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4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4篇
地球物理   6篇
地质学   9篇
海洋学   20篇
综合类   1篇
自然地理   4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1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1篇
  1996年   2篇
  1994年   1篇
  1991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1.
探讨淡水养殖尤其是大水域网箱养鱼中由于投饵方式的不当和投饵量过多导致过剩饵料沉积引起水域环境污染的解决方法。本研究利用鱼类的听觉生物学特性,参考音响驯化技术的有关参数,结合投饵用400 Hz正弦波连续音对鲤(Cyprinus carpioLinnaeus)进行了音响驯化实验。结果表明,最初放声时,实验鱼产生惊愕反应,迅速离声源而去;但驯化6 d后,实验鱼在放声后迅速游向声源,摄食时间由最初的150 s缩短到实验后期的60 s。整个实验阶段放声组与对照组摄食时间差异极显著(P<0.01),摄食率和特定生长率无显著差异(P>0.05)。根据实验鱼的生长参数,求得了参考投饵量曲线和方程。本实验结果为音响驯化技术在淡水鱼养殖中的推广应用提供了基础数据。  相似文献   
12.
我国的虫草资源及其开发利用现状与展望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综述了我国虫草研究和开发利用的最新进展,分别概述了虫草类与分布,寄主昆虫,生态环境,药用价值,液体深层培养及人工驯化培育等方面的研究现状,并对虫草研究与利用前景作了展望。  相似文献   
13.
利用斜生栅藻(Scenedesmus obliquus)对山东禹城地区碳酸盐水型瘦水与肥水两种水体进行生物改良后,引种短钝溞( Daphnia obtusa Kurz)作室内培养试验研究结果表明,短钝溞在有适宜种类微藻作开拓环境的先驱生物存在条件下,可以耐受碳酸盐型水质,并能成功地生长繁殖,本文还对3种培养液(有机型、无机型、结合型)及两种培养模式(间收式与接种式)下种群增长的动态规律作了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14.
蚤状溞的海水驯化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蚤状溞(Daphnia pulex)是一种习见的淡水枝角类,是鱼虾类苗种培育中理想的活饵料.目前,对淡水枝角类的耐盐性及驯化的研究尚不多见,国内仅何志辉等[1,2]对蒙古裸腹 (Moina mongolica)、大型溞(D. magna)等进行过研究.本文作者曾就老年低额溞(Simocephalus vetulus)和蚤状溞(D.pulex)的耐盐性进行过初步试验[3].为了探究淡水枝角类作为海产动物人工育苗中活饵料的可能性,作者对蚤状溞进行了海水驯化的研究.  相似文献   
15.
采用植硅体分析方法,对湖北荆门屈家岭遗址南部2015~2017年度主发掘区TN14W35探方内油子岭至石家河文化时期(5800~4200 a B.P.)的地层土样进行了系统取样分析,并重点对水稻扇型植硅体形态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遗址各文化时期土样中均含有丰富的水稻(Oryza sativa)特征型植硅体,表明稻作农业在屈家岭遗址各阶段先民植物资源的开发利用中始终占据着主导地位.同时,实验还在油子岭和屈家岭文化地层发现粟(Setaria italica)、黍(Panicum miliaceum)植硅体,但从发现数量看,粟类作物在屈家岭遗址先民农作物利用结构中只占据极小的比重.论文通过对水稻扇型植硅体形态参数测量和鱼鳞状纹饰统计发现,屈家岭遗址的水稻遗存主要属于粳稻类型,且驯化程度在油子岭文化早期时期就已经达到现代栽培稻水平.本文研究揭示了屈家岭遗址先民的农业结构、水稻类型及驯化水平,为了解江汉平原汉水东部地区新石器时代晚期人类生业形式与水稻驯化水平等提供了重要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6.
浙江浦江上山遗址水稻扇形植硅体所反映的水稻驯化过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长江下游最早的新石器时代遗址——上山遗址出土的各类水稻遗存,其性质是野生、驯化或者是处于驯化过程中,一直争议颇多,这也导致了关于水稻驯化开始时间的争执。本文利用植硅体分析对浙江浦江上山遗址南区剖面距今10000年至历史时期的文化层堆积物进行了研究。通过对提取出的水稻扇形植硅体进行形态测量和鱼鳞状纹饰的计数,结果发现,扇形植硅体的形态测量参数——长、宽和b/a值(扇形植硅体扇柄长度/扇面长度),在过去一万年间的变化呈无序状态;具有大于等于9个鱼鳞状纹饰的扇形植硅体,占扇形植硅体总量的比例越来越大,从上山文化早期的34.98%上升到河姆渡文化时期的44.68%,进而达到春秋战国时期的59.18%和唐宋时期的78.72%,反映了水稻漫长的驯化过程。通过与野生稻田扇形植硅体的对比,我们认为,上山文化时期水稻驯化已经开始;通过与现代稻田扇形植硅体的对比,我们认为,唐宋时期水稻扇形植硅体特征已与现代种植水稻扇形植硅体相同。  相似文献   
17.
正弦波交替音对黑鲷音响驯化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音响驯化作为一种控制鱼群行为的技术,在海洋牧场开发中的应用前景广阔。在室内控温和投饵条件下,用300 Hz和400 Hz正弦波交替音对黑鲷(Sparus macrocephalus)进行音响驯化实验。结果表明,黑鲷对交替音的驯化效果经历了适应期、变化期和维稳期3个阶段;黑鲷的反应时间逐日缩短并逐渐接近对照组,第1~4天黑鲷的反应时间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第5天开始对刺激产生正反馈,第10天低于对照组并出现实验期最小反应时间;聚集率则逐日增加并从第5天开始显著高于对照组 (P<0.01),第7天后聚集率稳定在100%;驯化后的黑鲷在饥饿状态下对音响刺激的兴奋度比饱食后相对更高。由此可见,300 Hz和400 Hz正弦波交替音对黑鲷的反应和聚集具有明显的效果,交替音可作为黑鲷音响驯化的一种有效手段,结合投饵可以在控制鱼类行为中发挥出更大作用。  相似文献   
18.
利用斜生栅藻对山东禹城地区碳酸盐水型瘦水与肥水两种水体进行生物改良后,引种短钝蚤作室内培养试验,研究结果表明,短钝蚤在有适宜种类微藻作开始环境的先驱生物存在条件下,可以耐受碳酸盐型水质,并能成功地生长繁殖,本文还对3种培养液及两种培养模式下种群增长的动态规律作了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19.
铁还原环境下四氯乙烯的共代谢降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微环境批实验的方法研究了地下水中加入醋酸盐基质在铁还原环境下四氯乙烯(PCE)的共代谢降解;用接种活性污泥培养驯化后的微生物降解PCE。研究表明,在同一驯化周期中,随着驯化时间的变化,微生物量和活性呈增加的趋势,到第11天基本达到最大值;经过13天,PCE的去除率达90%以上,产生的Fe(Ⅱ)浓度为68.23 mg/L;加入PCE一天后,就有TCE的产生;在实验的第10天有少量DCEs的产生,到实验结束时,TCE的量没有下降;以地下水为基础培养液的铁还原环境,碳平衡达89.00%~100.0%。  相似文献   
20.
不同盐度对螺旋藻的生长和生化成分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半咸水驯化钝顶螺旋藻获得耐盐品系,在半咸水中盐度驯化的品系的生长率高于未驯化的品系。在不同的盐度的半咸水中盐度驯化品系更能适应较高盐度的半咸水,在20×10-3的盐度下收获量最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