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47篇
  免费   55篇
  国内免费   34篇
测绘学   11篇
大气科学   63篇
地球物理   137篇
地质学   67篇
海洋学   25篇
天文学   3篇
综合类   8篇
自然地理   22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10篇
  2017年   11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11篇
  2014年   11篇
  2013年   18篇
  2012年   16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14篇
  2008年   25篇
  2007年   20篇
  2006年   16篇
  2005年   14篇
  2004年   11篇
  2003年   9篇
  2002年   17篇
  2001年   15篇
  2000年   9篇
  1999年   14篇
  1998年   11篇
  1997年   7篇
  1996年   10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0篇
  1993年   6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3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81.
利用1999-2008年新疆地面气象站的雷暴观测资料,从雷暴日的年、季、月、日等方面分析新疆境内的雷暴活动的 时空分布特征,并针对南、北疆的气候差异对比分析了其雷暴活动特征的异同。结果表明:1999-2008年新疆年雷暴日数存在小幅波动,雷暴主要发生在每年的4月至10月,每天的17时至20时。雷暴活动存在沿天山南脉轴向为东北—西南向的带状高发区;南疆雷暴日数的年变化波动较北疆明显;夏、秋季南疆的雷暴日数多于北疆,尤其是秋季。  相似文献   
282.
为研究强震动记录的破坏特性,对多条国内外常用的强震动记录的特性参数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强震动记录特性参数之间的相关件很小;PGA(PGV)和EPA(EPV)大小关系受震级和震中距影响较大;VSI较ASI能够更准确的评价强震动记录的破坏特性;与其它参数相比,强震动记录破坏强度参数(PD)同时考虑了地震加速度、时间和...  相似文献   
283.
龙岩地区地震活动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龙岩地区断裂规模、新构造运动的特点,分析了近年来该地区数次中强地震活动的特征,并对该地区的震群活动可能所具有的“地震窗”效能进行了讨论,为研究出一个有效判断该地区地震活动规模的方法进行了探索.  相似文献   
284.
由震群信息熵分析山东及沿海地区的地震危险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利用震群信息熵概念,通过对山东及沿海地区16次震群的分析、研究,初步探讨了震群信息熵在该区地震中期预报中的应用及未来地震的危险性。同时,应用震群综合指标对1976年春在长岛发生的两次震群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976年春在长岛附近发生的黑山、砣矶震群均为前兆震群。两个前兆震群所对应的大震是相隔4、5个月之后的1976年7月28日河北唐山7.8级地震。  相似文献   
285.
本文利用box—Counting法讨论了新疆各主要断裂带的几何分形,得出了各断裂带的分维值。结合区域构造及地震活动性特点,分析讨论了断层分形几何学在判定强震危险区方面的应用前景。结果表明,相应于较大的断层分维数,则对应于较强的地震活动水平;相应于较小的断层分维值,则对应于较弱的地震活动水平。一方面,断裂分维值较高的断裂带,其构造也较复杂。因而,断层分维有可能作为判定活动断裂带地震活动水平的一种特征物理量。  相似文献   
286.
在充分了解地震序列特征的基础上,选出26项地震序列的原始特征。根据这些原始特征的Wallen评分,精选出11项能突出表现地震序列的特征参数作为指标。采用ISODATA模糊聚类方法对地震序列进行分类,Ⅰ类为M≥6.0强震后三个月内还有震级为M≥5.0的强震发生;Ⅱ类为M≥6.0强震后三个月内无M≥5.0的地震。对中国大陆地区1966年以来的22次M≥6.0强震序列进行聚类分析,建立预报震后趋势判别模型,然后以8次强震序列为例进行了外推检验。结果表明,该方法对地震序列类型的判别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287.
中国大陆不同地点24个特征地震轮回的震级一时间序列分析表明:在一个完整轮回中,相继特征地震事件i和j之间时段的前1/2极少有破坏性地震发生;而在轮回的后1/2,大多数情况下至少有一次中-强地震发生;其中,中一强地震发生在轮回最后1/3时段的约占54%。称这种地震为“填隙式中强震”(事件f),其发生可能标志着当地自从上一次特征地震后,应变已重新积累到达距下一次特征地震极限应变不远的背景,故对于发生在轮回末尾的特征事件j来说,具有作为中一长期“前兆”的意义。有可能识别出的首次填隙式中强震(事件f1),其强度通常比同一轮回开始的特征事件i小1—2个震级单位,但明显大于当地背景地震活动强度,并发生在与事件i和j相同的空间位置。文中初步建立起中国大陆完整特征地震活动轮回的震级-时间序列模式(i-f-j模式),它将作为本研究第二部分中进一步发展特征地震中-长期预测方法的基础。  相似文献   
288.
走滑断裂的枢纽运动是形成特征地震的一种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王华林  耿杰 《地震地质》1990,12(1):57-62
本文通过特征地震特点与枢纽运动特征的对比分析,得出走滑断裂的枢纽运动是形成特征地震的一种机制,断裂的枢纽轴部是特征地震发生的位置。研究结果表明,富蕴、海原、炉霍和郯城地震断裂皆属特征地震断裂  相似文献   
289.
周口市夏季暴雨特征及其预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1970~2000年31年历史天气图资料,分析了周口市夏季暴雨的基本特征和主要天气形势。采用统计分型,分别找出低槽型、切变线型、台风倒槽型暴雨的24h预报指标。  相似文献   
290.
通过大量野外观察、分析测试和综合研究,结合覆盖全区 1:25万区域地质调查资料及其他前人工作成果,研究了西昆仑及邻区早-中二叠世构造-岩相古地理特征,并探讨了其形成机制。研究表明:西昆仑及邻区早-中二叠世发育典型的沟弧盆系统,自北向南依次发育塔里木陆块、西昆北弧后裂谷盆地、西昆中岩浆弧、西昆南增生楔、玉龙塔格-巴颜喀拉洋盆及甜水海地块。陆相、海陆过渡相、滨浅海相、半深-深海相均有发育,岩相反映的纵向序列表现为海进-海退的旋回性变化,岩浆活动强烈,构造-古地理环境复杂。早-中二叠世是玉龙塔格-巴颜喀拉洋盆扩张最为剧烈且规模为最大时期,主体处于伸展构造背景。中二叠世晚期强烈的华力西构造运动使古板块间的相对运动加剧,玉龙塔格-巴颜喀拉洋盆大洋岩石圈板块向北强烈俯冲,西昆北弧后裂谷盆地形成。早-中二叠世为研究区地球动力学机制从强烈扩张到强烈汇聚的转折时期,加强其构造-岩相古地理特征的研究对建立该区地层序列、探讨其地质演化历史以及指导找矿工作等均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