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7篇
  免费   28篇
  国内免费   63篇
测绘学   1篇
大气科学   126篇
地球物理   4篇
地质学   17篇
海洋学   10篇
天文学   1篇
综合类   4篇
自然地理   15篇
  2023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2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9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12篇
  2005年   20篇
  2004年   9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9篇
  2000年   10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7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7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3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为了进一步统一分析夏季100hPa南亚高压脊线和中心位置与西北地区降水的关系,利用1970~1985年7~8月逐日历史天气图及降雨量等资料,统计了南亚高压脊线和中心活动的基本特征;划分了逐日东、西部型及带状型南亚高压及持续的东、西部型南亚高压过程,还区分了西北区东、西部的多雨、少雨日。结果表明:南亚高压脊线和中心位置(特别是持续的东、西部型南亚高压过程)与西北区东、西部多雨和少雨过程有密切联系  相似文献   
52.
温娜  刘秦玉 《海洋与湖沼》2006,37(3):264-270
通过对历史资料进行奇异值分解、合成分析及相关分析,揭示了对应冬季台湾以东黑潮流量增强(减弱)时,西北太平洋海区异常失热(得热),北太平洋(北纬20°N以北)上空500hPa位势高度负异常(正异常);进一步证实了冬季西北太平洋海洋-大气相互作用是一个正反馈过程;发现了冬季台湾以东黑潮的暖平流作用可能是维持该正反馈过程进行的一个必要条件;通过超前和滞后相关及合成分析,提出从10月开始,台湾以东黑潮流量异常形成的暖平流作用会对冬季西北太平洋海区海洋-大气相互作用有贡献。  相似文献   
53.
Carbon sequestering in peatlands is believed to be a major climate‐regulating mechanism throughout the late Phanerozoic. Since plant life first evolved on land, peatlands have been significant carbon sinks, which could explain significant parts of the large variations in atmospheric carbon dioxide observed in various records. The result is peat in different degrees of metamorphosis, i.e. lignite, hard coal and graphite. During phases of extensive glaciations such as the 330–240 Ma Pangea Ice Age, atmospheric carbon dioxide was critically low. This pattern repeats itself during the Pleistocene when carbon dioxide oscillates with an amplitude of c. 200–300 ppmv. This paper suggests that the ice age cycles during the Pleistocene are generated by the interglacial growth of peatlands and the subsequent sequestering of carbon into this terrestrial pool. The final initiation of ice age pulses towards the end of inter‐glacials, on the other hand, is attributed to the cyclic influx of cosmic dust to the Earth surface, which in turn regulates cloud formation and the incoming shortwave radiation. These shorter cycles have a frequency of c. 1000‐1250 years and might be connected to sunspot or other low frequency solar variations. In a wider context the ice age cycling could be regarded as an interplay between terrestrial life on the high latitudes of the northern hemisphere and the marine subsurface life in the southeast. If the results presented here are correct, the present global warming might just be the early part of a new warm period such as the Bronze Age and the Roman and Medieval Warm periods. This could be caused by entry into another phase of decreasing influx rates of cosmic dust. The increasing concentrations of atmospheric carbon dioxide might have contributed to this warming but, most important of all, it might temporarily have saved us from a new ice age pulse.  相似文献   
54.
李占锋  翟东旭 《探矿工程》2015,42(12):72-75
通过对CS1000P6L型钻机主要技术参数的分析,认为其在0°~45°的倾角范围内实现岩心钻探施工具有一定的可行性。通过对钻机的主要部件——动力头的进一步研究后,选取了一个具体的项目进行了应用实验,针对实验过程中发现的问题,进行了认真分析并加以解决,从而验证了该钻机在0°~45°倾角条件下工作性能的可靠性。还通过对钻机在水平孔施工时的相关配套研究,不仅解决了施工人员的操作平台及钻杆钻具的摆放问题,还解决了钻机在工作中位移控制问题。实践证明,该设备完全可以在0°~45°的倾角范围内实现岩心钻探的施工工作,为该型设备的拓展应用提供了可靠依据,在岩心钻探领域具有良好的推广价值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55.
刘尉  罗晓玲  陈慧华  黄珍珠 《气象》2014,40(7):827-834
利用广东省86个气象台站近52年(1962—2013年)逐日降水量资料,统计了逐年各台站及全省开汛期(rain season onset date/RSOD),并对广东省开汛特征及其与前汛期降水的关系进行了分析。分析结果表明:(1)广东省开汛期多集中在3月下旬至4月中旬,最早和最迟开汛期相差94 d;(2)广东省东南大部、北部大部较中部大部和西南部开汛早,雷州半岛开汛最迟;(3)广东省开汛可分为突发型开汛和渐进型开汛两种类型;(4)广东省开汛期年(代)际变化特征明显,存在15~16 a的年代际振荡周期,1986年为年代振荡周期变化的转折点,前后分别存在8 a和5~6 a的年代振荡周期;(5)各台站开汛期与3月下旬及4月降水相关性最好,与5、6月及前汛期降水的相关性差;(6)广东开汛异常偏早(晚)年,其前冬500 hPa高度场存在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56.
杨秋明  李熠  钱玮  黄世成  谢志清 《气象》2011,37(11):1360-1364
利用集合经验模态分解(EEMD)方法研究了南京地区夏季高温日数主要的非平稳年际变化周期型。对1946—2000年的南京地区夏季高温日数进行分解,分别得到包含有准2年周期分量和6年周期分量的年际变化型,而且准2年周期分量幅度较大,变化特征与高温日数观测数据变化具有较高的相似性。不同于传统方法,EEMD方法给出了高温日数在不同时间尺度上各自分离的变化特征。另外,这两种时间变化模态的演变对应于同期夏季不同的全球200 hPa经向风波列型,前者主要作用区域在南亚经过南海、西太平洋的副热带地区到日本海附近、北美中纬度地区和南印度洋和南大西洋中高纬度地区,而后者仅位于欧亚中高纬度地区。这两种独立变化时间模态的对应的遥相关空间分布型对于提高南京地区高温日数气候预报精度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7.
本文利用常规高空观测、地面加密自动站和NCEP再分析资料,对2012年8月30日~9月1日发生在四川盆地东部的一次持续性暴雨过程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过程期间低层西南风风速和雨强具有明显的日变化特征,低层西南风风速变化表明西南低空急流具有日变化特征;低空急流的日变化使得其对暴雨区的水汽、热力和动力条件的输送也具有日变化,从而造成暴雨过程期间雨强在夜间增强白天减弱;低空急流及其输送的水汽、热力和动力条件主要位于700hPa层附近.  相似文献   
58.
用500hPa月高度场作月降水预报所提供的可预报性时空分布   总被引:8,自引:2,他引:8  
研究了用前期2——4个月500hPa高度场预报后期我国160个测站月降水量所提供的可预报性时空分布特征,结果表明:从空间分布上看,可预报性存在着西北高东南低的空间分布特点。从时间变化上看,4、5、6月降水的可预报性没有8、9、11、12、1月降水的可预报性好。同时,探讨了影响这种时空分布变化的可能原因,指出将500hPa高度场作为对我国降水进行月长期预报的唯一因子,会受到时间和空间上的种种限制,为了提高预报效果,还需要考虑海洋等其它预报因子。  相似文献   
59.
康林  季明霞  黄建平 《中国沙漠》2014,34(1):197-205
根据1960-2010年全国701个地面站沙尘天气观测资料分析了中国夏季沙尘天气的空间分布和年际变化,发现南疆和内蒙古两个沙尘源区的夏季沙尘指数51年来均呈现出减小的趋势。通过分析夏季沙尘指数典型高、低值年环流场发现:500 hPa高度场上强烈发展的高原-贝加尔湖平均脊和减弱的东亚大槽,减少了高空低值系统对南疆和内蒙古中西部地区的影响,地面场上“北负南正”的变压场分布使得两个地区西风和西北风减小,最终导致夏季南疆和内蒙古地区沙尘天气减少。沙尘指数高值年时影响两个地区天气系统的差异在于:影响南疆地区的天气系统主要是高空的西路冷空气和地面场上发展的南疆热低压,而影响内蒙古地区的则是北路和偏北路冷空气以及地面场上强烈发展的蒙古-内蒙古热低压。  相似文献   
60.
通过1961—2012年铜仁市各站的逐日降雨量统计出雨季开始期,利用EOF和小波分析方法,得出铜仁市雨季开始期的空间分布特征及时间演变特点:铜仁雨季开始期主要是各地一致偏早(晚)型,其次是西北部与东南部雨季开始期呈反位相变化;雨季开始期偏晚年份为1975、1976、1986、1988、1995、1996、2005、2007、2011年,偏早年份为1961、1977、1989、1990、1993、2002、2008年;1985年之后,雨季开始期2~4 a变化周期显著。同时,利用NCEP/NCAR月平均北半球500 hPa环流资料,分析铜仁雨季开始期偏早年与偏晚年的3—5月之间的环流差异,让政府决策部门和公众对铜仁市雨季开始期时空演变特征有较为清晰的认识,也为更好预测雨季开始期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