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630篇
  免费   526篇
  国内免费   650篇
测绘学   163篇
大气科学   177篇
地球物理   690篇
地质学   949篇
海洋学   1722篇
天文学   25篇
综合类   287篇
自然地理   793篇
  2024年   27篇
  2023年   67篇
  2022年   149篇
  2021年   136篇
  2020年   164篇
  2019年   147篇
  2018年   129篇
  2017年   143篇
  2016年   155篇
  2015年   146篇
  2014年   188篇
  2013年   255篇
  2012年   179篇
  2011年   242篇
  2010年   179篇
  2009年   214篇
  2008年   248篇
  2007年   226篇
  2006年   262篇
  2005年   204篇
  2004年   185篇
  2003年   159篇
  2002年   120篇
  2001年   106篇
  2000年   114篇
  1999年   118篇
  1998年   100篇
  1997年   70篇
  1996年   73篇
  1995年   59篇
  1994年   60篇
  1993年   34篇
  1992年   36篇
  1991年   20篇
  1990年   15篇
  1989年   11篇
  1988年   4篇
  1987年   9篇
  1986年   5篇
  1985年   13篇
  1984年   12篇
  1983年   6篇
  1982年   3篇
  1981年   9篇
  1980年   1篇
  1979年   2篇
  1971年   1篇
  196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80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Coral reefs are important ecosystems that not only provide shelter and breeding ground for many marine species, but can also control of carbon dioxide level in ocean and act as coastal protection mechanism. Reduction of coral reefs at Singapore coastal waters (SCW) region remains as an important study to identify the environmental impact from its busy industrial activities especially at the surrounding of Jurong Island in the south. This kind of study at SCW was often being related to issues such as turbidity, sedimentation, pollutant transport (from industry activities) effects in literatures, but seldom investigated from the thermal change aspect. In this paper, a computational model was constructed using the Delft3D hydrodynamic module to produce wave simulations on sea regions surrounding Singapore Island. The complicated semi-diurnal and diurnal tidal wave events experienced by SCW were simulated for 2 weeks duration and compared to the Admiralty measured data. To simulate the thermal mapping at the south Singapore coastal waters (SSCW) region, we first adapted a conversion of industrial to thermal discharge; then from the discharge affected area a thermal map was further computed to compare with the measured coral map. The outcomes show that the proposed novel thermal modelling approach has quite precisely simulated the coral map at SSCW, with the condition that the near-field thermal sources are considered (with the coverage area in the limit of 20 km × 20 km).  相似文献   
992.
郭琳  刘娜  王国建  修鹏 《海洋与湖沼》2016,47(3):491-501
本文利用三维数值模型(ROMS-Co Si NE)分析了整个加利福尼亚流系水平流场的季节性演变过程,研究了美国加州中部海域流场垂直结构的季节性变化特征,并探讨了其动力学机制。研究发现:(1)数值模型能够较为准确的模拟流场的季节性变化,与浮标观测数据以及前人的研究结果符合良好;(2)从表层到200m,加利福尼亚潜流向高纬度扩张,近岸上升流急流则向高纬度撤退,加州南部海域的中尺度涡更显著;(3)在加州中部海域,近岸急流的最大值(约15cm/s)发生在夏季,位于近岸的表层海域;加利福尼亚潜流最大值(约4cm/s)发生于冬季,出现在离岸100km的125m处;加利福尼亚流在春季达到全年最大值(约5cm/s),流轴位于离岸(400—600km)的表层海水。加利福尼亚流系的流场具有显著的季节性变化,研究进一步表明这主要受地转关系调控。  相似文献   
993.
由于近岸视频监测技术具有构建成本低、时空分辨率高的特点,近年来已成为海岸动态监测的互补手段。在近岸视频监测中,水边线可作为岸滩边缘位置变化的替代指标,受复杂海滩地形及不规则的波浪及潮汐变化影响,如何从视频图像中准确检测水边线是近岸视频监测所面临的挑战问题之一。本文针对传统图像处理方法在水边线提取中存在的效率不高和抗噪声能力差等问题,将CIELab颜色模型和蚁群优化算法相结合,对台风风暴潮期间石老人海滩的水边线进行提取和定量分析,并与传统算法进行对比。对青岛石老人海滩2011年台风期间的实时影像资料分析结果表明,与传统的提取算法相比,本文提出的方法在数字视频影像的水边线监测应用中可靠性高,并具有良好的细节呈现能力和抗边缘噪声能力,适用于弱边缘水边线的提取。分析结果验证了本方法在极端天气条件下对视频影像中水边线动态变化的自动提取可行性,对构建长时序海滩岸线动态变化影像自动分析系统具有较好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994.
近岸水质遥感评价参数的选择及评价模型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遥感技术的水质评价是海洋环境监测的必然趋势,但目前可通过遥感技术反演的水质参数种类远少于《海水水质标准》中的35项,因此遥感监测时必须反演的水质参数有哪些?利用有限的参数该建立怎样的水质评价模型?成为我们关心的问题。本文以雷州半岛海域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实测数据的分析得出13种水质参数中的主导参数为总氮(N)、总磷(P)、化学需氧量(COD)、酸度(pH)、溶解氧(DO)这5种;再通过数理统计理论得出这5种参数对水质分类判别能力的大小关系为:COD> DO> P> N> pH,分别建立对应的五参数、四参数、三参数水质评价模型,并确定最优评价模型。即,雷州半岛海域水质遥感评价时必须反演的参数为COD、DO、P和N,水质综合评价模型为四参数模型,为后续其他海域水质的遥感监测提供可借鉴的方法。  相似文献   
995.
目前针对柽柳对土壤理化性质有很多不同甚至相反的结论,为了探知柽柳对滨海湿地土壤理化参数的影响,我们针对渤海滨海湿地柽柳冠下土壤理化参数如盐度,pH和水分进行了为期一年的监测。与对照区域相比,在柽柳生长季节当降水量较少时,由于柽柳对水分的消耗,在其主根附近形成土壤水分含量低值区;然而,在柽柳生长期或柽柳生长停滞期,当降水量丰富时,由于柽柳根际的保水作用,在柽柳主根附近形成水分含量高值区。柽柳根际的吸收作用会暂时降低土壤盐分含量但最终会通过雨水对枝叶盐分的淋洗以及落叶将盐分返回土壤。柽柳冠下土壤水分年平均值较对照区仅低6.4%,这表明在温带滨海湿地年平均降雨适中的地区,柽柳对土壤干旱和保水作用并没有很大的影响。然而,柽柳冠下土壤年平均盐分较对照区高18%,表明柽柳确实具有增加其冠下土壤盐分含量的作用。此外,土壤pH值在夏季会低至7.3而在冬季高至10.2。在柽柳生长季节,柽柳主根附近的pH比对照区低1个多pH单位但是在生长停滞期却差别不大,表明柽柳确实能够降低滨海湿地土壤pH。  相似文献   
996.
福建海坛岛北部海岸发育一座覆盖淡灰黄色风成砂层、相对高度达30 m的大沙山,外貌很像风成大沙丘,但同时又具有冲积扇形态。其成因和沉积环境有待考证,而探明大沙山内部沉积构造是判别其成因的主要途径之一。在野外考察的基础上,运用探地雷达(GPR)对大沙山内部沉积构造进行探测,获得约20 m深度范围内的沉积构造图像数据。结果表明:大沙山中上部发育由棱角状砾石或粗砂细砂组成的沉积旋回和沟槽沉积构造,显示出冲积扇上部的沉积构造组合特点;中下部层面中交替呈现弧形沉积构造,大沙山南侧发育有向南倾斜28°~30°的前积层理。结合大沙山西侧冲沟剖面沉积构造、大沙山表面的棱角状砾石特征以及现代风沙地貌分布规律,初步认为大沙山是山前多期沟谷洪流携带的碎屑物沉积形成的冲积扇残余堆积体,沉积间隙受海岸带风沙活动影响。  相似文献   
997.
采用TM、SPOT-5卫星遥感数据,通过建立杭州湾滨海湿地分类体系和解译标志并进行人机交互解译,完成了杭州湾1987、1995、2003和2009年滨海湿地提取和分类。研究了4期杭州湾滨海湿地的利用状况、面积,以及时空格局变化情况,研究显示:1987~2009年期间,杭州湾滨海湿地主要表现为滩涂湿地的逐年减少和库塘湿地的逐年增加;1995年之前湿地变化以自然驱动力为主,之后人类活动影响明显,对近海域、滩涂不断开发,尤以南岸为主;以杭州湾湿地公园为典型的沼泽草甸湿地得到了较好的保护。  相似文献   
998.
伴随着沿海大规模的开发利用,自然生态系统景观格局出现了巨大的变化。在此形势下,对近年来沿海滩涂的规模及开发利用方式进行动态监测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就辽宁盘锦沿海滩涂开发利用变化监测的内容、技术方案进行了简要论述,旨在为后期其他城市的监测提供技术参考。  相似文献   
999.
This paper examines the Malaysian Chinese firms that have expanded into Vietnam. Based on research and qualitative personal interviews with Malaysian Chinese firms that have invested in Vietnam, the paper unpacks the entry modes that these firms have undertaken. It argues that the Malaysian Chinese firms prefer joint ventures in their Vietnamese businesses to wholly‐owned subsidiaries and personal direct investments. This paper also argues that such investments are often embedded in social and intraethnic ties, which connect Malaysian Chinese firms with Vietnam's ethnic Chinese businessmen. To this end, these firms tend to rely on informal ties and nonmarket institutions in the form of the ethnic Chinese business networks. Nevertheless, the Malaysian Chinese firms are not averse to collaborating with nonethnic Chinese firms that enjoy a good relationship with the Vietnamese state. This observation is especially marked in the property and construction, and finance sectors.  相似文献   
1000.
中国河流地貌研究进展——纪念沈玉昌先生100年诞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16年是中国现代河流地貌研究的开拓者和奠基人沈玉昌先生100年诞辰,本文对中国河流地貌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以资纪念。研究涉及4个方面:① 水系发育与河谷地貌演变,包括大江大河水系历史发育和山区河流地貌;② 侵蚀与产沙过程,包括有物理成因基础的侵蚀产沙模型、侵蚀产沙过程的尺度效应、植被对侵蚀的影响及临界现象、坡面细沟发育过程模拟等;③ 河床过程与河型,包括河道冲淤过程、河床演变、河型成因与演变等;④ 河流地貌系统研究,包括流域系统不同子系统的耦合关系、河流地貌系统中的高含沙水流和多营力地貌过程、河流地貌系统对于自然因素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响应、河流地貌系统中的泥沙灾害和河流地貌系统的实验研究等。50年前沈玉昌先生与钱宁先生提出在地貌学与河流动力学相结合的基础上发展中国河流学科。文中对此方面的进展进行了综述,并提出了需要深化和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