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039篇
  免费   733篇
  国内免费   1053篇
测绘学   1240篇
大气科学   501篇
地球物理   439篇
地质学   2088篇
海洋学   722篇
天文学   43篇
综合类   318篇
自然地理   474篇
  2024年   61篇
  2023年   219篇
  2022年   191篇
  2021年   258篇
  2020年   196篇
  2019年   229篇
  2018年   200篇
  2017年   186篇
  2016年   156篇
  2015年   237篇
  2014年   308篇
  2013年   265篇
  2012年   260篇
  2011年   248篇
  2010年   283篇
  2009年   226篇
  2008年   254篇
  2007年   254篇
  2006年   249篇
  2005年   214篇
  2004年   193篇
  2003年   128篇
  2002年   130篇
  2001年   110篇
  2000年   99篇
  1999年   93篇
  1998年   84篇
  1997年   75篇
  1996年   70篇
  1995年   57篇
  1994年   50篇
  1993年   48篇
  1992年   45篇
  1991年   34篇
  1990年   26篇
  1989年   20篇
  1988年   7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5篇
  1984年   6篇
  1983年   3篇
  1982年   9篇
  1981年   3篇
  1980年   4篇
  1979年   2篇
  1957年   3篇
  1954年   3篇
  1942年   2篇
  1935年   3篇
  193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582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古地理学报》2013,(4):504
《科技期刊编辑探索》是本刊副主编郑秀娟博士从事科技期刊编辑工作近20年的一些感悟与思索,日前由石油工业出版社正式出版,全书20万字,定价48元。该书共分为5章。第1章介绍了科技期刊的功能,作者从宣传与交流、培养与发现人才、中介和桥梁、科技信息的储存、科学知识传播和促进社会生产力发展这6个方面进行了阐述与分析。第2章是写科技期刊编辑,从科技期刊编辑修养、科技期刊编辑精神、编辑应  相似文献   
992.
对大兴安岭中段突泉盆地中出露的高Mg#火山岩进行了详细的岩石学、激光全熔40Ar/39Ar测年及地球化学研究,讨论了该组火山岩成因、岩石物质来源及其地质意义.突泉盆地高Mg#火山岩为一套中酸性岩石,化学成分显示其主要为安山岩与英安岩.岩石激光全熔40Ar/39Ar测年结果显示火山岩年龄为136.0±2.0 Ma,形成于早白垩世早期.火山岩地球化学特征总体表现出了埃达克质岩石的地球化学特征:SiO2≥57.50%,A12O3≥16.66%,MgO<3.31%,Mg#>45,贫Y(平均值17.53×10-6),贫Yb(平均值1.84×10-6),高S(r>534×10-6),高Ba(789×10-6925×10-6);Sr/Y=22.71925×10-6);Sr/Y=22.7173.54,Y/Yb=8.9573.54,Y/Yb=8.9511.32;REE分异明显,富集LREE,亏损HREE;无明显Eu异常(平均Eu/Eu*=0.94).该套高Mg#火山岩可能是加厚基性下地壳发生部分熔融并与底侵的基性岩浆混合的产物.结合大兴安岭中生代盆岭构造演化的特点,突泉盆地早白垩世高Mg#的埃达克质火山岩形成于蒙古-鄂霍茨克洋(古太平洋)闭合造山阶段碰撞构造背景,岩浆源区性质主要归因于增厚的造山带下地壳部分熔融作用.  相似文献   
993.
The Paleogene succession of the Himalayan foreland basin is immensely important as it preserves evidence of India-Asia collision and related records of the Himalayan orogenesis. In this paper, the depositional regime of the Paleogene succession of the Himalayan foreland basin and variations in composition of the hinterland at different stages of the basin developments are presented. The Paleogene succession of the western Himalayan foreland basin developed in two stages, i.e. syn-collisional stage and post-collisional stage. At the onset, chert breccia containing fragments derived from the hanging walls of faults and reworked bauxite developed as a result of erosion of the forebulge. The overlying early Eocene succession possibly deposited in a coastal system, where carbonates represent barriers and shales represent lagoons. Up-section, the middle Eocene marl beds likely deposited on a tidal flat. The late Eocene/Oligocene basal Murree beds, containing tidal bundles, indicate that a mixed or semi-diurnal tidal system deposited the sediments and the sedimentation took place in a tide-dominated estuary. In the higher-up, the succession likely deposited in a river-dominated estuary or in meandering rivers. In the beginning of the basin evolution, the sediments were derived from the Precambrian basement or from the metasediments/volcanic rocks possessing terrains of the south. The early and middle Eocene (54.7–41.3 Ma) succession of the embryonic foreland possibly developed from the sediments derived from the Trans-Himalayan schists and phyllites and Indus ophiolite of the north during syn-collisional stage. The detrital minerals especially the lithic fragments and the heavy minerals suggest the provenance for the late Eocene/Oligocene sequences to be from the recycled orogenic belt of the Higher Himalaya, Tethyan Himalaya and the Indus-suture zone from the north during post-collisional stage. This is also supported by the paleocurrent measurements those suggest main flows directed towards southeast, south and east with minor variations. This implies that the river system stabilized later than 41 Ma and the Higher Himalaya attained sufficient height around this time. The chemical composition of the sandstones and mudstones occurring in the early foreland basin sequences are intermediate between the active and passive continental margins and/or same as the passive continental margins. The sedimentary succession of this basin has sustained a temperature of about 200 °C and undergone a burial depth of about 6 km.  相似文献   
994.
河道砂体内部结构已成为影响剩余油分布的决定因素。本研究旨在弄清三角洲平原高弯曲河道砂体内部结构,指导开发调整。解剖分为复合河道、单一河道、基本结构要素及要素内部结构等四个层次。基于三角洲平原上高弯河流的形成过程,依据河泛沉积分布及河道沉积体内部沉积特征识别单一河道。依据砂体厚度分布及砂体测井响应所体现的砂体所处的河道位置识别最终废弃河道,依据测井响应特征识别中间废弃河道,通过中间废弃河道及最终废弃河道位置关系,分析河道摆动特征,追踪河道迁移演化。按照河道演化过程识别点坝及其平面展布。在点坝内部通过岩芯、对子井分析确定侧积体的垂向厚度、倾向、倾角,进而获取侧积体平面发育频率,建立点坝内部的结构模型。研究基于河流演化过程,将河流过程与沉积结果统一起来,从过程角度解释了砂体形成,使解剖结果更合理更准确,可很好地指导剩余油预测分析。  相似文献   
995.
豆英状铬铁矿按其矿物化学组分分为高铝型(Cr#值为20~ 60)和高铬型(Cr#值为60~80)两类(Thayer,1970),在全球已报道的豆英状铬铁矿中普遍为在一岩体内只存一种类型的矿体,而在同一岩体内发现两种类型的铬铁矿体较少见.位于雅鲁藏布江缝合带西段普兰岩体中首次发现同时存在高铬型和高铝型铬铁矿,岩体由地幔橄榄岩、辉长辉绿岩、火山岩等组成.地幔橄榄岩主要为方辉橄榄岩、纯橄岩和少量二辉橄榄岩.在方辉橄榄岩中发现7处透镜状的铬铁矿矿体露头,矿石类型主要有致密块状、稠密浸染状和稀疏浸染状等.矿体长2~6m,厚0.5~2m,矿体的最大延伸方向为北西-南东向,与岩体的展布方向一致,矿石的Cr#=52~88,高铬型铬铁矿包括Cr-2~5矿体,Cr#值为63~89,高铝型铬铁矿有Cr-1和Cr-6矿体,Cr#=52 ~55.矿石中脉石矿物主要为橄榄石、角闪石、蛇纹石等.普兰地幔橄榄岩的矿物结构显示,岩体经历了强烈的部分熔融以及塑性变形作用,地幔橄榄岩的地球化学特征显示岩体形成于MOR,后受到SSZ环境的改造.并且依据铬尖晶石-橄榄石/单斜辉石的矿物化学成分,识别出普兰地幔橄榄岩至少经历了3次不同的部分熔融,包括早期部分熔融(~10%)、晚期部分熔融(20%~30%)和局部的减压部分熔融作用(~15%).对比其他铬铁矿矿体和地幔橄榄岩的矿物组合,矿物化学和地球化学等,显示普兰豆荚状铬铁矿矿体与典型高铬型、高铝型铬铁矿具相似性,并存在较大的找矿空间.  相似文献   
996.
任金峰 《地下水》2013,(3):103-104
作为德州市农村主要饮用水源之一的深层地下水氟化物含量超标,严重影响了当地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本文对德州市高氟深层地下水的分布及成因进行了分析,阐述了饮用高氟水的危害,结合当地做法对降氟改水措施做了探讨。  相似文献   
997.
鄂尔多斯盆地中部三叠系延长组长6段是石油勘探开发的重要层位,该段普遍发育高自然伽马砂岩,但对其相关研究却很薄弱。一般认为,该区长6段砂岩自然伽马异常高是与长石、黑云母、粘土含量及火山凝灰岩有关。文中通过对高伽马砂岩及邻近常规砂岩的显微镜薄片观察、X光衍射及粘土矿物分析、电子探针及质谱仪化学元素分析以及沉积与分布特征分析,认为与常规砂岩相比,高伽马砂岩具有以下特点:钾长石、绿泥石、铁泥质粘土杂基含量明显上升,石英含量明显减少,长石高岭石化强烈,岩屑含量较高,且岩屑假杂基化较为普遍。Th、U、K放射性元素含量较高,其中Th元素含量上升最为显著,主要存在于独居石、金红石、铁泥质粘土、钾长石及部分锆石、磷灰石、黑云母、岩屑中;U元素主要存在于大多数的锆石、部分磷灰石、黑云母及含镁方解石中;K元素主要存在于钾长石、黑云母、金红石、铁泥质粘土、部分钠长石及岩屑中。高伽马砂岩不受沉积相的控制,火山凝灰岩与高伽马砂岩的形成无必然联系,高伽马砂岩与来自于盆地东北方向的物源有一定的亲缘性。综合分析认为,深部热液活动可能导致了高伽马砂岩的形成。  相似文献   
998.
SHK4孔揭示了晚白垩世含盐系勐野井组(K2me)地层, 根据岩性特征将该孔划分为三个粘土矿物单元, 依次反映了从淡化期到成盐期再到淡化期的转换过程。单元Ⅰ粘土矿物主要为伊利石(70.6%)和高岭石(26.7%), 以及极少量的绿泥石(2.7%)。处于高盐度环境下的单元Ⅱ沉积物粘土矿物主要为伊利石(53.6%)和绿泥石(46.4%)。而这一时期物源区面积的急剧减小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粘土矿物的输入类型。单元Ⅲ的粘土矿物主要为伊利石(44.5%)、绿泥石(41.8%)和高岭石(10.7%)。另外粘土矿物组合与沉积过程中的卤水演化程度有着良好的对应关系, 表明富K、Mg的高盐度环境对粘土矿物的形成转化应具有一定的制约作用。考虑到含盐系地层发育时研究区的地质构造背景, 以及SHK4孔伊利石结晶度(平均0.35°Δ2θ)与化学指数(>0.5)的特征, 认为埋藏成岩作用对SHK4孔粘土矿物的形成也具有一定程度的影响。  相似文献   
999.
针对露天矿边坡的工程实际,对影响边坡稳定的结构面进行实测和统计分析。同时对边坡优势结构面产状进行赤平极射分析,指出倾向于坡内的两组结构面与近似坡面产状的结构面构成不利边坡稳定的结构面组合,在后续开采中应重视这类不利结构面组合诱发的边坡失稳。  相似文献   
1000.
2017年夏季(6—8月)大气环流特征为:北半球极涡仍呈单极型位于北极上空,但强度较春季明显减弱。6月,我国近海北部有弱冷空气活动。7—8月,中高纬度槽脊活动进一步减弱,副热带高压西伸北抬,热带气旋活动频繁。我国近海海域主要有15次8级以上大风过程,其中热带气旋大风过程有8次,入海温带气旋过程有5次,强对流导致雷暴大风过程2次。有11次范围较大的2 m以上的大浪过程。仅出现1次范围较大的海雾过程。西北太平洋和南海共生成15个台风,其他各大洋共有热带气旋18个,分别为:大西洋7个、东太平洋11个。海表温度整体呈上升趋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