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5篇
  免费   42篇
  国内免费   71篇
测绘学   1篇
大气科学   185篇
地球物理   8篇
地质学   16篇
海洋学   45篇
综合类   4篇
自然地理   9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22篇
  2019年   11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7篇
  2016年   8篇
  2015年   9篇
  2014年   12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15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12篇
  2009年   18篇
  2008年   9篇
  2007年   21篇
  2006年   9篇
  2005年   14篇
  2004年   8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12篇
  2000年   8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6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577 毫秒
181.
鲁北伟  王荣 《海洋与湖沼》1996,27(2):179-186
介绍分布混合分析的理论,并运用分布混合分析估计南极磷虾种群体长分布概率密度函数的参数,首次给出体长取样间有效性和方差a^2下限的数学分析。概率密度函数式为Q(x)=k∑j=1pjq(x;uj,qj),式中x是随机变量体长的取值;K是年龄组数;pj是第Aj年龄组的强度;q(x;uj,qj)是均值为uj;方差为a^2j的正态分布。Pj,uj,δj,j=1,2,…,K是待估计的参数。求解这些参数的最大似  相似文献   
182.
登陆我国热带气旋频数和强度变化的气候特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陈德全  贺芳芳 《气象》1989,15(6):10-14
本文利用数理统计方法,对登陆我国的热带气旋频数进行分析。发现热带气旋登陆前24、12、6小时近中心最大风速V_1、V_2、V_3分别与登陆后24小时平均最大风速和它们的差值成线性关系。求得了登陆我国台湾、海南、广东、福建四省的V_1、V_2、V_3与/V_1、/V_2、/V_3的回归方程。另外,对登陆我国热带气旋的频数及强度变化进行了气候分析,指出了一些气候特征。  相似文献   
183.
为进一步认识南海热带气旋(SCSTC)的基本特征规律,利用中国气象局上海台风研究所(CMA-ATI)整编的“热带气旋最佳路径数据集”等资料,对1949—2019年不同移动路径的SCSTC的频数、源地、强度变化等特征进行统计分析。(1) 近70年的SCSTC的频数呈现递减的趋势,其中东北走向的SCSTC频数相对较少,其峰值集中在5月、6月,西/西北走向的SCSTC频数相对较多,约占总数的76%,其峰值集中在8月、9月,且西/西北走向的SCSTC频数变化趋势与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副高”)脊线位置的移动趋势相匹配,即当副高脊线逐渐向北(南)移动时,SCSTC频数随月份逐渐增多(减少)。(2) 东北走向的SCSTC平均强度比西/西北走向的SCSTC强,生命史也更长,并且在5种SCSTC强度等级中,东北走向的台风和强台风的强度二次加强的现象相比西/西北走向的更显著。(3) 两种路径走向的SCSTC的源地位置随着季节的变化都有一个先北抬后南撤的过程,与副高脊线的移动规律一致,东北走向SCSTC源地位置整体比西/西北走向的SCSTC更偏北2~3个纬距。   相似文献   
184.
1951—2015年乌鲁木齐市降温过程频数及强度气候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毛炜峄  白素琴  陈鹏翔 《气象》2016,42(11):1351-1363
利用乌鲁木齐市气象站1951年1月1日至2015年12月31日的逐日气温资料,以日最低气温及其降温幅度为指标,整理出乌鲁木齐市近65年降温过程数据库,将降温过程分为Ⅰ级(弱)、Ⅱ级(中等强度)、Ⅲ级(较强)、Ⅳ级(强)以及Ⅴ级(寒潮)5个等级,分析了乌鲁木齐市各级降温过程的频数、持续日数、过程不同时段降温幅度、过程最低气温、过程最低气温距平偏低幅度等要素气候特征。结果如下:(1)1951—2015年,乌鲁木齐市出现降温过程5834次,平均每年89.8次,其中Ⅰ级(弱)降温过程占78.1%。降温过程的频数季节分布较均匀,但Ⅳ级(强)和Ⅴ级(寒潮)降温过程在春季最多。在降温过程异常偏多与偏少年之间,6—8月的过程频数差异最大,4和9月过程频数差异较小。年平均降温过程频数在7个年代际中差异不大;随年代际增长,Ⅰ级(弱)降温过程频数在增加,Ⅴ级(寒潮)降温过程频数却在减少。(2)1951—2015年,乌鲁木齐市5834次降温过程的持续日数平均为1.89 d,其中持续1 d的过程占49.0%。随降温过程等级由Ⅰ级到Ⅴ级提高,过程持续日数最高出现频率也从1 d过渡到3 d。Ⅳ级(强)和Ⅴ级(寒潮)降温过程均表现为秋末到冬季各月的持续日数长,春季各月短。(3)65年来,乌鲁木齐市过程降温幅度平均为-4.4℃,秋季降温幅度最强,夏季最弱。Ⅳ级(强)以及Ⅴ级(寒潮)过程的降温幅度最强的月份分别是6和12月。65年来,乌鲁木齐市降温过程的最大24、48和72 h降温幅度平均值分别为-3.1、-5.5和-7.4℃,最大24 h降温幅度是春季最强,冬季最弱;48 h降温幅度是春季最强,夏季最弱;72 h降温幅度是冬季最强,夏季最弱。(4)1951—2015年,乌鲁木齐市降温过程的最低气温平均值为0.3℃,冬季各月最低,夏季各月最高,带有显著的季节背景特征。过程最大日气温距平的平均值为-1.9 ℃,随降温过程等级由Ⅰ级到Ⅴ级提高,距平偏低幅度依次增强,Ⅴ级(寒潮)降温过程平均达到-8.5℃。(5)在乌鲁木齐市降温过程频数异常偏多月份,对应在500 hPa高空新疆主要受纬向西风气流控制,较稳定的西风气流上多短波槽脊东移影响新疆;在降温过程频数异常偏少月份,在500 hPa高空新疆主要受西北气流控制,处于高纬地区冷空气自北向南的侵袭通道上,更有利于较强冷空气入侵新疆。  相似文献   
185.
在研究区域雷电灾害易损性区划中,大多采用层次分析等方法来确定指标权重值,然而层次分析法在确定指标权重值时,人为主观因素较大,必然会给所建立的综合评估模型带来较大的误差.因此,利用主成分分析法,建立了雷电灾害易损性区划综合评价模型,从而很好地克服了层次分析等方法所带来的缺点,使得模型结果更接近于实际水平.利用海南省雷击大地密度、雷电灾害发生的频数、经济损失模数、生命易损模数以及人员伤亡频数等5个指标数据,采用所建立的雷电灾害易损性区划综合评价模型,对海南省雷电灾害易损性进行了实例分析.  相似文献   
186.
基于1948~2013年NCEP/NCAR逐日再分析资料,采用850 hPa相对涡度场气旋追踪方法,统计了春季蒙古气旋的活动特征,包括其源地、盛期位置、消亡地以及路径的分布。在此基础上,根据蒙古气旋的不同移动路径,界定了蒙古气旋的两种路径,即向东路径和东南路径,并统计了这两类气旋的频数与强度的年际和年代际变化。同时还揭示了这两类蒙古气旋的低频背景环流特征。本文主要结论如下:(1)蒙古气旋主要生成于贝加尔湖南侧和东侧的山脉背风坡,并在蒙古东部地区以及我国东北地区达到盛期,多数气旋消亡于东北亚及其临海区域;(2)两类气旋的生成个数均有显著的年代际变化。向东路径气旋在1950年代的个数偏少,1970年代至1990年代的个数整体偏多,之后有所减少,但进入21世纪后气旋有个数呈现增多的趋势。东南路径气旋在1970年代以前一直处于偏少阶段,1970年代至1980年代中期处于偏多阶段,2005年以后东南路径气旋个数有减少的趋势;(3)向东路径蒙古气旋的背景低频环流由斯堪的纳维亚半岛正异常中心、贝加尔湖及西侧的负异常中心以及环日本海地区的正异常中心所组成的正位相斯堪的纳维亚环流型为主要特征。东南路径蒙古气旋则以俄罗斯西部的负异常中心、拉普捷夫海附近延伸到我国西北地区的正高度异常区以及东北低涡环流为主要特征。  相似文献   
187.
杨水泉  熊晓洪 《广西气象》2006,27(A03):60-60,66
基于10a的卫星观测资料,对我国西南地区的闪电活动分布特征进行了分析,得到一些有意义的结果。  相似文献   
188.
使用1951—2005年北半球500 hPa高度场格点资料、1949—2005年海温场 (SST) 格点资料, 计算与后期热带气旋发生频数的相关系数, 分析两个相关场显著相关区的统计特征, 进一步分析其天气气候学意义和物理意义。选取若干相关系数高的格点, 构成组合因子, 建立二次型曲线预测方程, 进行西北太平洋、南海及登陆我国、登陆广东的热带气旋年月频数的预测。预测试验和检验表明, 二次型预测模型有较高的拟合能力, 在业务应用中有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89.
人工神经网络的短期气候定性预测方法研究   总被引:5,自引:3,他引:5  
采用EOF方法将众多具有一定物理意义的环境场预报因子和序列周期因子进行降维去噪处理,并结合人工神经网络前馈网络模型,进行了影响广西热带气旋年频数和夏季(6~8月)降水量短期气候预测的定性预报建模方法研究。结果表明,该方法对于影响广西热带气旋的年频数及广西夏季降水量定性趋势具有很好的预报能力,可作为一种新的短期气候预测业务预报配套方法。  相似文献   
190.
焦彦军  钱正安 《高原气象》1994,13(2):153-161
本利用5年冬季(11-3月)逐日500hPa历史天气图资料,比较客观定量地统计了25°-60°N,50°-120°E范围内东移大槽的频数分布、东移路径、移速和强度等,借以剖析青藏高原地形的影响。结果表明:冬季统计区内平均每月有8次东移大槽过程。青藏高原西侧的中亚细亚地区是大槽出现的最高频区。大槽常沿西路、西北路、南路和偏北路径(特别是前二)东移。西路和西北路槽(特别是前)在上高原时,因地形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