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04篇
  免费   112篇
  国内免费   120篇
测绘学   10篇
大气科学   139篇
地球物理   199篇
地质学   180篇
海洋学   88篇
天文学   7篇
综合类   21篇
自然地理   92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10篇
  2021年   15篇
  2020年   16篇
  2019年   22篇
  2018年   26篇
  2017年   19篇
  2016年   21篇
  2015年   24篇
  2014年   29篇
  2013年   34篇
  2012年   20篇
  2011年   31篇
  2010年   21篇
  2009年   30篇
  2008年   28篇
  2007年   38篇
  2006年   36篇
  2005年   33篇
  2004年   26篇
  2003年   31篇
  2002年   25篇
  2001年   22篇
  2000年   22篇
  1999年   19篇
  1998年   19篇
  1997年   11篇
  1996年   14篇
  1995年   17篇
  1994年   14篇
  1993年   13篇
  1992年   13篇
  1991年   11篇
  1990年   5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7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1篇
  197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3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71.
2008年7月14-15日,四川盆地西部"5.12"汶川大地震重灾区在非典型热力条件下出现了一次暴雨天气过程.本文利用常规观测资料和NCEP 1°×1°再分析资料,对其天气形势及温度层结变化特征进行了详细分析.结果表明:(1)暴雨发生在副热带高压不断西伸的环流背景下,低层偏南气流及其风速脉动对暴雨产生具有重要作用.(2)暴雨开始于850hPa θse下降及大气层结为弱稳定的非典型热力条件下,但700 hPa θse突增使得700-500 hPa对流性不稳定层建立,从而利于对流运动发展;暴雨过程后期,因850 hPa和700 hPa θse急剧下降和大气层结稳定度增大,对流上升受到明显抑制.(3)低层θse锋区和水汽辐合对强降水具有指示意义,暴雨落区位于850 hPa和700 hPa θse锋区前沿,降水中心位于水汽汇合中心附近.  相似文献   
172.
分析了1800 ~1995 年的日长年均值( △ L O D Y) 观测资料表明:日长( △ L O D Y) 的十年波动明显大于观测噪声水平。用小波变换方法分析了△ L O D Y 观测资料, 表明△ L O D Y 的十年尺度的周期为60a ( 年) 和30a( 年) , 所对应的振幅为1 ms 和0 .5ms 左右。文中采用国际地球自转服务中心提供的( E O P C0497 的日长( △ L O D C0497) 序列以及由美国国家环境预测中心和美国国家大气研究中心( N C E P/ N C A R) 利用全球气象资料归算的大气角动量( A A M) 序列进行低通滤波分析, 日长和大气角动量在十年尺度上的波动不一致, 大气角动量只影响到日长短于年际以上时间尺度的变化。文中用理论近似来计算核幔电磁耦合力矩的轴向分量, 它与天文观测△ L O D 资料推出的力矩量级相当, 核幔电磁耦合假说可作为△ L O D 的十年尺度波动的可能机制  相似文献   
173.
基于《广州市统计年鉴》2001~2012年数据估算了广州2000~2011年人为热释放的日变化以及年际变化,计算中考虑了人类新陈代谢、工业、交通以及生活排放人为热。计算结果显示:4种排放源中工业12年平均达到了55%,交通达到36%,其次依次为生活排放和新陈代谢排放。总的人为热在这12年时间里大致呈现上升的趋势,从2000年的2.7×1017 J增加到2011年的4.4×1017 J,但在2006年后有小幅的下降,这主要是由于工业释放是人为热释放的主要部分,在2006年后工业能源效率有所提高以致能源消耗排放率下降造成的。日变化在10:00(北京时间,下同)和14:00达到最大,并且12年间随时间的推移日变化呈现出下降的趋势,主要是由于城市化进程的速度远远快于能源消耗、人口和车辆保有量增加的速度。对比WRF模式中城市模块中的人为热释放的日变化系数,这些原始系数在广州使用的误差主要与广州地区和西方国家的生产生活作息时间有关。  相似文献   
174.
挟沙水流紊动特征的小波分析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林鹏  陈立 《水科学进展》2001,12(4):450-454
采用三阶Db3小波函数对挟沙水流脉动流速进行消噪,小波分析较好的时频特性能有效地消除原始信号的高频噪声。将消噪后的脉动流速用不同尺度的小波进行分解,较大尺度下的小波分解刻划信号的总体趋势和形状,体现湍流的相干结构;而较小尺度下的分解则反映信号变化较快的高频部分,反映湍流的小尺度旋涡的各向同性的无序紊动特性。  相似文献   
175.
Dynamic and numerical methods are used to discuss the atmospheric response to SST thermal forcing. The results show that for planetary scale systems, the standing SST thermal forcing can quickly excite a stable atmospheric equilibrium state response, which is characterized by obvious large-scale teleconnection oscillation in east-west and south-north directions. For synoptic scale systems, the SST thermal forcing mainly excites the atmospheric low-frequency oscillation. Some basic relation and dynamic processes between SST thermal forcing and atmospheric response pattern are revealed and some new viewpoints are presented.  相似文献   
176.
亚洲季风区ITCZ对华北雨季异常的可能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了冬、春季亚洲季风区ITCZ活动对华北夏季降水的影响。用OLR资料定义了ITCZ综合指数,分析表明该指数能比较清晰、客观地综合反映出亚洲季风区深对流活动的强度和位置。用该指数分析了华北多雨年和少雨年前期热带大范围对流活动的变化特征。印度和东亚季风区的ITCZ活动在多雨和少雨年显示出明显不同。华北夏季降水与2-4月ITCZ综合指数的时滞相关性最明显。这种时滞相关可能与球面Rossby波的频散相联系,并可以为华北夏季降水的长期预报提供新的参考依据。低频振荡分析表明,多雨年南北两个半球的低频振荡强度较强,范围较大,并不断由南向北传播,这种传播很可能与副热带高压的北跳有关。而少雨年低频振荡在南半球或热带地区呈准静止状态。  相似文献   
177.
哈尔滨地区层状云降水微物理特征   总被引:8,自引:2,他引:8  
樊玲  袁成  张云峰 《气象》2001,27(12):42-46
利用GBPP-100型地面雨滴谱仪在哈尔滨地区所获得的春夏季降水雨滴谱资料,分析了哈尔滨地区层状云降水的雨滴谱分布、微物理参量及其起伏特征。  相似文献   
178.
文章对我国亚热带地区杉木、毛竹生长发育速度与气候因子的关系作了分析。确定月平均气温20~26℃月降水量110~230mm为杉木速生期水热指标;日平均气温15~25℃、年降水量1200~2500mm为毛竹速生丰产水热指标。指出杉木、毛竹速生丰产的气候生态环境在亚热带丘陵山区优于平原,山区的杉木、毛竹适宜种植海拔高度主北亚热带为200~700m、中亚热带为300~1000m、南亚热带为400~1200m;在水平方向,中亚热带较南,北亚热带地区更具有杉、竹速生丰产的气候优势,同时指出,气候干湿变化对亚热带地区杉木、毛竹生长量、成材年限、材质和布局的影响比气候冷暖变化更具有重要生态意义。  相似文献   
179.
1993年LAFS数值降水预报产品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应用天气学和统计学方法对1993年LAFS数值降水预报产品进行检验。结果表明:多数主要降水过程预报较好;全年降水10mm级和25mm级降水预报准确率高于50mm级降水的准确率;南方降水预报水平比其它地区高,高原地区最差;降水预报范围过大是LAFS的一大弱点。  相似文献   
180.
我国干旱半干旱区降水的特征分析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聚类分析对全国160站1951~1992年的年降水标准化资料做分析,结果可划分为两大区——干旱半干旱区和非干旱区,在此基础上进行降水区划及降水分布型研究,得出我国干旱半干旱区大致分成9个小区以及它的3种年降水分布型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