相似文献   
82.
斜坡病害与隧道变形问题雏议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本篇笔者通过几种隧道变形与斜坡变形的典型实例,初步总结了这种斜坡病在的产生与隧道开挖的相互关系。以及隧道开挖后斜坡内应力调整与病害大规模复活三者之间关系,并在本文中提出有传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83.
顺向斜坡岩体弯曲及蠕变—变曲破坏机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相似文献   
84.
本文介绍我所历年来对链子崖危岩体开展的裂缝相对位移监测、力学试验和稳定性评价等研究情况。对链子崖危岩体裂缝相对位移的长期监测提出了测试原理和方法,制定了实施方案,分析了观测结果,给出了相应的结论。简述了危岩区各层岩土介质力学试验的原理、方法和获得的各项力学指标。根据所获得的资料,对链子崖危岩体和猴子岭斜坡体的稳定性作了评价。  相似文献   
85.
面海西北陆架的海相新统下界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下载免费PDF全文
汪品先  夏伦煜 《地质学报》1991,65(2):176-187,T001
  相似文献   
86.
Q型聚类法在斜坡稳定性预测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相似文献   
87.
斜坡抗滑结构的地质工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斜坡治理是一项系统工程,如何以合理、有效的手段,获得对斜坡稳定性最为有效的改善,一直为人们所关注。本文将地质环境与处理工程结合起来,提出以显示拉格郎日差分方法对这一体系进行联合分析,从而探讨斜坡变形与抗滑结构之间的最佳运行状态,提出合理的整治处理措施。结合实例,本文采用这一方法和途径,对某斜坡的整治处理进行了具体的地质工程分析。  相似文献   
88.
高晓斐  陈植华  安琪 《地下水》2007,29(1):85-87
降雨入渗是致使斜坡岩土体稳定性下降并最终导致崩塌、滑坡等地质灾害发生最为常见的环境因素.通过分析,得出降雨有增大斜坡下滑力及致使抗剪强度降低的作用,并通过对比某斜坡在自然状态及降雨状态下的稳定性及剩余下滑力,证明了降雨对斜坡失稳具有较大影响.  相似文献   
89.
台湾北部及西部陆架之地貌与地质特征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台湾北部东海陆架分布广阔,海床平坦少有显著的海底地貌单元,接近台湾处陆架宽约 230 km,陆架边缘平均深约 120 m,反映了 15000 a前末次冰期盛期的效应.东海陆架内外海伸展,呈现陆架-陆坡-海盆的水深剖面,代表被动大陆边缘.陆架的上新世-第四纪岩层主要由浅海沉积物组成,沈积物完全来自大陆,区域倾斜沉降与浅海堆积作用,造成一个向东增厚的沉积契形体. 台湾海峡陆架的发育有两个阶段,古新世至中新世张裂大陆边缘的形成,上新世-第四纪转变为前陆盆地.前陆区域地壳弯曲沉降,伴随着源自台湾造山带的沉积物堆积,形成今日的台湾海峡前陆陆架.末次冰期,海平面下降,对改变台湾海峡前陆陆架形貌的效应,大部份被前陆沉积作用抵消. 高屏岛架是一个非常小的平台,长约 100 km,宽约 20 km,深约 80 m.它位于台湾岛的边缘,属于岛屿陆架.高屏岛架的地貌及地质环境主要反映一个早期充填不足的前陆盆地. 沿着台湾造山带由北而南,由被动大陆边缘陆架(东海陆架)转变成前陆陆架(台湾海峡陆架),南部变成岛架(高屏岛架).台湾地区陆架的转变主要成因于上新世一第四纪期间,吕宋岛弧北端与欧亚大陆东缘的碰撞.台湾造山带的隆起、前陆地壳弯曲沉降、前陆盆  相似文献   
90.
杨华林  张斌 《四川地质学报》2001,21(1):50-52,49
斜坡稳定性,归根结底是斜坡发生变形破坏的可能性程度。而斜坡稳定性受制于众多地质因素的综合作用,因而用经典的数学方法进行多因素且较为切合实际的评价是相当困难的。模糊数学方法能较好地解决上述问题,其显著优点是能处理大量的定性资料及模糊地质信息,因此,我们选择模糊数学方法进行达川地区的斜坡稳定性评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