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15篇
  免费   54篇
  国内免费   232篇
测绘学   17篇
大气科学   3篇
地球物理   23篇
地质学   158篇
海洋学   375篇
综合类   64篇
自然地理   61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16篇
  2022年   10篇
  2021年   14篇
  2020年   14篇
  2019年   15篇
  2018年   25篇
  2017年   16篇
  2016年   10篇
  2015年   15篇
  2014年   23篇
  2013年   30篇
  2012年   17篇
  2011年   21篇
  2010年   16篇
  2009年   17篇
  2008年   33篇
  2007年   24篇
  2006年   26篇
  2005年   19篇
  2004年   20篇
  2003年   29篇
  2002年   26篇
  2001年   9篇
  2000年   17篇
  1999年   22篇
  1998年   16篇
  1997年   23篇
  1996年   17篇
  1995年   18篇
  1994年   26篇
  1993年   19篇
  1992年   17篇
  1991年   13篇
  1990年   10篇
  1989年   10篇
  1988年   3篇
  1986年   4篇
  1985年   3篇
  1984年   6篇
  1982年   4篇
  1981年   3篇
  1980年   4篇
  1978年   3篇
  1976年   4篇
  1963年   1篇
  1951年   1篇
  1950年   3篇
  1948年   1篇
  194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0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1.
描记采于云南省玉溪地区的金线属二新种,以形态特征和采集地县名分别命名为长鳍金线SinocyclocheiluslongifinusLi,sp.nov和华宁金线SincyclocheilushuaningensisLi,sp.nov。前者头的后部不隆起,体表裸露,胸鳍长,后伸达腹鳍起点等特征区别云南省的其他金线;后者外形与大头金线相近,但侧线鳞较少(59~60),前躯裸露或被稀疏细鳞,口须较长等可区别,两者遗传距离为1.7%,也已达到种级差异。模式标本保存于云南省路南县黑龙潭水库和云南大学生物系。  相似文献   
72.
研究了2002-2003年双棘黄姑鱼(Nibea diacanthus)的人工繁殖、育苗过程。成熟亲鱼注射LRH-A HCG就可产卵,产卵率55.6%~83.3%,受精率71.0%~87.1%,孵化率77.9%~89.3%。苗种培育期间加强水质管理、饵料生物的营养强化和病害防治工作,在水温24.5~29℃、盐度26~32条件下,仔、稚、幼鱼生长迅速。  相似文献   
73.
通过对我国沿海多次野外实地考查以及文献报道,采用统计学的分析方法,研究了马尾藻属海藻资源的物种构成和区系分布特征.结果表明,马尾藻属种数在我国海域的水平分布呈现出北少南多的趋势,黄、东海仅17种,南海达到124种、占世界马尾藻总数的36.47%.其中,黄海西区、东海西区、南海北区和南海南区种数及小区单一分布种类数分别为10、13、82和61种及2、3、52和42种.我国特有种类为64种、占世界尾藻总数的18.82%.在我国沿海马尾藻的垂直分布特征为:高潮带2种,低潮带91种,潮下带78种.  相似文献   
74.
洪友 崇  郭新荣 《地质通报》2010,29(203):188-194
1996 年,张海春发表《新疆准噶尔盆地中生代直脉科(昆虫纲)昆虫化石》一文[古生物学报,35(4):442-494],共有5个新种和5个老种,其中1个老种定为Mesopanorpa obscura(Martynov, 1927),包含3 个标本:① NIGP126378(92-T-22/K1),② NIGP126377(58SK15/K3),③ NIGP126376(92-T-22/K3)。另1个标本NIGP126379(93-HE-2K1,2)定为Protorthophlebia latipennis Tillyard, 1933。笔者在研究长翅目化石的过程中,发现张的4个标本系异物同名,前3 个标本即:① NIGP126378号标本勉强修订为1个近似种P. (Protorthophlebia) aff. obscura (Martynov,1925) Martynov,1927;② NIGP126377号标本修订为新名种Protorthophlebia(Protorthophlebia) badouwanica nom. nov.;③ NIGP126376号标本, 由于这个标本脉序结构与副蝎蛉科 Parachoristidae Tillyard, 1937的脉序特征相同,已被修订为另一个属、种Junggarochorista tuzigouensis Hong, 2009[13],已转移归入该科。④另1个标本NIGP126379号标本被修订为新名种 P.(Protorthophlebia) karamayiensis nom. nov.。上述被修订后的新名属、种在本文中作了必要的重新描述。修订的标本,都根据张海春论文中原标本照片显示的脉纹特征和文字描述。所修订学名的原标本均按原文的记录保存在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  相似文献   
75.
潮间带作为海陆交界处,易受到来自海洋的石油污染,且各类石油烃进入沉积物后的降解过程尚不清楚。前人在各类生境中对好氧微生物烃降解方面已有较多研究,但对近海潮间带环境中的厌氧烃降解鲜有报道。本研究对青岛女岛湾潮间带沉积物深层样品以混合烃(中长链烷烃、多环芳烃)为碳源,硫酸盐作为电子受体进行厌氧富集培养。富集菌群的细菌多样性表明在混合烃作为碳源的作用下,优势菌群转变为脱硫叠球菌科(Desulfosarcinaceae)、脱硫杆菌科(Desulfobacteraceae)等具有石油烃降解潜力的硫酸盐还原菌。经分离纯化得到一株厌氧烃降解菌ND17,与地下脱硫弧菌属模式种Desulfovibrio subterraneus HN2T 16S rRNA基因序列的相似度为99.93%。进一步实验表明,菌株ND17在厌氧条件下对二十四烷和菲的降解率可分别达到53.9%和35.7%。这也是首次对脱硫弧菌属单菌在厌氧条件下进行石油烃降解的研究。脱硫弧菌作为一种广泛分布在厌氧环境的细菌,本研究为进一步认识其在海洋石油污染环境中的修复潜力提供了支撑。  相似文献   
76.
由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气象信息中心提供的1977—2006年吐鲁番气象资料统计得知:近29年气候有变暖趋势,线性变暖速率为每10年0.72℃,29年来吐鲁番地区年平均气温共上升2.06℃。结合吐鲁番沙漠植物园沙拐枣属植物的物候观测积累资料,分析了4个组的芽膨胀、开始展叶、同化枝开始变色、同化枝初落的时间变化趋势及其与温度变化的响应关系。结果表明:(1)1977年以来,沙拐枣属(Calligonum L.)植物刺果组(Sect.Medusa Sosk.et Alexandr)物候期最晚;同化枝开始变色为泡果组(Sect.Calliphysa(Fisch.et Mey.)Borszcz)晚于翅果组;其他3种物候期中,泡果组物候期最早,基翅组(Sect.Calligonum)和翅果组(Sect.Pterococcus(Pall.)Borszcz)均居中。4个组的芽膨胀和开始展叶时间大部分呈提前趋势,同化枝开始变色和同化枝初落时间呈推后趋势。(2)4个组的芽膨胀与年平均气温、春季气温呈显著负相关(p0.05)。年平均气温每升高1℃,泡果组、刺果组、基翅组、翅果组的芽膨胀时间分别提前4.5d、4.3d、4.1d、8.3d;同化枝开始变色和同化枝初落时间变化不明显。芽膨胀对温度变化的响应程度显著大于同化枝开始变色和同化枝初落。  相似文献   
77.
为探讨中国近海黄姑鱼类的系统进化关系,通过PCR扩增了黄姑鱼(Nibea albifora)、浅色黄姑鱼(N.coibor)、日本黄姑鱼(N.japonica)和状黄姑鱼(N.miichthioides)等4种黄姑鱼类的16S rDNA和COΙ基因片段并进行了序列测定,计算其种间及种内遗传距离并结合来自GenBank的13种石首鱼科鱼类的相应基因片段序列构建分子系统树。结果表明:(1)利用16S rDNA片段可以对4种黄姑鱼类进行分子鉴定;但是基于COΙ基因片段计算的日本黄姑鱼和状黄姑鱼的种间遗传距离为0.002—0.005,尚未达到种间分化水平,应用该基因片段进行这两种鱼的分子鉴定值得商榷;(2)分子系统树显示日本黄姑鱼和状黄姑鱼与黄姑鱼和浅色黄姑鱼处于不同的系统发育阶元,日本黄姑鱼和状黄姑鱼与白姑鱼属鱼类聚为同一类群,支持形态学上将日本黄姑鱼和状黄姑鱼划归为白姑鱼属的分类学观点。  相似文献   
78.
本文记述了采自中国南沙及北部湾的活额寄居蟹科Diogenidae真寄居蟹属Dardanus Paul’son 1新纪录种:丽螯真寄居蟹D.callichela Cook,1989。提供了形态描述、形态特征图及分种检索表,并讨论了其与近似种的区别。研究标本保存于中国科学院海洋生物标本馆(MBMCAS)。  相似文献   
79.
中国近海蟹守螺科(Cerithiidae)两新纪录种及常见种名修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系统整理研究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历年来在中国近海采集的蟹守螺科标本时,鉴定出属于蟹守螺属(Cerithium)的中国两新记录种,分别是:阶梯蟹守螺Cerithium novaehollandiae Adams in Swoerby,1855和锉形蟹守螺Cerithium scobiniforme Houbrick,1992。两新记录种分布于中国海南省沿海,栖息于潮间带至浅海的岩礁、砂或石砾质海底。文中对两新记录种的外部形态、软体部、厣特征和习性及地理分布等方面进行了论述,并与相似种进行了比较。且对中国近海蟹守螺科一些常见种名进行了修订。  相似文献   
80.
双棘黄姑鱼血清性类固醇激素的周年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放射免疫法(RIA)测定双棘黄姑鱼(Nibea diacanthus)血清性类固醇激素的周年变化。结果表明:雌鱼血清雌二醇(Estadiol-17β)浓度一年出现两次峰值,均在成熟产卵前一个月,即4月[(338±59)pg/mL]和9月[(296±48)pg/mL];血清睾酮(T)浓度在卵黄发生期急剧上升,并在卵巢成熟期达到最高值,分别是5月(2.506±0.262 ng/mL)和10月份(2.268±0.243 ng/mL),分别在血清雌二醇浓度两次峰值出现1个月之后,因此,雌鱼的血清雌二醇浓度和血清睾酮浓度均与性腺发育相关。雄鱼血清睾酮浓度的两次峰值均出现在性腺已发育成熟的5月份(2.307±0.792 ng/mL)和10月份(2.286±0.607 ng/mL),与性腺发育有明显的相关性;而血清雌二醇浓度全年维持在一个相对稳定的水平,与雄性性腺发育相关性不明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