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095篇
  免费   3527篇
  国内免费   5482篇
测绘学   581篇
大气科学   3397篇
地球物理   3567篇
地质学   9319篇
海洋学   4210篇
天文学   120篇
综合类   1365篇
自然地理   5545篇
  2024年   84篇
  2023年   245篇
  2022年   799篇
  2021年   790篇
  2020年   872篇
  2019年   971篇
  2018年   870篇
  2017年   880篇
  2016年   904篇
  2015年   927篇
  2014年   1233篇
  2013年   1237篇
  2012年   1287篇
  2011年   1332篇
  2010年   1027篇
  2009年   1246篇
  2008年   1211篇
  2007年   1300篇
  2006年   1353篇
  2005年   1157篇
  2004年   1148篇
  2003年   995篇
  2002年   882篇
  2001年   739篇
  2000年   715篇
  1999年   677篇
  1998年   551篇
  1997年   500篇
  1996年   416篇
  1995年   365篇
  1994年   378篇
  1993年   259篇
  1992年   221篇
  1991年   144篇
  1990年   96篇
  1989年   103篇
  1988年   61篇
  1987年   47篇
  1986年   17篇
  1985年   18篇
  1984年   10篇
  1983年   10篇
  1982年   5篇
  1981年   5篇
  1979年   8篇
  1978年   2篇
  1971年   1篇
  1954年   6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991.
The Yanjiagou deposit, located in the central North China Craton (NCC), is a newly found porphyry‐type Mo deposit. The Mo mineralization here is spatially associated with the Mapeng batholith. In this study, we identify four stages of ore formation in this deposit: pyrite phyllic stage (I), quartz–pyrite stage (II), quartz–pyrite–molybdenite stage (III), which is the main mineralization stage, and quartz–carbonate stage (IV). We present sulphur and lead isotope data on pyrite, and rhenium and osmium isotopes of molybdenite from the porphyry deposit and evaluate the timing and origin of ore formation. The δ34S values of the pyrite range from ‐1.1‰ to −0.6‰, with an average of −0.875‰, suggesting origin from a mixture of magmatic/mantle sources and the basement rocks. The Pb isotope compositions of the pyrite show a range of 16.369 to 17.079 for 206Pb/204Pb, 15.201 to 15.355 for 207Pb/204Pb, and 36.696 to 37.380 for 208Pb/204Pb, indicating that the ore‐forming materials were derived from a mixture of lower crust (or basement rocks) and mantle. Rhenium contents in molybdenite samples from the main ore stage are between 74.73 to 254.43 ppm, with an average of 147.9 ppm, indicating a mixed crustal‐mantle source for the metal. Eight molybdenite separates yield model ages ranging from 124.17 to 130.80 Ma and a mean model age of 128.46 Ma. An isochron age of 126.7 ± 1.1 Ma (MSWD = 2.1, initial 187Os = 0.0032 ± 0.0012 ppb) is computed, which reveals a close link between the Mo mineralization and the magmatism that generated the Mapeng batholith. The age is close to the zircon U–Pb age of ca. 130 Ma from the batholith reported in a recent study. The age is also consistent with the timing of mineralization in the Fuping ore cluster in the central NCC, as well as the peak time of lithosphere thinning and destruction of the NCC. We evaluate the spatio‐temporal distribution of the Mo deposits in the NCC and identify three important molybdenum provinces along the northern and southern margins of the craton formed during three distinct episodes: Middle to Late Triassic (240–220 Ma), Early Jurassic (190–175 Ma), and Late Jurassic to Early Cretaceous (150–125 Ma). The third period is considered to mark the most important metallogenic event, coinciding with the peak of lithosphere thinning and craton destruction in the NCC. Copyright © 2014 John Wiley & Sons, Ltd.  相似文献   
992.
通过核实从数据采集到标准时点阶段发生变化的内容,补充新增内容,消除普查前阶段由于资料时效性和外业局限性等导致的现势性不统一现象,对变化的地理国情信息进行核准,使地理国情普查数据成果在时间上达到统一,是开展地理国情监测的基础。  相似文献   
993.
研究庐山地区的地表温度,对于本地区的生态保护和开发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使用了目标区域内Landsat TM/ETM+从2000~2010年间共8幅影像数据,利用单通道算法和NDVI地表辐射率估算方法反演了区域内的温度场,并生成了历年温度对比效果图。分析推断目标区域内的温度场可能存在一个短年限的温度变化起伏规律,对庐山周边山区的影响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994.
为建设"数字西宁"地理信息公共平台,本文利用AMC580多视角航空摄影仪的倾斜摄影技术和Smart3DCapture软件为数据处理平台,以高原城市西宁市实景真三维模型数据生产为例介绍了数据生产过程及其应用领域。结果表明,用倾斜摄影的方法能高效、高质量地实现实景真三维数据生产。倾斜摄影技术不仅从多个角度采集地面影像,从而克服了传统航空摄影技术只能从垂直角度进行拍摄的局限;倾斜摄影建立三维模型技术相对于传统的三维建模方法而言,凸显其建模速度快、成本低等优势;且所获取的真实、详细、丰富的地物信息,更符合人眼视觉习惯的真实且直观的世界。  相似文献   
995.
基于1982~2006年的AVHRR GIMMS NDVI数据,使用一元线性回归和分段线性回归等方法,通过对中国北方地区植被变化及其与气候因子的关系研究,揭示该地区近25年来在不同时段的植被变化趋势及对气候变化的响应规律,从而为该地区的生态环境变化研究提供理论依据。研究结果表明:1)中国北方地区秋季植被在25年时间内整体呈上升趋势。秋季NDVI在秋季温度断点之前以上升趋势为主,秋季NDVI在秋季温度断点之后仍以上升趋势为主,但上升趋势有所放缓。2)通过分段线性回归方法和相关分析研究得出中国北方地区秋季温度是秋季NDVI变化的主要驱动力。在秋季温度断点之后,秋季温度仍呈上升趋势而降水呈显著减少的面积增多,从而在温度和降水双重影响下的干旱胁迫导致植被下降;当秋季温度下降而秋季降水增多时干旱发生概率变小,从而使秋季NDVI呈上升趋势。  相似文献   
996.
成熟的倾斜摄影测量及密集匹配技术可获取密集的城市点云,对点云进行三角网构建是真三维建模的关键技术之一。提出了基于区域生长的三角网构建方法,使用双约束条件提高点云的搜索效率,基于点边表数据结构进行网格生长,利用夹角约束和三角形孔洞修补优化网格。实验证明,该方法获取的三角网能够准确地表达楼体、桥状建筑等在内的城市实体,网格优化后的孔洞比例约为1‰并且该方法具有一定的抗噪能力。  相似文献   
997.
中国叠生型铁矿床成矿特征探讨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沈保丰  张阔 《矿床地质》2016,35(2):213-224
叠生成矿作用主要是指早期成矿作用被晚期成矿作用叠加、复合和改造。晚期成矿作用的性质常与早期成矿作用不同,也就是说,在早先己有矿床(或矿体、矿源层)的基础上,叠加复合了晚期成矿作用,即成矿时间上有先后、空间产出上有重叠、并对早先形成的矿床进行复杂的复合、叠加和改造,使成矿作用具有多样性、复杂性,并可形成大矿、富矿。铁矿床中叠生成矿作用广泛发育。按矿床或矿体产出和形成的地质特征,中国叠生型铁矿床可分为风化淋滤型、热液叠加改造型和热液叠加复合型3个亚类。风化淋滤型铁矿床在中国分布有限,规模不大,工业利用价值不大,因而中国的叠生型铁矿床主要是指热液叠加改造型和热液叠加复合型两个亚类。热液叠加改造型主要是指早期的铁矿床(或矿体、矿源层)经后期热液叠加改造,使早期的较贫铁矿床(或矿体、矿源层)成为较富铁矿床(或矿体),这是中国BIF型铁矿床中最重要的富铁矿类型,以鞍本地区弓长岭二矿区为典型代表。弓长岭二矿区铁矿,早期在新太古代形成条带状磁铁石英岩(2528 Ma,贫矿石),后期在古元古代,含矿热液交代改造贫铁矿形成富铁矿(1840 Ma)。热液叠加复合型主要是指后期脉型铁(或稀土元素等)矿床叠加在早期(沉积或其他成因)铁等矿床上而形成的矿床,如白云鄂博铁-铌-稀土元素矿床和黔西菱铁矿矿床。白云鄂博铁-铌-稀土元素矿床的形成与火成碳酸岩有关,在中元古代(1.3 Ga)左右,区内火成碳酸岩的侵位,在早期主要形成以岩浆熔离作用为主的铁-铌-稀土元素矿,晚期叠加了加里东期稀土-铌矿化热液脉。古陆边缘构造带或陆内活化带是形成叠生型铁矿床的有利构造空间,较大的地球化学块体,为形成多期、多成因的矿床提供物质来源,叠生型铁矿床的形成明显受构造的控制。叠生成矿是复杂地质过程的一种具体表现。热液叠加改造型和热液叠加复合型的叠生型铁矿床的形成是因中国独特的大地构造环境决定的。叠生成矿作用的研究,尚处在初步阶段。加强对叠生成矿作用的研究,了解其形成的地质背景、成矿机制、作用过程、控矿因素等,对发展矿床学研究,认识区域成矿特征和指导地质找矿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998.
山东半岛海岸带面临着各类复杂的环境问题,尤其是受到了多环芳烃(PAHs)等持久性有机物的污染,本文研究了整个山东半岛典型海岸带62个站点表层沉积物中PAHs的含量及其分布特征,并对其来源和潜在风险进行解析与评价。研究表明,该地区表层沉积物中16种PAHs总含量为0.06~3191.40 ng/g(平均值262.08 ng/g),与国内外海岸带相比,山东半岛海岸带表层沉积物中PAHs整体污染状况处于较低水平,但个别站点的PAHs含量偏高。运用特征比值法、相关性分析及主成分分析法解析研究区PAHs主要来源为木柴、煤炭、油类的燃烧以及油类泄露的联合作用。采用效应区间低值法(ERL)和中值法(ERM)对PAHs进行生态风险评价,结果表明莱州湾周边所有站点及威海、青岛周边个别站点苊、芴浓度位于ERL值与ERM值之间,但多数站点对生态环境潜在负面效应很小。山东半岛典型海岸带中PAHs对生物的毒副作用尚在安全可控范围内,极少对生态环境产生负面效应。  相似文献   
999.
扬子和华夏两大陆块是构成华南大陆的最基本单元, 但它们的拼合带位置(尤其是西延位置)是人们长期争论的焦点。本文以国家专项“深部探测技术与实验研究”探测得到的深反射地震剖面以及华南大陆的地质资料为约束, 对重、 磁异常作地壳构造融合解译, 追踪扬子—华夏陆块拼合带。由于华南大陆广泛发育具有剩磁多期、 多类的火山—侵入岩, 本文将磁异常换算为受剩磁影响小的解析信号作构造解译, 减小剩磁造成的地质解释偏差。研究认为, 扬子与华夏两陆块的拼合带东界为鹰潭—萍乡—衡阳—贺州—北海一线, 而西界为宜昌—张家界—铜仁—都匀—百色一线, 鹰潭以东和以北的拼合带位置因为受大规模岩浆岩的干扰而不清。  相似文献   
1000.
上扬子会泽地区早三叠世飞仙关组主要为河流相的紫红色砂岩,物源主要来自于西部和西北部。碎屑重矿物组合表明物源主要来自于岩浆岩,且重矿物中发现大量碎屑铬尖晶石和锆石。本文运用电子探针微区成分分析和碎屑锆石U-Pb测年方法,对上扬子早三叠世飞仙关组砂岩中铬尖晶石和碎屑锆石进行分析。铬尖晶石电子探针化学成分分析显示,其具有高铬、低Fe~(3+)和高TiO_2含量的特征,源岩分析指示这些铬尖晶石来源于与洋岛/板内、岛弧以及大火成岩省相关的火成岩。同时,碎屑锆石LA-ICP-MS U-Pb年龄测定表明,飞仙关组的物源主要来自于248~272Ma和715~997Ma的岩浆岩。铬尖晶石和碎屑锆石综合分析表明,248~272Ma的物源岩石具有大火成岩省玄武岩特征,主要为峨眉山玄武岩及同期基性侵入岩;715~997M的物源为洋岛/板内玄武岩类,主要为研究区周缘与新元古代苏雄组及其同期的岩浆岩;铬尖晶石指示的岛弧性质物源则可能源自1000~1100Ma的岩浆岩。同时,碎屑锆石还指示古元古代和早寒武世发育岩浆作用,且存在古老的新太古代结晶基底。这些资料为上扬子地区构造演化提供了沉积学的证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