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5篇
  免费   15篇
  国内免费   32篇
大气科学   1篇
地球物理   2篇
地质学   1篇
海洋学   132篇
综合类   26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14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9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11篇
  1999年   10篇
  1998年   10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6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81.
于1996年9-10月在中国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小麦岛实验基地,采用人工投喂的方法,给牙Ping幼鱼投喂含不同含量n-3高度不饱和脂肪度的人工饵料,研究牙Ping幼鱼对饵料中n-3HUFA的消化,吸收以及n-3HUFA的含量与日增重率,饵料效率的关系。  相似文献   
82.
肌醇对黑鲷幼鱼营养作用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肌醇为环已六醇,又叫生物活素1,是植物幼嫩组织细胞中的正常成分,通常作为维生素添加在饲料中。肌醇可提高饲料效率,促进鱼类的增长,促进肝脏和其他组织中脂肪的新陈代谢,是鱼类生长不可缺少的营养物质。获野珍吉[1]、关受江[2]等研究发现鱼类缺乏肌醇时会产生许多疾病。刘铁斌等1993年报道,肌醇有助于对虾增长和脱壳。H.Aoe1967年报道,肌醇有助于鲤鱼的生长,缺乏肌醇时鲤鱼易患皮肤损伤症。Y.Yone1971年报道,肌醇吸收后存在于真鲷的肝脏和血清中,与胆碱脂酶的活性有关,有助于体内淀粉的消化和鱼…  相似文献   
83.
花尾胡椒鲷幼鱼的生长率及生长耗能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瑁  丘书院 《海洋科学》2000,24(4):9-11
  相似文献   
84.
对 1997年 5月莱州湾潍河口采集的黄鳍刺虎鱼前期幼鱼进行消化道内含物分析。结果表明黄鳍刺虎鱼前期幼鱼为浮游动物食性 ,主要摄食镖蚤类、短尾类幼体、猛蚤类和甲壳类的六肢幼体。摄食有明显的节律 ,清晨消化道内含物最多 ,傍晚最少。摄食的种类随昼夜不同时间有一定的变化。摄食率 :C=9.2 52 8g/ (10 0 g· BW· d) ;日摄食量 :FD=0 .0 0 4 7g/ d。  相似文献   
85.
采用单因素随机区组设计,选择平均体质量34.5 g±5.5 g的大菱鲆(Scophthalmus maximus L.)幼鱼225尾,平均分为5组(A~E),每组3重复。分别喂以蛋白质水平为450,48%,50%,52%和54%的5种膨化颗粒饲料,探寻饲料蛋白质水平对大菱鲆幼鱼生长性能和水生态因子的影响,试验期88d。结果表明:不同蛋白质水平膨化饲料对大菱鲆幼鱼的生长性能和饲料利用率均产生了显著影响(P<0.05),净增质量、质量增长率、特定生长率随饲料蛋白水平的提高而增加,饲料系数随蛋白水平增加而降低;水生态因子中除pH外, 对其它指标都有显著影响(P<0.05),化学耗氧量(COD)、氨氮(NH3-N)、亚硝氮(NO2—N)、磷酸盐(PO4-P)的浓度都随饲料蛋白水平的提高而增加。其中,C组质量增长率比A,B组显著提高21.6%和14.6%(P<0.05),而比D,E组低1.6%和5.1%;C组饲料系数比A,B 组低0.22和0.16(P<0.05),而仅比D,E组高0.02和0.03;C组NH3—N比A,B组提高13.0%和4.0%,而比D,E组降低达23.1%和48.1%(P<0.05)。本试验从幼鱼生长性能和水生态因子两方面表明,大菱鲆幼鱼膨化饲料中蛋白质的生态营养需要量为50%。  相似文献   
86.
千岛湖水环境质量调查与保护对策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1992年7~8月,对大口鲇幼鱼进行了不同饲料喂养和驯化试验,对其摄食、生长进行了研究。试验表明,大口鲇生长迅速,尤其投喂适口的活鱼,其生长速度极快,21天增重2.67~4.60倍,比投喂鱼肉组的体重增长快37.9%~84.3%。具有早晚摄食的习性,平均每克体重日摄食活鱼量为0.1~0.2g,摄食鱼肉量为0.18~0.29g,其饲料系数前者为2.32~3.12,后者为4.15~7.86。试验还表明,大口鲇幼鱼亦摄食人工混合饲料,5cm左右便可用人工饲料进行驯化,但驯化过程要逐渐过渡,驯化期间生长速度受到影响,饲料系数亦较高。  相似文献   
87.
本试验测定了条斑星鲽(Verasper moseri)幼鱼变态过程中DNA、RNA、蛋白及其比值的变化,作为评价幼鱼变态阶段生长潜能的指标。结果表明,试验期间培育水温为16.5~18.0°C,DNA、RNA及蛋白的变化都带有发育阶段特异性。DNA含量在34~42日龄增加缓慢,然后快速增加直至44日龄,在45日龄和46日龄分别保持下降和上升趋势。蛋白含量和RNA含量的变化趋势相似,在试验期间保持快速增长的趋势。RNA/DNA比值从试验开始至35日龄呈上升状态,36日龄时下降,38日龄时达到最高值5.01,然后显著下降(P0.05),在试验结束时达到最低值1.76。蛋白/DNA在40日龄时达到最高值58.64,在46日龄时达到最低值21.28。RNA、DNA及蛋白含量跟全长和体质量有明显的线性关系(P0.05)。RNA/DNA与全长和体质量的关系比蛋白/DNA与全长和体质量的关系密切。蛋白/DNA比值的变化趋势跟RNA/DNA比值类似,但前者的变化滞后于后者,表明RNA/DNA比值是评价条斑星鲽生理状况的更有效的生理指标。  相似文献   
88.
温度和pH对条石鲷幼鱼消化酶活力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温度和pH对条石鲷Oplegnathus fasciatus幼鱼胃、肠、肝内3种主要消化酶(蛋白酶、淀粉酶和脂肪酶)活力的影响.结果表明,1)肠和肝的蛋白酶最适温度均为25℃,而胃蛋白酶最适温度为28℃;胃和肝淀粉酶最适温度是22℃,肠淀粉酶的最适温度为19℃;各消化器官的脂肪酶在16℃时活力最高.当温度在16-28℃之间时,条石鲷幼鱼的脂肪酶和蛋白酶活力较高,淀粉酶活力较低.2)胃蛋白酶最适pH为3.2,淀粉酶最适pH是7.6,脂肪酶最适pH为4.2;肠蛋白酶、淀粉酶和脂肪酶最适pH分别是8.6、6.6和6.6;肝蛋白酶最适pH是7.6,肝淀粉酶和脂肪酶最适pH均为6.6.  相似文献   
89.
研究了不同饵料种类(小沙丁鱼肉-NSF,鳗鱼配合饲料-CEFF,海水鱼配合饲料-CMFF)和摄食水平(从饥饿至饱食)对军曹鱼 Rachycentron canadum 幼鱼(平均初始体重约28g)生长和氮收支的影响,并建立了不同饵料种类时的生长-摄食关系和氮排泄-摄食关系.结果表明,投喂3种不同饵料的军曹鱼幼鱼湿重、干重和氮特定生长率均随摄食水平的增加呈显著增长趋势,其中,投喂NSF和CEFF组的特定生长率与摄食水平之间表现为减速增长曲线,投喂CMFF组的表现为直线;饱食时,投喂NSF和CEFF组的特定生长率接近而明显高于投喂CMFF组.投喂NSF和CEFF组的食物转化效率随摄食水平的增加而增长或呈先增长后下降的趋势,在饱食或次饱食(约为饱食量的70%)摄食水平组有最大值,而投喂CMFF组的食物转化效率随摄食水平的增加而持续增长,在饱食摄食水平时有最大值;除食物湿重转化效率外,投喂NSF组的食物转化效率最高,其次为投喂CEFF组,而两者均明显高于投喂CMFF组.3个饵料组的军曹鱼幼鱼摄食氮、排粪氮、生长氮和排泄氮均随摄食水平的增加呈显著增长趋势;投喂NSF和CEFF组的摄食氮、生长氮和排泄氮明显高于投喂CMFF组,而投喂CMFF组的排粪氮最高,其次为投喂CEFF组,且两者明显高于投喂NSF组.军曹鱼幼鱼投喂NSF、CEFF和CMFF时饱食和次饱食摄食水平的氮收支方程分别为:100CN=1.1(0.9)FN+27.0(29.3)GN+71.9(69.8)UN、100CN=5.2(4.3)FN+27.0(28.7)GN+67.8(67.0)UN和100CN=9.9(8.4)FN+21.6(10.1)GN+68.5(81.5)UN(氮收支方程括号中的为次饱食数据);3个饵料组军曹鱼幼鱼饱时和次饱食时摄食氮中用于排粪的比例较小且变化不大,投喂NSF和CEFF组次饱食时摄食氮中用于生长的比例较饱食时略大而用于排泄的比例较饱食时略小,但投喂CMFF组饱食时摄食氮中用于生长的比例明显高于而用于排泄的比例明显低于次饱食摄食水平时.因此,军曹鱼幼鱼的氮排泄和氮收支方程受摄食水平和饵料种类双重因素的影响,但不管投喂何种饵料,摄食氮增大是导致鱼类氮排泄增加的主要原因.综合考虑生长、食物转化效率、氮排泄和氮收支方程各因素,军曹鱼由幼鱼优先选择投喂的饵料为NSF,其次为CEFF,在本实验的生长阶段,两者的适宜投喂水平以占饱食量的70%-100%为佳.  相似文献   
90.
星斑川鲽仔、稚、幼鱼的形态发育与生长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了摸清星斑川鲽仔、稚、幼鱼各期形态发育特征,2006年4-7月在实验室利用显微数码摄像系统,通过电脑显示屏观察、测量、拍摄记录星斑川鲽胚后发育形态变化.培育水温14.0~19.5 ℃,S 27~31,光照度500 lx左右,饵料依次为经过强化的轮虫、卤虫无节幼体和配合饲料.星斑川鲽初孵仔鱼全长1.80~2.08 mm, 1日龄仔鱼平均全长2.89 mm;3日龄开始摄食;5日龄卵黄囊吸收完毕进入后仔鱼期;15~16日龄全长8.84 mm,开始伏底变态进入稚鱼期;20日龄全长10.12 mm,稚鱼右眼完全迁移至左侧,变态完成营底栖生活进入幼鱼期.星斑川鲽仔鱼变态发生日龄与培育水温有关,在12~15 ℃需24~27 d;15~16 ℃需18~20 d;17~19 ℃需15 d.开始变态仔鱼全长9 mm,变态完成时全长11 mm.幼鱼期鳞被形成,基本具有成鱼的外部形态和习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