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585篇
  免费   2924篇
  国内免费   5733篇
测绘学   283篇
大气科学   4596篇
地球物理   2886篇
地质学   7448篇
海洋学   2905篇
天文学   25篇
综合类   1018篇
自然地理   4081篇
  2024年   67篇
  2023年   233篇
  2022年   680篇
  2021年   660篇
  2020年   744篇
  2019年   900篇
  2018年   774篇
  2017年   729篇
  2016年   739篇
  2015年   813篇
  2014年   1059篇
  2013年   1144篇
  2012年   1075篇
  2011年   1069篇
  2010年   779篇
  2009年   1004篇
  2008年   973篇
  2007年   1095篇
  2006年   1116篇
  2005年   982篇
  2004年   924篇
  2003年   813篇
  2002年   718篇
  2001年   592篇
  2000年   568篇
  1999年   533篇
  1998年   417篇
  1997年   405篇
  1996年   331篇
  1995年   287篇
  1994年   271篇
  1993年   197篇
  1992年   156篇
  1991年   123篇
  1990年   73篇
  1989年   70篇
  1988年   53篇
  1987年   33篇
  1986年   14篇
  1985年   9篇
  1984年   3篇
  1983年   4篇
  1982年   3篇
  1979年   5篇
  1977年   1篇
  1954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01.
陈峰  蔡锋 《台湾海峡》1992,11(4):339-344
本文根据南海深海盆地三个沉积柱样的粒度结构、地球化学、微体古生物等特征分析,深讨了南海深海盆地细粒沉积物的浊积现象。结果表明,位于南海北部陆架斜坡上KL37孔的浊流沉积现象并不明显;位于陆架斜坡和深海盆地交界处的KL29孔存在着大量的浊积层,属于浊流沉积和半远洋沉积环境;位于南海盆地中部的KL91孔虽然已属于远洋性沉积环境,但除出现火山灰沉积外,浊流沉积作用仍然是相当活跃的。  相似文献   
102.
东海南海构造交接带及其邻近海区(简称交接带)位于中国东部大陆边缘,东邻俯冲板块边界。台湾以北是琉球海沟俯冲带,台湾以南为马尼拉海沟俯冲构造带。区域重磁资料分析结果表明,该东海陆架区存在3条重力高和2条重力低,重力高分别对应于闽浙隆起带、渔山低凸起和陆架外缘隆起,最大值高达50×10-5m·s-2;重力低对应于沉积盆地,最低值在台西南盆地,约为-20×10-5m·s-2。重磁特征表明东海盆地外缘台湾 钓鱼岛构造带具有明显的自由空间异常,磁场为平缓负异常,由古近系、白垩系或更老的变质岩及中新世的侵入岩组成,向南延伸至澎湖隆起。因为澎湖隆起具有高重力异常,放射性年龄表明这些碱性玄武岩形成于17 8~8MaBP,其特征同现在的琉球岛弧一样,可能是残留的古琉球岛弧。台西南盆地南侧(上陆坡)的凸起具有类似的幅度异常,呈ENE—WSW向,并消失在台西南盆地南段。新生代以来,盆地张裂活动具有不同时性,并向陆架边缘变得年轻。东海大陆边缘盆地属弧后残留盆地成因,多因岛弧的迁移而新生,但珠江口盆地则是被动大陆边缘裂陷作用所致。  相似文献   
103.
东中国海环流及其季节变化的数值模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关于东中国海环流的研究,国内外学者已做了大量的工作。早期科学家们主要依赖于对温盐资料和少数测流资料的分析研究对渤、黄、东海的环流结构有了较系统和深入的认识。东中国海环流是由一个气旋式的“流涡”组成,东侧主要是北上的黑潮-对马暖流-黄海暖流及其延伸部分;西侧为南下的沿岸流系。黑潮对东中国海环流的影响是如此之大,以致于除了某些局部区域外,上述海域主要流系的冬、夏季分布形式比较相似而无本质上的差异(胡敦欣等,1993)。但本文所研究海域正处于世界上最显著的季风区,冬、夏季盛行风向基本相反,过渡季节(春、秋季)风向多变,风力减弱;海洋热盐结构季节变化明显(如冬季混合强,而夏季层化明显等),这些因素都使得东中国海环流存在着较明显的季节变化。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东中国海环流的数值模拟工作逐步展开,并已成为研究环流结构及其形成机制的强有力工具。但由于数值模式本身以及计算方案的缺陷(如有些学者用固定的风场、温盐场对东中国海环流进行诊断模拟等)和观测资料的不足,数值模拟的结果难以得到验证,渤、黄、东海的环流研究中仍有大量的问题存在争议,以待澄清。例如,台湾暖流的来源、流径;对马暖流的来源;夏季黄海暖流的流径以及黄海冷水团环流等均有不同的论述。对黄、东海环流季节变化的数值模拟工作也较少,多用冬、夏典型月份的风场强迫积分至稳定态,给出冬、夏季环流,这种做法值得商榷。三维环流模式很难在1个月内达到稳定态,尤其是夏季层化明显、风力减弱的情况下,非常定风场的影响更应引起人们的重视。 本文采用比较符合实际的计算方案,用年循环风场和海面热通量场为外强迫,对渤、黄、东海的环流及其季节变化进行了模拟,并对一些争议问题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04.
The sea surface height anomaly (SSHA) and geostrophic circulation in the South ChinaSea (SCS) are studied using TOPEX/POSE1DON (T/P) altimetry data. The SSHA, which is obtained after tidal correction based on the tidal results from T/P data, is predominated by seasonal alternating monsoons. The results reveal that the SSHA in the central part of the SCS is positive in spring and summer, but negative in autumn and winter. It is also found that the SSHA in the SCS can be approached with the sum of tidal constituents SA and SSA. The geostrophic circulations in the SCS are calculated according to sea surface dynamic topography, which is the sum of SSHA and mean sea surface height. It is suggested that the circulation in the upper layer of the SCS is generally cyclonic and notably western intensified during autumn and winter, while the western intensification is weak during spring and summer. It is also indicated that the Kuroshio intrudes into the northeastern SCS throuth the Luzon Strait in winter. But ther  相似文献   
105.
东海虾类的生态群落与区系特征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有关东海的虾类,刘瑞玉(1959,1963,1964)、董聿茂(1959,1980,1986)等已做过大量的调查研究。近10多年来,由于东海传统的主要经济鱼类资源衰退,捕食虾类的鱼类减少,因此,使虾类生存空间扩大,这有利于虾类资源的繁衍生长,使虾类资源发生量增多,数量增长较快。东海区三省一市近几年虾类产量达到80×104~90×104t,其中浙江省为60×104~70×104t,拖虾作业已成为东海区一大作业方式,对促进海洋捕捞业的发展起重要作用。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我们开展了东海虾类资源开发调查,尔后又继续与拖虾生产船相结合进行监测调查,积累了一些资料,本文就东海虾类生态群落结构与区系特征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06.
通过对南海东北部128个表层沉积样品的定量研究,揭示隆源和矿物碎屑各组分的分布,也显示了组分分析作为一种简单、快速的研究方法在海洋古环境研究中的潜力,研究区生源碎屑的分布明显受与水深相关的深海溶解作用所控制,水深3500-4000m的现代南海CCD以下,钙质生物的含量急剧减少,而硅质生物的含量急剧增加,研究区表层沉积中的碎屑矿物主要来源于亚洲大陆,吕宋镐的风化产物只起次要作用,且其分布主要受与离岸距离远近和海流相关的搬运作用所控制。  相似文献   
107.
利用1998年南海东部陆坡69号柱样、深海盆149号柱样、南部岛礁323号柱样沉积物的粒度、化学、古生物、矿物等鉴定分析测试资料,分析了南海东部海域发生浊流沉积的地质背景、产生浊流沉积的条件和诱发因素,进而发现南海东部浊流沉积发育,在南北陆坡及中部深海盆地均有浊流沉积层。从其出现层位看,为氧同位素2—4期,即晚更新世中晚期。从浊流沉积出现层数分析,具有自北向南浊流发生频次减弱的趋势。从浊流沉积物成分看,南海东部浊流沉积物具有多样性,北部陆坡以陆源为主,中部深海盆以陆源及火山源为主,南部岛礁以生物源为主。  相似文献   
108.
珠江口东南近海海区污损生物研究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为研究珠江口东南近海海区污损生物状况,于1986年5月至1987年6月,在香港东南约114和160km,水深为95和113m处布设了两个生物浮标站,并对距香港约172km,水深为115m处的Marex水文气象浮标上的污损生物群落进行调查.此次调查共采集和鉴定出污损生物78种,其中在浸海只有3个月的试板上,主要有柄蔓足类、水螅和藻类,优势种是细板条茗荷、茗荷和直杯螅.至于浸海时间达6~12个月的浮标(包括沉标)及锚链系统,其上还有相当数量的多种双壳类软体动物、无柄蔓足类和苔藓动物等硬性污损生物附着.在种类垂直分布方面,污损生物群落组成随深度发生明显变化.  相似文献   
109.
南海上层环流观测研究进展   总被引:25,自引:1,他引:25  
李立 《台湾海峡》2002,21(1):114-125
回顾了近50a来南海环流研究的进展,重点介绍了近期有关南海上层总环流的观测研究成果,并就南海季风急流、南海暖流、南海南部的次海盆尺度环流,以及南海东北部环流的几个问题进行了专门讨论。  相似文献   
110.
南海罗斯贝变形半径的地理及季节变化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根据南海 1°× 1°网格的标准层季节平均温、盐度资料 ,在未引入Boussinesq近似条件下 ,采用改进的Thompson Haskell算法求解线性化斜压海洋水平大尺度波的垂直结构方程 (重力内波方程 ) ,从而得到了南海各网格点的第一斜压重力波相速度和相应的罗斯贝变形半径 ,并探讨其地理分布和季节变化特征 ,以期有助于南海环流和中尺度涡旋以及有关海洋侧边界效应的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