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25篇
  免费   58篇
  国内免费   72篇
地球物理   31篇
地质学   284篇
海洋学   12篇
综合类   17篇
自然地理   11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11篇
  2022年   10篇
  2021年   17篇
  2020年   12篇
  2019年   9篇
  2018年   12篇
  2017年   10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19篇
  2013年   19篇
  2012年   14篇
  2011年   21篇
  2010年   14篇
  2009年   17篇
  2008年   17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10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14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10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7篇
  1997年   7篇
  1996年   7篇
  1995年   9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5篇
  1991年   6篇
  1989年   3篇
  1986年   2篇
  1982年   1篇
  1980年   1篇
  1979年   1篇
  1972年   1篇
  1958年   1篇
  1951年   1篇
  1950年   1篇
  1949年   3篇
  1948年   3篇
  1947年   2篇
  1946年   3篇
  1945年   2篇
  1944年   1篇
  1943年   1篇
  1941年   1篇
  193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5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91.
乌拉特中旗赛音呼都格地区渣尔泰群经历了两期构造变形:早期(主期)褶皱样式为不协调褶皱,发育大型的同斜褶皱,构造应力场方向为NWW-SEE向;晚期褶皱以宽缓弯曲的形式,横跨叠加在主期褶皱之上,主要表现为轴面面理在走向和倾向上的波状弯曲,区域主压应力为近EW向.  相似文献   
292.
奎屯河出天山后,强烈下切形成深达300m的河谷,在河谷两侧发育多级河流阶地.在遥感解译和野外测量的基础上,获得了河流阶地平面分布图和阶地位相图.根据奎屯河阶地的平面特征与剖面特征,将河流阶地由新到老分为T1,T2,T3,T4和T5等5组.前人用10Be测年数据认为T4阶地堆积于深海氧同位素(MIS)第2阶段,奎屯河强烈...  相似文献   
293.
长春岭背斜带位于松辽盆地东南隆起区,南邻双城、北邻三肇两个生烃凹陷。为明确其油源和成藏控制因素,利用萜烷、伽马蜡烷和藿烷等生物标志物进行原油类型和油--油对比研究。结果表明长春岭背斜带和朝阳沟阶地扶余油层原油为I 类,双城凹陷原油类型为II 类。通过三环萜/五环萜与 Tm/Ts 比值对比可知,长春岭背斜带与朝阳沟阶地扶余油层原油相似,与双城凹陷的原油存在明显区别。结合烃源岩成熟度、生排烃能力和平面分布可知,长春岭背斜带的石油来自其北部的三肇凹陷青山口组一段烃源岩的可能行较大,为上生下储组合。南部双城凹陷供油少的原因是烃源岩成熟度低、排烃能力差。用泥岩压实法恢复的古构造结果表明,位于现今高部位的勘探失利井实际上处于古构造的低部位,不是主成藏期油气运聚的有利方位,因而无油气显示。生烃中心的分布、成藏期的古构造背景、近南北向展布的砂体及断层是控制本区油气富集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294.
位于龙门山逆冲推覆构造带东侧的龙泉山背斜,构成了四川前陆盆地的前陆隆起。通过室内航空相片对凯江跨背斜段的地貌面的解译,结合野外考察可知凯江发育3级阶地,其中T1、T2为堆积阶地,T3为基座阶地。在野外用差分GPS测量了阶地的空间坐标信息,同时采集了各级阶地堆积物的测年样本,并经实验分析约束了阶地的形成年龄。另外,对石油地震剖面解译揭示出龙泉山背斜北段地壳缩短和隆升主要是通过褶皱膝折带迁移机制进行的,滑脱层的深度约6km。利用面积守恒准则计算出龙泉山背斜晚更新世以来的地壳缩短速率约为(1.36±0.41)mm/a、隆升速率为(0.64±0.19)mm/a。通过滑脱层的推覆抬升机制形成的龙泉山背斜,给青藏高原东缘变形模式中的逆断层推覆地壳缩短造山增加了证据。  相似文献   
295.
褶皱在三维空间的生长包括横向缩短、垂向隆升和侧向扩展.沿褶皱走向不同位置这3个分量的比重是不同的:在背斜中段以缩短和隆升为主;靠近背斜端部,在缩短和隆升的同时也会发生强烈的侧向扩展.前人研究主要集中在褶皱中段,对端部这一相对独特的构造位置研究较少.那么褶皱端部是如何生长变形的,与褶皱中段有何不同,伴随褶皱生长同步变形的河流阶地具有怎样的发育特征?对帕米尔-天山对冲带明尧勒背斜西南倾伏端的研究表明,研究区内的4期河流阶地在垂直褶皱轴向上均发生了强烈反向掀斜,越老的阶地面掀斜角度越大,背斜在西南端的生长是以翼旋转机制进行的.据T2b,T3b,T4a的细颗粒石英光释光年龄及下伏基岩的磁性地层年龄可得46°等斜岩区在距今约0.35Ma、(93.9±18.7)ka、(82.6±16.5)ka和(19.4±2.9) ka时期旋转角度大致呈抛物线曲线函数递减,平均旋转速率依次为>(0.13±0.01)°/ka、(0.08±0.02)°/ka、(0.05±0.01)°/ka和(0.04±0.01)°/ka,呈明显减小趋势,但该等斜岩区吸收的缩短速率大致保持恒定.河流阶地在发生掀斜和抬升变形的同时,也发生了向西的侧向扩展变形:由东向西,T3a和T4a阶地面上冲沟密度、宽度和下切深度明显减小,阶地拔河高度、陡坎高度和旋转角度也呈减小趋势,这些均反映了背斜向西的侧向扩展.据喀浪勾律克河谷和背斜西南剖面的磁性地层年代学结果,背斜向西侧向加长的速率恒定为16.0 ~ 16.8mm/a.  相似文献   
296.
1区域概况南岸区面积261.08km2,居重庆市区长江以南。2004年全区总人口526787人,人口密度为2020人/km2,城镇人口占77.24%。该区地貌属川东平行岭谷的一部分,境内自西向东  相似文献   
297.
川南嘉陵江组天然气成藏类型及控制因素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世纪初随茅口组气藏枯竭,嘉陵江组的勘探和研究才再次受到重识.经过近四年多的勘探和重点研究,随麻柳场、同福场、宜宾构造嘉陵江组整装气田的相继发现,统一了嘉陵江组主要为裂缝--孔隙性储层的认识,搞清了进一步突破勘探的关键在于了解其成藏类型及其主要控制因素.这里以嘉陵江组的勘探实践为基础,探讨了如沉积作用、圈闭类型、断层、盖层、烃源等成藏因素,对成藏的影响及对气藏控制作用,并把嘉陵江组气藏划分为不同的成藏类型,指出了在勘探实践中,应以寻找混源气源的岩性背斜复合气藏为首要目标,这是提高勘探成功率并获得大气藏的关键.  相似文献   
298.
塔里木盆地西南缘山前带逆冲推覆构造特征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塔里木盆地西南缘山前带是西昆仑逆冲推覆构造在前陆形成的冲断带,主要由断层相关褶皱、双重构造、叠瓦状构造、三角带等构造组成。通过地表构造剖面、地震与非震资料的综合解释与研究,结合平衡剖面的正演方法,对该冲断带进行了几何学、运动学与动力学研究,对冲断带断层的扩展方式以及冲断时代进行了讨论。研究认为塔西南逆冲推覆构造具有"南北分带、东西分段以及垂向结构变异"的特点。自南向北分为逆冲推覆的根带、中带、锋带和反冲断裂带,由西向东可以划分为帕米尔弧形构造段、齐姆根弧形构造段、甫沙-克里阳三角带构造段与和田南逆冲推覆体构造段。冲断带在垂向结构上由三套区域性滑脱层划分为浅构造层次的外来系统断坡背斜、中构造层次的准原地系统双重构造、三角带构造以及深构造层次的原地系统弱变形带三层结构。冲断席内断层的扩展方式为前展式,而不同冲断席间则为后展式模式。冲断带自中新世中期开始形成,中新世末发生位移推覆,上新世—早更新世定型,中更新世—全新世隆升均衡调整。  相似文献   
299.
课题在前人工作的基础上侧重研究乌当背斜的热储层,估算热储层(娄山关群)含水量,探索合理开发利用方案,为乌当区热水资源的绿色开发和循环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300.
通过在黄陵背斜东南缘部署实施的一口页岩气调查井(EYD5),获取了埃迪卡拉系碳同位素参数和相关有机碳数据,建立了该区埃迪卡拉系陡山沱组-灯影组蛤蟆井段碳同位素曲线,在陡山沱组识别出4次负漂移,2次正漂移区间,在灯影组蛤蟆井段识别出1次负漂移,1次正漂移区间,并可在区域范围内有效对比。探讨了该区陡山沱组四段至灯影组蛤蟆井段在区域上的对比标志,明确了该区陡山沱组碳同位素异常与有机碳含量无相关性,碳同位素的正、负漂移区间均可发育富有机质层段,持续的δ13C负值区间对应富有机质页岩层段发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