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4篇
  免费   7篇
  国内免费   25篇
海洋学   74篇
综合类   12篇
  2022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3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1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9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8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6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1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61.
海湾扇贝(Argopecten irradians)是典型的雌雄同体型贝类,行体外受精,能自体受精也能异体受精,因此可产生3种不同形式的交配方式:杂交(Out bred)、近交(Inbred)和自交(Selfing).本研究筛选了10对多态性微卫星引物对海湾扇贝4个不同近交梯度共8个家系基因型进行了遗传分离分析.从偏分离标记的个数来看,杂家家系最多,其次是自交一代和自交二代,最后是近交家系.结果表明只有自交家系后代基因型存在纯合子缺失,部分证明了显性遗传效应,同时筛选出3个与有害基因连锁的微卫星标记.  相似文献   
62.
紫扇贝和海湾扇贝杂交家系的生长和通径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紫扇贝(Argopecten purpuratus)和海湾扇贝(Argopecten irradians irradians)为亲本,建立了紫扇贝自交(ZZ)、海湾扇贝自交(HH)、紫扇贝(卵)×海湾扇贝(精)(ZH)和海湾扇贝(卵)×紫扇贝(精)(HZ)共4个试验家系.在养殖60、127 d时测定壳高、壳长、壳厚和体质量,并分析各养殖时期影响体质量的主要因素.结果表明:在各养殖时期,2杂交家系子代的壳高、壳厚以及体质量均表现出生长优势(P<0.01),因此认为通过紫扇贝和海湾扇贝杂交方式是改善扇贝的良好方法.通径分析的结果表明,对于自交家系,壳长是影响体质量的主要影响因素,但对于杂交家系HZ来说,壳长(60 d)和壳厚(127 d)对体质量的决定作用最大;在杂交家系ZH,60 d时壳长和壳厚的协同作用对体质量的决定作用最大,127d时壳高的决定作用最大.因此对于两个杂交家系的选育,应按照不同性状对体质量的决定系数选择各时期的优势性状,以使子代的杂种优势充分表现.  相似文献   
63.
海湾扇贝养殖过程中的流行病学调查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2001~2002年,对莱州湾养殖海湾扇贝进行了较系统地流行病学调查研究.以海湾扇贝养殖集中海区莱州市金城镇扇贝养殖场为定点调查和样品采集点.调查内容主要包括海湾扇贝各养殖期的死亡率和可疑病原生物检测,同时对pH,溶解氧,温度,盐度等理化环境因子进行连续监测.调查结果显示:海湾扇贝在0.5~1.3cm的幼贝阶段死亡率较高,达50%;随后死亡率降低,1.3~2.2cm的幼贝阶段死亡率约为20%,以后各阶段死亡率平稳,均在7%以下,累积死亡率约为60%.对环境理化因子的调查显示,pH,溶解氧、盐度的变化幅度不大,与扇贝死亡率无明显相关性;温度变化与死亡率有一定的相关性,即低温(20℃以下)可能是养殖海湾扇贝幼贝重要的环境胁迫因子,而高温(27℃左右)对海湾扇贝成贝生长无不良影响.通过对可疑致病性生物因子的调查研究及病理学观察表明,海湾扇贝在养殖过程中可感染多种微生物,其中原核微生物类立克次体(RLO)在养殖过程各生长阶段均可检出,即0.5,1.5,3.0,3.6和5.0cm的海湾扇贝RLO的感染率分别为15%,35%,80%,50%和20%;RLO的感染强度分别为1.0,1.5,16.0,11.5和5.0.在病原生物检查过程中,除RLO以外还发现有类支原体原核生物(MLO)寄生.结合感染强度和组织病理学的相关性分析,初步认为类立克次体(RLO)可能是海湾扇贝在海上吊养的幼贝阶段发病死亡的致病因子.  相似文献   
64.
海湾扇贝血细胞形态学比较研究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为给海湾扇贝的细胞免疫学研究提供基本依据,同时采用光镜和电镜技术观察海湾扇贝血细胞的形态特征,并进行血细胞酸性磷酸酶活性的初步分析.结果表明,海湾扇贝的血细胞可分为透明细胞和颗粒细胞2种类型.与透明细胞相比,颗粒细胞数目多,酸性磷酸酶活性高,细胞核呈肾形或卵圆形,核质比低,细胞质内颗粒状物质丰富,颗粒大小不一,可明显分为大颗粒细胞和小颗粒细胞2类.这些特征表明,海湾扇贝颗粒细胞和透明细胞的免疫学功能是明显不同的.  相似文献   
65.
1995年1月-1996年12月,采用水平淀粉凝胶电泳技术,对美国海湾扇贝5个野生种群和1个养殖种群在磷酸葡萄糖变位酶基因位点(Pgm)的遗传结构及相关性状进行了分析,共发现7个等位基因。MV(Marthas Vineyard Island)、NY(Long Island)、CT(Stonington)种群间等位基因频率分布无明显差异,内湾封闭性环境和人工近亲繁殖分别使WF(Wellfleet)、  相似文献   
66.
了解近交效应对评估贝类长期育种的可行性及分析自交和全同胞交配子代的近交衰退有重要意义。海湾扇贝是典型的性腺雌区与雄区严格分开的雌雄同体型海洋贝类,行体外受精。它是研究贝类遗传近交衰退和交配系统进化的一个模式物种。目前双壳贝类的近交衰退研究多集中在表型和分子标记等方面,但基因组表达层面的研究较少。本研究比较了亲本遗传背景相同的海湾扇贝近交系F=0.5和杂交系闭壳肌组织的基因表达。表型方面:近交系和杂交系在某些生长性状有差异,其中近交系的壳长和总重低于杂交系。基因表达方面:自交系有1175个基因表达量上调,1390个基因表达量下调。差异表达基因主要集中在肌原纤维、收缩纤维和细胞质膜等。GO功能富集主要集中在转移酶、磷酸酶、蛋白激酶和活性肽等方面。差异明显的通路主要集中在氧化磷酸化通路和细胞凋亡通路。利用独立亲本的近交系和杂交系采用qRT-PCR技术,验证了近交系的差异表达基因主要参与氧化磷酸化通路和细胞凋亡通路, 说明自交能影响能量代谢和自稳态。  相似文献   
67.
海湾扇贝(Argopecten irradians)金属硫蛋白基因的克隆与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金属硫蛋白是一种普遍存在于生物体内的低分子量、半胱氨酸含量丰富、易于被外界刺激诱导的金属结合蛋白。采用表达序列标签法,结合cDNA末端快速扩增技术,首次获得了海湾扇贝金属硫蛋白(AiMT)的全长cDNA序列。该序列全长787bp,5′UTR(UntranslatedRegion)为79bp,3′UTR为270bp,开放阅读框(OpenReadingFrame,ORF)长度为438bp,可编码145个氨基酸。在其编码的氨基酸序列中半胱氨酸含量丰富,甘氨酸含量也较高,芳香族氨基酸含量低,不含组氨酸,存在有无脊椎动物和软体动物金属硫蛋白的特征序列CKCXXX-CXCX,C-末端的氨基酸序列也符合软体动物金属硫蛋白标签序列C-x-C-x(3)-C-T-G-x(3)-C-x-C-x(3)-C-x-C-K。序列特征分析表明,该序列具备金属硫蛋白的典型特征,是金属硫蛋白家族的成员。  相似文献   
68.
海湾扇贝壳色与数量性状之间的关系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下载免费PDF全文
海湾扇贝北部亚种Argopecten irradians irradians的左右两枚贝壳均具有丰富多彩的颜色.它们不仅能够稳定地遗传,而且还与生长、存活等数量性状有关。为了查清海湾扇贝壳色与数量性状之间的关系,2005年11月中下旬,作者对河北、山东、辽宁三省的海湾扇贝养殖群体的壳色种类、分布频率及其数量性状进行了统计、测量和分析。这些养殖群体来自于相同的基础群体,均是1998--1999年引种繁殖的后代。三个养殖区都有橙、棕、黑、紫、白等壳色的个体,表明海湾扇贝的壳色具有多态性,且不受环境的影响,橙、棕、黑、紫、白等壳色的分布频率分别为17.8%、48.8%、32.5%、3.8%、1.1%。总重、闭壳肌重、出柱率、壳长、壳高、壳宽等数量性状间存在显著相关性,相关系数最大值出现在壳长与壳高之间,其次在全湿重与闭壳肌重之间,最小值在出柱率与壳高之间;壳长、壳高和壳宽都能显著地影响总重和闭壳肌重。海湾扇贝的壳色与数量性状之间有密切关系,棕色个体总重最大、紫色个体总是最轻最小。方差分析表明,壳色(遗传因素)和养殖区(环境因素)均能够单独地对数量性状产生显著的影响,而且它们的交互作用也是显著的。本研究结果对海湾扇贝遗传育种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9.
INTRODUCTIONKnowledgeofgametogenesisinvaluablemarineanimalsisveryimportanttocommercialfish ery.Gametogenesisinbivalveswasextensivelystudiedatdifferentlevels (Dohmen ,1 983 ;DorangeandLePennec ,1 989a,b) .Scallopsandothermarinebivalveshavesimilarreproductivecycle…  相似文献   
70.
Hist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of gametogenesis of two kinds of scallops, gonochoric Chinese scallop, Chlamys farreri and hermaphroditic bay scallop, Argopecten irradians were investigated in this study. Spermatogenesis in C. farreri has different developmental stages: spermatogonia, primary spermatocyte, second spermatocyte, spermatid and spermatozoon. A large number of same developmental stage spermatic cells converge at a definite area of the testis. Premeiotic, previtellogenic and vitellogenic oocytes can be found during oogenesis in C. farreri, where oocyte distribution is obviously irregular. The A. irradians gonad consists of two different parts in one individual: one part functions as testis, the other as ovary. Between these two parts is a special appearance area, where a large number of spermatic cells are bound with two layers of acellular substance with many oocytes in it.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