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4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16篇
测绘学   1篇
地质学   15篇
海洋学   26篇
综合类   1篇
自然地理   1篇
  2023年   2篇
  2021年   1篇
  2019年   4篇
  2014年   3篇
  2012年   1篇
  2009年   2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9篇
  2001年   1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4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2年   1篇
  195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546 毫秒
31.
杜恒俭 《地质论评》1950,15(Z2):185-193
自一九○一年英人伍德华(Smith-Woodward)根据了中国的鱼化石(这些材料由H.M.Becher采自山东莱阳灰色纸状页岩中),定出了中国狼翅鱼(Lycoptera Sinen-sis)以后,到现在已将有五十年的历史。在这漫长的时间里,中国其他各地如热河、  相似文献   
32.
藤壶亚目是目前为止海洋生物群落中种类最丰富和最重要的类群之一,也是海洋污损生物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分布于岩石潮间带栖息地、深海热液口,有的物种会附着在红树林植物、动物和人工构筑物上。文章综述了藤壶亚目的起源以及分类系统的建立和发展,认为藤壶亚目在下白垩纪从有柄目分化而来,其中篱藤壶科(小藤壶总科)是最早分化出的一支,而后逐渐分化为星板藤壶总科、厚藤壶总科、鲸藤壶总科、笠藤壶总科、小藤壶总科和藤壶总科6支;总结了国内藤壶亚目的研究进展;比较了藤壶亚目系统发育学的研究方法;展望了未来的研究方向,即结合形态学方法与分子系统学方法研究藤壶亚目物种的系统发育关系,为今后研究藤壶亚目物种的分类及防治等工作提供借鉴和帮助。  相似文献   
33.
苔藓动物的群体是由生理上互相连系、以无性繁殖方法复制的称之为个虫的成员组成。幼虫变态后,绝大多数苔藓虫形成构成群体基础的单一个虫,称为初虫,这些单一的初虫通常为一摄食个虫,有时则为形态多样的无摄食功能的空个虫;另一些幼虫变态后则形成2个、3个或5个个虫,称之为初虫群,初虫群的每一个体均为摄食个虫。绝大多数苔藓虫群体都由单一的初虫或初虫群以无性出芽而成,只有极少数苔藓虫群体由休眠芽产生或由裂殖方式产生。按照苔藓动物学关于群体性质的一般概念,每一群体由若干类型的个虫和多个虫部分构成,而某些群体还包括个虫外部分。个虫是无性繁殖产生、分别执行如摄食、生殖、支撑、保护等主要生理或结构功能的自然连系的形态单位。多个虫部分包括既存个虫界限外面生长的连续体壁层及其包裹的体腔,随着群体发育,它们便成为个虫之一部分。个虫外部分在群体整个生命期间都位于个虫界限之外,包括体壁(有骨骼层或无骨骼层)、非体壁之一部分的骨骼以及相邻的体腔。群体是一个可与单体动物相比拟而与环境相互作用的完整生命机体,一般说来,群体是均匀一致的。组成群体的成员除初虫或初虫群是以有性生殖方式产生外,所有其他部分都是由细胞生理上连续的有丝分裂和非细胞部分的分泌作用产生的。如果假定它们的基因是均匀性的,那么就可以说在一群体内的个虫在形态上是同一的,然而一苔藓动物群体内的个虫在某些特征上通常是不同的。一群体内表征上不同的个虫表达了那些未必反映基因差异的形态变异,任一群体所显示的这种非遗传变异都可归于下述诱发群体内形态变异的四个非遗传因素:个虫和个虫外结构的个体发育、群体发育(或群育)、多形结构和微环境。  相似文献   
34.
记河南汝阳白垩纪一新的巨型蜥脚类恐龙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记述了产自河南汝阳地区晚白垩世早期莽川组一新的巨型蜥脚类恐龙——巨型汝阳龙(新属新种):Ruyangosaurus giganteus gen. et sp. nov.。它具有以下特征:神经棘低,缺少椎前关节突隔板,神经弓的侧面具有大的、不规则的三角形凹,前关节横突隔板前后伸展,胫骨粗壮,达127cm等。汝阳龙的发现显示在晚白垩世早期蜥脚类恐龙发生的分异程度要比以前想象的高得多。  相似文献   
35.
身处在世界的尽头,不论是澳大利亚的灸热。还是南极洲的寒冷。都令人难以忍受。曾经统治过这些陆地的恐龙,可以说是历史上最强壮的动物。它们是如何克服、并且熬过这冰封世界的?  相似文献   
36.
37.
浮游端足类??亚目(Amphipoda-Hyperiidea)是海洋浮游甲壳动物中比较重要的类别之一,它们不但常见而且是经济鱼类的良好饵料。有关此类海洋浮游动物的垂直分布,国外学者有较多研究结果发表,如Thurston (1976)和Shulenberger (1977)曾经分别作过较为详细的报道;国内学者也曾作过零星报道(李冠国、黄世玫,1964;郑重、郑执中等,1965 ;陈清潮等,1978)。 本文研究材料是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1978年5月底至7月初在东海的几个断面上(123°一129°E,26°30′-32°30′N),用大型浮游生物网采得的78 号垂直分层(0一50m, 50-100m, 100-250m, 250-500m, 500-1000m, 1000-2000m)样品。作者对样品中的端足类??亚目逐层分类计数,初步分析了其种数、总量及主要种的垂直分布特征,为今后进行浮游生物生态研究提供必要的参考资料。  相似文献   
38.
鲈亚目 3 总科 53 科 239 属 840 种。  相似文献   
39.
报道了采自青岛胶州湾的菲律宾蛤仔鳃丝上寄生的一种触毛类纤毛虫,经鉴定为厚鱼钩虫(AncistrumcrassumFenchel,1965)。本文运用活体观察和蛋白银法对其活体形态及纤毛图式进行了详细描述。此为我国新记录,同时也是触毛亚目纤毛虫在我国的首次报道。  相似文献   
40.
鳚亚目4科33属95种,鰕虎鱼亚目5科98属259种,刺尾鱼亚目5科11属65种,鲈形目19亚目104科535属1799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