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69篇
  免费   89篇
  国内免费   167篇
测绘学   13篇
大气科学   26篇
地球物理   25篇
地质学   168篇
海洋学   643篇
综合类   29篇
自然地理   21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12篇
  2022年   12篇
  2021年   19篇
  2020年   23篇
  2019年   22篇
  2018年   14篇
  2017年   15篇
  2016年   13篇
  2015年   25篇
  2014年   29篇
  2013年   30篇
  2012年   50篇
  2011年   31篇
  2010年   34篇
  2009年   30篇
  2008年   27篇
  2007年   17篇
  2006年   27篇
  2005年   34篇
  2004年   20篇
  2003年   25篇
  2002年   34篇
  2001年   36篇
  2000年   33篇
  1999年   30篇
  1998年   19篇
  1997年   19篇
  1996年   36篇
  1995年   37篇
  1994年   32篇
  1993年   23篇
  1992年   25篇
  1991年   24篇
  1990年   25篇
  1989年   21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8篇
  1982年   6篇
  1981年   1篇
  196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2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01.
本文分析了在8114号台风的影响下石臼所海区波浪特征的变化,采用了两种分析方法:(1)统计方法;(2)谱分析方法。结果表明:(a)在台风的影响下,尽管在观测区域内风速风向变化不大,但波浪特征在不断随时间发生变化;(b)用两种方法得到的分析结果比较一致;(c)由谱分析方法计算的结果一般都大于由统计方法得到的计算结果;(d)谱峰周期和谱的重心坐标对应的周期比较稳定。  相似文献   
102.
报道了中国南海北部海区海底沉积物中孔隙水的Cl-和SO42-质量浓度的变化特征, 圈定了孔隙水中Cl-质量浓度的高值异常区。由于水合物形成过程中的排盐效应, 会使其上覆浅表层沉积物中孔隙水的盐度增高, 因此这些氯离子的高值异常区值得进一步的勘查。对孔隙水中SO42-的质量浓度分析表明, 研究区的一些站位表现出随深度增加SO42-的质量浓度梯度发生明显的变化, 计算的硫酸盐甲烷交接带SMI界面深度均在 10m左右, 与ODP164航次和ODP204航次有天然气水合物的钻孔的SMI界面深度基本吻合, 说明这些站位深部有天然气水合物存在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03.
湛江地区位于广东省西部,面临南海,其附近海区东面包括雷州半岛以东至上川岛以西的海区,南面隔琼州海峡与海南岛相对,西面为雷州半岛以西、北部湾的东北部海区。海岸线曲折漫长,海底平缓,水质肥沃,海流不急,加之气候温和,年平均水温较高,适合虾类,  相似文献   
104.
中国东部陆架边缘海海洋物理环境演变及其环境效应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东部陆架边缘海是支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经济海域,其重要的战略地位及经济贡献对国家发展至关重要。对海洋环境和生物资源的了解有利于国家的根本利益,有利于加快创建和谐社会的宏伟目标,因而对该海域的深入研究是当前面临的迫切任务。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项目“中国东部陆架边缘海海洋物理环境演变及其环境效应”拟对中国东部陆架边缘海这样一个层化结构多变、多种运动形态耦合的复杂动力学系统中的物理环境的演变及其环境效应进行深入研究,进而揭示海洋环境演变规律,为国防安全、渔业生产等提供科学支持;同时对该项目研究的目的、科学意义、关键科学问题及预期目标等进行了简要介绍。  相似文献   
105.
有机碳沉积作用在一定时间尺度上形成海洋碳汇作用的最终净效应,北冰洋陆架的有机碳沉积作用在全球碳循环中有着尤为重要的地位。为了测定楚科奇海陆架的有机碳沉积通量,本文应用210Pb测年法对中国第3次北极考察R17站位的沉积物样品的年龄及沉积速率进行了分析测定,并结合表层沉积物中有机碳的含量计算得到了楚科奇海陆架北缘的有机碳沉积通量。结果显示,该站位的沉积速率为0.6 mm/a,表观沉积质量通量为0.72 kg/m2/a,有机碳沉积通量为517 mmol C/m2/a。经估算,真光层输出的有机碳中约有29 %被长期封存在沉积物中,远高于中低纬度的正常值(~10 %),说明楚科奇海陆架区具有高效的碳汇作用。  相似文献   
106.
13日下午2时,“向阳红09”船已经启航前往“蛟龙号”载人潜水器7000米级试验海区,按计划在14日早晨6点到达。然而,13日晚海试现场指挥部对天气进行了会商,根据天气预报,热带风暴“古超”在原地停留,试验海区的浪高在2米以上,不满足下潜条件,“蛟龙号”7000米第一潜再次推迟到15日。  相似文献   
107.
本文综述了青藏高原与邻近海区热状况关系及其对大气环流和我国天气气候影响研究的主要进展。从青藏高原的观测试验、高原热状况、邻近太平洋与印度洋海温,以及年际、年代际变化,对大气环流和我国天气气候的重要影响,青藏高原与邻近海区热状况的关系等方面,总结了关于青藏高原热状况和邻近海区海温变化的研究成果及其重要意义。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青藏高原热状况和邻近海区热状况及其对环流和天气气候可能产生的影响,并对青藏高原与邻近海区热状况的关系,提出了未来需要进一步研究的科学题目。  相似文献   
108.
利用三维斜压流体动力学模型 ,通过对东海沿岸海区冬、夏季的斜压环流及其温盐结构的数值研究 ,揭示研究海区垂直环流及其温盐结构的动力过程及其成因。垂直环流的模拟结果表明 :冬季 ,沿岸海区的垂直环流以逆时针流动 ,近表层为向岸流 ,沿岸为下降流 ,近表层以下为离岸流 ,其在外海有明显的上升趋势 ,沿岸下降流自表层至底层逐渐由强变弱 ;夏季 ,沿岸海区的垂直环流以顺时针流动 ,近表层以下为向岸流 ,沿岸为上升流 ,近表层为离岸流 ,其在外海有明显的下降趋势 ,沿岸上升流自底层至表层逐渐由弱变强。就整个沿岸海区而论 ,冬季沿岸下降流和夏季沿岸上升流的强度都随着岸界地形坡度、风速及风向与岸线偏角的变化而变化。沿岸下降流形成的主要原因是由于冬季东北风与岸界地形的耦合效应及海区温盐分布不均匀所致 ,而沿岸上升流形成的主要原因则是由于夏季西南风与岸界地形的耦合效应及海区温盐分布不均匀所致。  相似文献   
109.
东海陆架盆地处于欧亚板块东南缘,其构造演化、动力学机制转换同太平洋板块与欧亚板块碰撞及印度-澳大利亚板块远程推挤效应有关。中生代以来,该盆地形成和演化过程受到古太平洋板块多期俯冲及多构造体系的叠加改造,地质构造和地球物理场复杂,盆地演化及动力学过程等一直是争论的焦点。本文利用最新调查资料,通过构造物理模拟实验、构造解析和平衡地质复原剖面等方法,结合区域构造背景,系统分析了东海陆架盆地中生代演化过程,探讨了其构造动力学转换过程。研究认为东海陆架盆地自中生代以来经历了晚三叠世前的被动大陆边缘和晚三叠世-中侏罗世活动大陆边缘挤压坳陷型盆地阶段,挤压应力来源于伊泽奈崎板块向欧亚大陆板块的低角度俯冲;早白垩世晚期-晚白垩世活动陆缘伸展断陷型盆地阶段,应力来源于太平洋板块向欧亚大陆板块俯冲后撤导致的岩石圈减薄作用;古近纪为弧后伸展断陷型盆地阶段。同时认为东海陆架盆地古特提斯构造域向古太平洋构造域转换的时间应该发生在中三叠世末期,古太平洋板块低角度俯冲和俯冲后撤代表华南中生代深部地质过程。  相似文献   
110.
在沉积相综合分析基础之上,通过地震相分析的手段明确了东海陆架盆地南部中生界的沉积特征;结合古地理背景分析,建立了该区侏罗纪和白垩纪的沉积模式。侏罗纪时雁荡低凸起和瓯江凹陷均未形成,闽江凹陷和基隆凹陷连为一体,物源来自浙闽隆起区,发育滨浅海沉积体系,火山作用较为强烈。白垩纪晚期-古新世,随着太平洋板块俯冲角度的加大,浙闽隆起区发生裂陷,雁荡低凸起形成。西部的瓯江凹陷沉积了一套陆相的冲积扇-河流-三角洲-湖泊沉积体系;由于此间台北低凸起尚未起到分割作用,东部的闽江凹陷与基隆凹陷仍然连为一体,物源来自浙闽隆起带和台北水下火山岩带,发育滨浅海沉积体系,火山作用影响强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