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546篇
  免费   842篇
  国内免费   1933篇
测绘学   45篇
大气科学   1381篇
地球物理   250篇
地质学   4163篇
海洋学   158篇
天文学   2篇
综合类   242篇
自然地理   80篇
  2024年   25篇
  2023年   110篇
  2022年   105篇
  2021年   163篇
  2020年   127篇
  2019年   150篇
  2018年   124篇
  2017年   112篇
  2016年   126篇
  2015年   133篇
  2014年   234篇
  2013年   205篇
  2012年   215篇
  2011年   208篇
  2010年   186篇
  2009年   226篇
  2008年   201篇
  2007年   233篇
  2006年   206篇
  2005年   229篇
  2004年   211篇
  2003年   203篇
  2002年   218篇
  2001年   267篇
  2000年   184篇
  1999年   206篇
  1998年   192篇
  1997年   195篇
  1996年   213篇
  1995年   189篇
  1994年   208篇
  1993年   163篇
  1992年   138篇
  1991年   138篇
  1990年   105篇
  1989年   80篇
  1988年   26篇
  1987年   14篇
  1986年   11篇
  1985年   6篇
  1984年   3篇
  1982年   4篇
  1981年   4篇
  1980年   3篇
  1978年   3篇
  1976年   3篇
  1975年   2篇
  1972年   3篇
  1954年   2篇
  194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32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0 毫秒
991.
对2004年鄂东一次台风暴雨天气过程的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根据2004年8月13-15日鄂东8个自动气象站(武穴、黄梅、蕲春、浠水、英山、罗田、红安、麻城)的有关地面气象资料、高空天气图及T213产品等资料,采用天气学方法和物理量特征分析方法,对2004年第14号台风“云娜”带来的鄂东暴雨天气过程进行了综合分析。结果表明:(1)“云娜”台风是副热带高压西南侧的sE气流引导下西行影响鄂东的:(2)850hPa水汽通量散度负值较大区是鄂东“云娜”台风暴雨强降水区;(3)与西风带系统产生的暴雨相比,在这一台风暴雨期间与之后,涡度变化较为强烈。  相似文献   
992.
华北克拉通中北部五台杂岩中出露一套变质砂岩,归属于上太古界五台群,其物质来源和构造环境分析对理解本区新太古代末期的地壳演化具有重要意义.该变质砂岩主要由石英、长石和粘土质胶结物组成,岩相学特征显示为杂砂岩,利用主量、微量元素判别的结果与岩相学观察一致.岩石地球化学分析结果显示,样品的SiO2含量变化较大(64.51%~...  相似文献   
993.
西天山古俯冲带深部流体来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黄德志 《中国科学D辑》2004,34(9):835-844
对西天山高压变质带内高压脉的研究表明, 高压脉与寄主岩石具总体一致的Pb和Sr同位素组成, 高压脉206Pb/204Pb, 207Pb/204Pb, 208Pb/204Pb及87Sr/86Sr (t = 340 Ma)分别为17.122~17.431, 15.477~15.611, 37.432~38.689和0.70529~0.70705; 主岩上述比值为17.605~17.834, 15.508~15.564, 37.080~38.145和0.70522~0.70685. 与主岩相比, 高压脉具大得多的Pb同位素组成变化. 高压脉和主岩Rb/Ba, Ce/Pb, Nb/U和Ta/U比值均介于洋岛玄武岩(OIB)或洋中脊玄武岩(MORB)与陆壳间, 显示有陆壳物质混入. 西天山古俯冲带深部成脉流体为来自具I类富集地幔特征的大洋玄武岩(主岩原岩)进变质脱水与来自俯冲沉积物(包括陆源沉积物)进变质脱水形成的两种流体的混合.  相似文献   
994.
四川盆地三叠系含钾岩系变质演化特点及找矿意义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四川盆地三叠系具有较为优越的成盐条件,通过对含盐岩系及盐类沉积物在地史进程中变质演化规律的研究,建立了沉积成岩的演化模式,阐明了水溶、热熔交替叠加的变质作用对富钾卤水及含钾盐类沉积在成因上的重要意义,并对盆地东北部及西部寻找富钾卤水的远景提出了评价。  相似文献   
995.
论碰撞作用时间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万天丰 《地学前缘》2011,18(3):48-56
以中国及欧洲大陆一些碰撞带所测得的同位素年龄为基础,讨论板块从俯冲到碰撞的过程,认为依次发生了如下事件:俯冲板块的运移速度减慢,洋壳在地表消失,开始碰撞,形成强构造变形与动力变质作用,发生一系列的岩浆活动,最后才隆升成山。这些事件都具有不同的同位素年龄。碰撞的初始作用时间,应该在所测年龄最新的洋壳消失以后,在强构造变形与动力变质作用发生之前。显然,如果只想使用任何一种地质事件的年龄来确定碰撞作用的初始作用时间都是很困难的。俯冲板块运移的初次减速很可能是由于从原来具有典型大洋岩石圈结构的板块俯冲,转变为洋陆过渡型板块俯冲所致。对于较小的、强度不大的板块来说,如中国大陆地块群,在板块碰撞与拼合之后,大陆板块仍可发生地壳转动或大幅度的位移。沿碰撞带主断层面贯入的“钉合岩体”可以是同构造期形成的,也可能是继续碰撞作用的产物。  相似文献   
996.
魏春景 《地学前缘》2011,18(2):1-16
变质作用p T t轨迹理论的提出完全改变了人们对变质作用过程的认识。地壳加厚区(造山带)内区域变质作用发生于地壳从热扰动到热松弛的动态演化过程中,岩石的p T t轨迹是地壳加厚的方式及机制、热松弛速率和岩石折返速率的综合函数。一维热模拟假设引起热扰动的构造作用在瞬间完成,岩石在折返过程中开始变质作用演化。二维热模拟结果表明在地壳加厚过程中(岩石埋藏阶段)伴随明显热效应,岩石在折返过程中有少量加热,达到温度峰值。反演变质作用的p T t轨迹包括3种方法:传统地质温压计方法,吉布斯/微分热力学方法和变质相图方法。无论哪种方法,都必须以详细岩相学研究为基础,在岩石中划分出两期以上矿物组合。传统地质温压计方法被广泛使用,但在确定不同期次矿物组合的平衡和p T条件上有若干不确定性。吉布斯/微分热力学方法理论上非常完善,依据矿物(石榴石)的生长环带计算岩石的p T t轨迹,但是由于难以确定矿物生长阶段的矿物组合变化,以及缺少复杂固溶体的活度模型等,致使该方法实用性较差。目前反演岩石p T t轨迹的最好方法是变质相图方法,该方法依据p T视剖面图上矿物等值线温压计,模拟由矿物的世代关系和生长环带所记录的p T条件变化,并可以定量模拟变质过程中的矿物组合演化、变质反应和流体行为。对不同中压型变质带和超高压型地体中岩石p T t轨迹的反演模拟表明,岩石在构造埋藏阶段应伴随明显热效应,发生一系列递增变质作用,几乎同时达到压力与温度峰值,岩石折返过程以等温降压型(ITD)为主。这与一维热模拟结果很不相同,而与二维热模拟结果大体相似,但一般折返速率更快。  相似文献   
997.
西藏松多榴辉岩变质作用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西藏拉萨地块松多附近新发现一条榴辉岩带,长约100 km,宽约2~3 km。松多榴辉岩主要经历了进变质的绿帘石榴辉岩相-峰期的榴辉岩相-退变质的角闪岩相3个阶段。岩石学研究表明,峰期的特征矿物组合是石榴子石绿辉石多硅白云母金红石,峰期温压条件是760~800 ℃,33~39 GPa。这表明松多地区可能曾经历超高压变质作用,之后快速返回,p T轨迹呈“发卡”状,后期退变质经历了角闪石榴辉岩相阶段。研究松多榴辉岩表明,拉萨地块内部有一条新的缝合带,这对于了解拉萨地块和古特提斯洋的演化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98.
新疆东天山地区星星峡群的解体及地质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新疆东天山地区星星峡一带的原星星峡群为一套岩性复杂、变质程度差异很大的变质岩系, 在该区进行的1:50000区调工作中, 通过详细的地表调查和地层剖面测量, 并参考了相关变质侵入体的同位素年龄后认为, 根据岩石组合、变质程度、同位素年龄等地质标志, 可将其初步解体为大致形成于晚太古代—古元古代的天湖岩群(Ar3—Pt1T.)和长城纪星星峡岩群(ChX.)两套时代不同的岩群。该岩群的解体和区域对比表明, 中天山星星峡一带和塔里木北缘库鲁克塔格一带的前南华系基底应该是一致的, 属于统一的塔里木北缘隆起带。   相似文献   
999.
锆石U-Pb同位素测年原理及应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U-Pb法是国内目前最重要的同位素测年方法.通过分析锆石U-Pb同位素测年的基本原理、不同成因锆石的特征及常用测试技术,综述了该方法在母岩形成年龄、地质演化事件、碎屑沉积物来源、沉积时代等方面的应用.指出锆石微区U-Pb年龄测定技术的引进对我国的地质科学研究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并且其应用领域仍在进一步扩展.  相似文献   
1000.
南亚高压强度的年代际变化及可能原因分析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利用NCEP/NCAR再分析资料和NOAA ERSST海温资料,对夏季南亚高压的年代际变化特征及其可能机制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南亚高压由弱到强的年代际转折发生在1970年代末,或者说南亚高压强度在1978年前后发生了年代际突变。对南亚高压偏弱和偏强两个阶段的对比分析表明,大气环流(包括风场、温度场和垂直运动场等)的异常形势和特征显著不同,几乎是相反的。夏季地表潜热通量异常的分析说明,夏季高原(特别是高原西北部)的地表热通量异常对南亚高压强度的年代际变化有重要影响;相对而言,地表感热通量异常可能对南亚高压强度的年代际变化起更重要作用。夏季热带印度洋海温的全区一致型模态在1970年代末也发生了明显的年代际变化,与南亚高压强度的年代际异常有很好的一致性,表明夏季热带印度洋海温一致型模态异常对南亚高压年代际变化有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