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46篇
  免费   58篇
  国内免费   99篇
测绘学   33篇
大气科学   10篇
地球物理   62篇
地质学   121篇
海洋学   376篇
天文学   1篇
综合类   152篇
自然地理   348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13篇
  2022年   26篇
  2021年   21篇
  2020年   31篇
  2019年   26篇
  2018年   23篇
  2017年   14篇
  2016年   25篇
  2015年   19篇
  2014年   45篇
  2013年   67篇
  2012年   53篇
  2011年   42篇
  2010年   44篇
  2009年   59篇
  2008年   51篇
  2007年   51篇
  2006年   66篇
  2005年   52篇
  2004年   49篇
  2003年   29篇
  2002年   53篇
  2001年   37篇
  2000年   33篇
  1999年   29篇
  1998年   26篇
  1997年   15篇
  1996年   17篇
  1995年   15篇
  1994年   13篇
  1993年   10篇
  1992年   13篇
  1991年   8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4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4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3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2篇
  197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0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03 毫秒
91.
文化创意产业作为知识经济时代的一种新型产业业态模式,是文化产业化的必然结果.在闽台合作不断深入的背景下,扩大并加深闽台两岸地区在文化创意产业方面的合作尤为重要.本研究以茶文化作为切入点,对适合闽台两地文化创意产业合作的新型方式做出相关思考.  相似文献   
92.
福建的地质遗迹及其科学文化价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梁诗经 《福建地质》2004,23(4):195-204
福建地处欧亚大陆板块东南缘,濒临太平洋板块。自26亿年前的新太古代以来,在漫长的地质历程中,形成了众多各具特色的地质遗迹。这些地质遗迹集典型性、稀有性、观赏性于一体,对研究东南沿海各地质时期的地质作用、开展地质旅游、普及地球科学知识都具有重要的作用。建立不同级别和类型的地质公园,引导科学旅游.是保护地质遗迹,永续利用地质资源的有效途径。应有计划地逐步建立各级地质公园,以保护宝贵的地质资源。  相似文献   
93.
朱芳  苏勤  陶云 《地理科学》2021,41(10):1822-1831
以安庆黄梅戏会馆和再芬黄梅公馆为例,基于方法?目的链理论模型,解读文化消费者对黄梅戏展演空间属性的感知评价、层次处理和价值导向的转变。研究发现:不同层次的空间属性在文化消费者的感知与体验中实现着新的组合与重构,由此形成了基于舞台展演内容、文化呈现形式以及演出环境氛围为主体的3种空间感知模式。结合文化消费者感知的心理结构与路径,黄梅戏展演空间被消费者建构为娱乐空间、情感空间和社交空间,空间的多元化意义和价值得到彰显。方法?目的链理论从消费者的感知与需求出发,探索文化空间意义生成路径,实现了文化空间与消费者之间的双向信息交换。  相似文献   
94.
朱邦耀  吴媛媛 《地理科学》2021,41(12):2179-2185
以中国四大知名地方小吃门店兴趣点(POI)大数据为主要数据源,基于密度、距离与加权平均中心方法分析地方小吃空间集聚与扩散格局,采用空间自相关、聚类和异常值分析以及热点分析方法研究地方小吃空间集聚关联特征以及空间扩散模式。结果表明:① 地方小吃在不同尺度上的空间扩散格局存在显著差异,东部地区和中西部省会城市是地方小吃的主要集聚地;② 地方小吃的空间集聚表现出自相关特征,邻域扩散、等级扩散和跳跃式扩散等扩散模式相互融合;③ 地方小吃空间扩散的冷热点集聚区分异明显,反映出不同小吃认可群体范围的差异以及中国各地饮食习惯的空间分异;④ 饮食文化扩散与人口迁移扩散具有空间重合性,经济发展水平较高、人口净流入地区对不同饮食文化的包容性较强。  相似文献   
95.
高俊 《测绘学报》2017,46(10):1219-1225
提出了测绘科技发展特别关注的4个领域:一是将测绘服务领域从地球表面向多维空间(赛博空间)扩展;二是将测绘产品为人服务向为智能机器人服务的方向延伸;三是主动与文化和社会科学领域中的若干层面靠拢,提高地图的文化内涵;四是测绘科技和产业的供给侧改革已提上日程,各方面要有突破性的变化。  相似文献   
96.
雷暴单体合并是促使对流系统成长、增强、持久的重要因素,合并与灾害性天气有着密切的关系。针对23次合并样本(其中有闪电活动的样本10例),利用多普勒雷达和Safir3000闪电定位系统的探测数据,基于雷达回波参数的构建与计算,分别以一次冰雹暴雨过程和一次强降水过程为例,对合并及雷暴系统的演变进行了物理过程分析,对所有样本特征进行了统计归纳。最后发现并验证了雷达回波参数FV40up-6(即6 km以上对流单体大于40 dBz体积的变率)常常在合并进行中出现突然减小现象,简称为"突降";同时揭示了合并进行中闪电活动的特征。具体结论如下:(1)就合并最初开始位置而言,高度在5 km之下的样本最多,比例达86%。从合并用时看(即RHI图中30 dBz回波开始衔接至最强回波合为一体为止),全都在6-36 min,其中用时在12 min以内的占56.5%;达到30 min的仅占16%。合并开始后,在97%的样本中,回波参数V40(即大于40 dBz的总体积)、V40up-6(即6 km以上大于40 dBz的总体积)出现增大;V40增幅为7%-590%,V40up-6增幅为3%-638%;V40up-6最大值出现时刻距合并开始时刻12-18 min的,占总样本的60.1%;24-36 min的,占总样本的34.8%。(2)在雷暴单体合并进行中有"突降"现象的,占总样本的87%;其中又有77%的"突降"出现在距合并开始后的6-18 min内。(3)在10个闪电活动样本中,有9个样本在合并开始后,闪电频数出现了"跃增",甚至出现峰值;全部样本中参与放电的主正电荷区高度随着"突降"均有下降,降幅在1-4 km,而此时的闪电频数几乎没有变化。   相似文献   
97.
吴尚时(1904-1947)是中国近代地理学重要开创者之一。1928年吴尚时获金牌毕业于中山大学,次年考取公费前往法国学习地理学。他先后就读于里昂大学和格日诺布尔大学,授业于A. 阿历克斯,M.巴尔台和R.布朗夏尔等,布氏是维达尔·布拉什知名弟子。1934年吴氏学成归国,任中山大学地理系教授,1939-1945年任地理系主任。时逢日军侵华,学校不断搬迁逃避战火,华南、西南千里迁徙之途成为先生的野外考察路线,这需要非同一般的坚毅意志和对科学的献身精神。先生学术文稿泰半完成于此艰危时期,过度的劳累和极度困苦的环境严重损害了他的健康。1947年,先生去世,年仅43岁。  相似文献   
98.
由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格萨(斯)尔》史诗派生出的格萨尔文化是青藏高原地区独特的区域文化形态。文化资源是文化的载体和展示形式,具有价值性和不可替代性。研究格萨尔文化资源的分类、空间分布及成因对于探讨青藏高原地区人地关系,保护人类非物质遗产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果洛藏族自治州是格萨尔文化资源最为富集的区域,并于2014年被授予格萨尔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本文首先对格萨尔文化资源进行界定和分类,并以果洛为例,探讨格萨尔文化资源的空间分布特征及与自然地理条件(高程、水源、坡度、坡向、可达性)的关系,并分析影响文化资源分布的原因,得出以下结论:① 格萨尔文化资源可以分为4大类,11个亚类和60个子类,果洛的格萨尔文化资源覆盖全部类型,共1189个;② 果洛格萨尔文化资源空间分布具有聚集性,其中A类文化人(团体)类集聚程度最高,并通过最近邻分析和密度分析对各类文化资源的集聚空间进行识别;③ 格萨尔文化资源的空间分布与自然地理条件有关,多位于海拔相对较低、距水源地较近的位置,不同类型的文化资源分布对坡度、坡向和可达性的关系不同。  相似文献   
99.
许瑞生 《热带地理》2018,38(2):151-165
基于毛泽东同志所作的《寻乌调查》,利用历史地图资料,结合当前遥感影像数据、道路地名信息及相关历史资料等,运用GIS技术对历史资料进行还原处理,从交通区位、经济地理与区域文化等方面,对20世纪30年代寻乌与南粤的区域历史地理关系进行研究:1)还原并佐证了《寻乌调查》描述的区域交通系统,梳理出寻乌与南粤区域水陆交通网络及交通运输的基本特征,寻乌典型的边区区位与自然地理等条件,成就了其联系南粤的交通枢纽功能。2)寻乌与南粤的区域经济地理关系具有典型的“盐上米下”特征;寻乌在区域贸易流通中承担着中转站的功能,但边区市集发展程度较低,寻乌的社会经济深受以梅县为腹地的南粤地区发展的影响。3)南粤革命力量对中央苏区具有不可磨灭的历史贡献,红色文化底蕴非常深厚。理解寻乌与南粤的区域历史地理关系,既对当前的区域发展规划与政策制定具较强的指导作用,也为当前的南粤古驿道活化和开发提供了一条“寻乌调查红色之旅”路线。  相似文献   
100.
黄震方  黄睿 《地理研究》2018,37(2):233-249
快速城镇化和旅游发展背景下的乡村文化衰落现象,已经成为制约国家新型城镇化战略和乡村旅游发展的重大紧迫问题。以乡村文化保护为主线,通过综述乡村文化的研究进展,围绕城镇化和旅游发展对乡村文化是“繁荣”还是“衰落”、是“原真”保护还是“创新”利用、是景观“美化”还是文化“重构”等学术争论的焦点问题,提出了乡村文化保护利用和恢复重构的研究思路、研究方向及主要科学问题。强调应运用区域性、综合性的地理思维和人地关系的视角,综合集成多学科理论和多种研究方法与现代技术,聚焦引领性科学问题,关注城镇化对乡村文化胁迫效应测度及其影响过程与机制分析,重视乡村文化的科学保护、旅游活化利用、旅游村镇化与村镇旅游化、特色田园乡村建设和乡村多元价值提升,运用社区恢复力理论构建乡村文化恢复模型,依据文化基因、乡愁记忆等理论和建构主义方法确定乡村文化重构内涵,构建符合中国乡村特点的文化重构模式,从而为乡村振兴、乡村文化保护和乡村旅游持续发展提供理论支撑和实践依据,为国内学者进行乡村文化和乡村旅游研究提供借鉴和启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