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62篇
  免费   256篇
  国内免费   380篇
测绘学   241篇
大气科学   53篇
地球物理   533篇
地质学   915篇
海洋学   148篇
天文学   51篇
综合类   86篇
自然地理   171篇
  2023年   17篇
  2022年   63篇
  2021年   56篇
  2020年   67篇
  2019年   61篇
  2018年   77篇
  2017年   62篇
  2016年   91篇
  2015年   96篇
  2014年   97篇
  2013年   139篇
  2012年   106篇
  2011年   125篇
  2010年   99篇
  2009年   106篇
  2008年   99篇
  2007年   108篇
  2006年   107篇
  2005年   85篇
  2004年   94篇
  2003年   54篇
  2002年   54篇
  2001年   47篇
  2000年   50篇
  1999年   31篇
  1998年   38篇
  1997年   31篇
  1996年   16篇
  1995年   24篇
  1994年   23篇
  1993年   18篇
  1992年   16篇
  1991年   8篇
  1990年   5篇
  1989年   9篇
  1988年   8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1篇
  1977年   1篇
  1973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19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21.
The paper utilizes previously developed microtremor simulation technique to evaluate the reliability of Rayleigh wave dispersion curve estimated by fk spectral analysis of microtremor array measurement. The simulated microtremors are obtained for a fictitious (TEST) site. Attempt is also made to obtain the dispersion curve for two real sites (OHDATE and SKC) by inverse analysis of the microtremor array measurement using fk spectra method. The estimated dispersion curve from simulated microtremors (TEST site) compares well with the theoretical dispersion curve, demonstrating the reliability of fk spectra method and indicating that the estimated dispersion curve from microtremor measurements could be adequately used as the target for inverse analysis purposes. It is also demonstrated that the dispersion curve from microtremor measurements can be utilized to estimate the soil profile at OHDATE and SKC sites by inverse analysis. Results show that the theoretical dispersion curve of the fundamental mode of Rayleigh wave after the end of inverse analysis are in good agreement with the dispersion curve obtained by fk spectral analysis of microtremor array measurement.  相似文献   
122.
首先给出小波变换模极大值法用于滑坡体位移监测曲线去噪的处理方法,并对该方法在MATLAB中的实现进行了研究和探讨,给出了实现的算法步骤以及相应的MATLAB程序代码。利用实际数据资料,在MATLAB下进行滑坡体位移监测曲线去噪试验,取得了较理想的效果。实验结果表明,将小波变换模极大值法用于滑坡体数据处理,不但可以有效地消除噪声,而且还可以保持信号的阶跃或突变点的位置不变。  相似文献   
123.
测井多尺度分析方法用于层序地层划分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测井数据包含了丰富的地质信息,是研究地层多尺度沉积旋回的主要资料.本文阐述了小波变换及多尺度分析方法,探讨了测井多尺度分析方法在层序地层划分中的应用.以东营凹陷某井为例,选取Morlet小波基函数对GR测井曲线进行连续小波变换,将测井信号与深度的关系转换为与深度和尺度域的变化关系.通过研究多种伸缩尺度下小波系数曲线表现出的周期性振荡特征,并结合不同测井曲线多尺度分解后的高频信号特征,划分出各级层序界面,与传统方法所划分的界面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124.
阐述了多项式曲面拟合GPS高程中参数数目对结果的影响,比较了传统最小二乘平差、主成分估计和岭估计在不同参数时的计算结果,主成分回归在不同参数时都可以取得比较满意的结果。  相似文献   
125.
数字原稿色域的定量分析与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提出了一种科学、准确地定量分析数字原稿色域的方法,通过相关实验比较了各种成像环境对数字原稿色域的影响,并获得了一些有价值的成果。  相似文献   
126.
吴清海 《现代测绘》2006,29(6):30-32
泊松曲线是一种精度较高的沉降预测方法,但是它只能在等时距数据条件下方能使用,在工程实际中很难满足这一要求。本文采用插值法将非等时距数据转化成等时距数列,并结合高层建筑沉降监测工程实例分析,结果表明,用泊松曲线模型预测建筑物沉降量与实际沉降量比较接近,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27.
刘勇  吴必文  王东勇 《气象》2006,32(7):18-24
台风路径可视为二维平面上的一段曲线,根据两条台风路径曲线的相似离度可以判断其数值相似和形态相似的程度。由于直接应用台风基本资料进行相似离度计算有一定的难度和局限性,需要研究利用相似离度原理判断两条台风路径曲线相似程度的计算方法。按照设计的算法处理台风基本资料,可以确定两条台风路径曲线上的对应控制点,得到两条曲线对应控制点之间的距离和距离偏差的方向,最终只需在一个方向计算相似离度就能直接分析两条曲线的相似性。对相似台风进行检索的实例表明,该算法是可行的,能够从台风基本资料库中检索出与当前台风路径最相似的台风个例。  相似文献   
128.
初论双三次数值模式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辜旭赞  张兵 《气象科技》2006,34(4):353-357
讨论在数学Rn空间里,存在孔斯双三次曲面拟合的可能数值模式(以下称双三次数值模式)。双三次数值模式特点是,在诊断上对天气系统中的由各个物理定律表述的(离散点)大气物理量场,可通过数学三次样条函数做双三次曲面拟合,则模式大气(包括天气系统)的各个物理量场均达到二阶可导,即是大气运动方程中的各个物理量场都存在各自的一、二阶空间微商,从而可以对模式大气与天气系统做时间积分。与有限差分模式和谱模式存在所谓的空间截断误差和波数截断误差相比较,双三次数值模式存在所谓的空间拟合误差,恰是现行有限差分模式空间截断误差的高阶小量。而双三次数值模式具有谱模式准确计算空间微商的优点,且双三次数值模式的数学构架能够较好地适应大气运动动力框架,是可与有限差分模式和谱模式相比较的另一数值分析新算法的气象数值模式。  相似文献   
129.
内藏X形软钢板铅复合耗能器的力学性能及减震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内藏X形软钢板铅复合耗能器和软钢耗能器低周反复荷载试验研究基础上,进行了理论分析,理论计算滞回曲线与实测滞回曲线吻合较好。建议了恢复力模型。将内藏X形软钢板铅复合耗能器应用到了悬挂减震结构中,进行了地震反应时程计算分析,计算结果表明,装有内藏X形软钢板铅复合耗能器的结构具有良好的减震性能。  相似文献   
130.
A method for the determination of consistent local magnitude M L values (Richter scale, or M WA) for earthquakes with epicentral distances ranging from 10 km through 1000 km is demonstrated. The raw data consists of nearly 1300 amplitude readings from a network of six digital seismographs in Baden–Württemberg (Southwestern Germany) during 26 months starting in 1995, later extended by another 1000 amplitude readings until 1999. Relying on most of the basics introduced by C.F. Richter a three-parameter attenuation curve (distance correction, magnitude-distance relation) for Baden–Württemberg and adjacent areas is presented. Station corrections are evaluated and the attenuation curve is calibrated with respect to other agencies for distances greater than 650 km. Reasonable parametrisations are discussed and meaningful error bars are attributed. Finally, a seventh station is incorporated by means of its station correction alone, without needing to update the attenuation curv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