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4篇
测绘学   1篇
地球物理   1篇
地质学   6篇
海洋学   5篇
综合类   3篇
自然地理   5篇
  2022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2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3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2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1.
窦贤 《西部资源》2008,(6):48-52
到炳灵寺——十万众佛高卧之地,无论起山路还是走水路,首先扑入我们目前的便是高耸于天际间的奇峰石林。从水路到炳灵寺是一路的诗情画意。自刘家峡大坝处入水前行不远,心里想着是在黄河上行船,却有东海汪洋泛扁舟的感觉,碧玉般澄净明澈的水面无风无浪,但那碧波无际的水面漫无边际,坐在船上的人觉着自己就是那船行处溅起的一粒水珠了。至汇入黄河的支流宁  相似文献   
12.
利用环境同位素信息识别鲁北平原地下水的补给特征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在野外采样的基础上,通过测试分析不同层位地下水中同位素2H 、18O、3H的特征和水化学组成,利用同位素2H、18O和3H及水化学方法识别鲁北平原地下水的补给来源,估算黄河水与地下水的转化数量,揭示黄河下游平原区的水文循环特征。研究结果表明,鲁北平原浅层地下水的主要补给源为当地的大气降水和黄河水(包括引黄灌溉和黄河水渗漏),大气降水与黄河水所占的比例随距黄河的远近而变化。总补给量中,大气降水和黄河水的补给比例分别为86%和14%;深层地下水主要起源于古代大气降水,是在比现在寒冷的气候条件下大气降水入渗形成的。  相似文献   
13.
同位素技术在黄河下游河水侧渗影响范围研究中的应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运用同位素技术确定河水与地下水的关系是当前研究的热点.利用在黄河下游悬河段4个剖面上采取的67个地下水和黄河水样,获得了δD、δ18O和T(TU)在空间和时间上的分布规律.潜水的氚值和δ18O的特征表明,黄河水与地下水水力联系密切,黄河对地下水的影响,南岸在郑州一带影响范围小,约5 km,向东影响范围逐渐增大,在中牟和开封一带约为7~10 km;在黄河北岸影响范围大约9~20 km.  相似文献   
14.
薛桂先  陈文清 《地下水》2002,24(4):222-223
位山灌区是黄河下游最大引黄灌区,近三十年引黄水量不足,水资源浪费严重,供需矛盾日趋突出。针对灌区工程损毁、管理不善、配水不当等问题,提出了节水灌溉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5.
由赵体顺、赵义民等主编的《现代林业技术》一书于2010年7月已由黄河水利出版社出版发行。该书站在可持续发展的高度,以建设现代林业和生态文明为宗旨,立足河南,面向全国,全面总结了近10年来的林业科研成果,并融入了林业新理论、新技术、新方法和新标准。  相似文献   
16.
在安徽省明光市太平乡沿淮河向南约15里有一处河面较宽,河西水流平缓,河东水流汹涌,这一缓一急的水势常在这里形成斗大的漩窝,漩窝下水深难测。河西岸有个庄子叫"对龙","对龙"对过的漩窝处人们称为"老龙窝"。这两处地名的由来在当地  相似文献   
17.
由于连续几年黄河调水调沙.黄河入海口处泥沙沉积过多,今年黄河水偏大,引起黄河改道。黄河改道后,在新老黄河道之间形成了一个孤岛,这个孤岛四面环水。  相似文献   
18.
通过晋陕蒙接壤地区黄河水与岩溶地下水的补排关系分析、研究,得出黄河水是岩溶地下水系统的重要补给来源和排泄途径.黄河在万家寨水库以上地段,右岸排泄岩溶地下水,左岸补给岩溶地下水;在天桥段,两岸地下水向黄河水排泄.  相似文献   
19.
研究了胱氨酸的浓度对黄河水中铅(Ⅱ)与表层沉积物相互作用的离子交换率―pH关系曲线的影响。主要结果有:(1)加入胱氨酸离子交换率降低。具体变化为:当胱氨酸浓度从0增加到0.48祄ol稬-1时,离子交换率从74.5%降至52%,再加胱氨酸(祄ol稬-1)到20.48→30.48,抑制作用减小,继续加入胱氨酸(祄ol稬-1)至30.48→4?.48→5?.48→10?.48,抑制作用增大。(2)高浓度的胱氨酸对离子交换率―pH曲线的影响出现了“S型曲线变为峰型”的现象。(3)交换剂为转化沙时的离子交换率比未转化沙大。  相似文献   
20.
窦贤 《西部资源》2009,(5):45-47
住在黄河边,亦曾行走于大河上下,所见黄河石多多,但到青海贵德,方见天下黄河石之大气象者皆汇集于此。出西宁,南行越湟中,翻过海拔近4000米的日月山支脉拉鸡山,就到了贵德。让贵德名扬天下的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