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5篇
  免费   51篇
  国内免费   69篇
测绘学   4篇
大气科学   4篇
地球物理   53篇
地质学   180篇
海洋学   8篇
综合类   7篇
自然地理   29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13篇
  2021年   9篇
  2020年   8篇
  2019年   8篇
  2018年   7篇
  2017年   7篇
  2016年   10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10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16篇
  2011年   10篇
  2010年   12篇
  2009年   19篇
  2008年   18篇
  2007年   11篇
  2006年   23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11篇
  2003年   16篇
  2002年   17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7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2篇
  1995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1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28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71.
Abstract. The Liwu Cu‐rich sulfide deposit occurs within the Jianglang dome in the eastern margin of the Tibetan plateau. The dome consists of a core, a middle slab and a cover sequence. The main deposit is hosted in the core with minor ore bodies in the middle slab. The protolith of the core consists of clastic sedimentary rocks with inter‐layered volcanic rocks. All of the ore bodies are substantially controlled by an extensional detachment fault system. The ore bodies within the core are distributed along the S2 foliation in the hinge of recumbent fold (D2), whereas ore bodies with en echelon arrangement are controlled by the mylonitic foliation of the lower detachment fault. Ore bodies within the middle slab are oriented with their axes parallel to the mylonitic foliation. Pyrite and pyrrhotite from the ores contain Co ranging from 37 to 1985 ppm, Ni from 2.5 to 28.1 ppm, and Co/Ni ratios from 5 to 71. These sulfides have δ34S values ranging from 1.5 to 7.5 % whereas quartz separates have δ18O values of 11.9 and 14.3 % and inclusion fluid in quartz has δD value of‐88.1 %. These features suggest that the deposit was of hydrothermal origin. Two ore‐forming stages are recognized in the evolution of the Jianglang dome. (1) A low‐temperature ore‐forming process, during the tectonic transport of the upper plate above the lower detachment, and the initial phase of the footwall updom‐ing at 192–177 Ma. (2) A medium‐temperature ore‐forming stage, related to the final structural development of the initial detachment at 131–81Ma. Within the core, the ore bodies of the first stage were uplifted to, or near, the brittle/ductile horizon where the ore‐forming metals were re‐concentrated and enriched. A denudation stage in which a compressional tectonic event produced eastward thrusting overprinted the previous structures, and finally denuded the deposit. The Liwu Cu‐rich sulfide deposit was formed during a regional extensional tectonic event and is defined as a tectono‐strata‐bound hydrothermal ore deposit.  相似文献   
72.
提出了一种能很好适应电镀金刚石钻头要求的新型胎体材料即镍钴锰三元合金镀层,给出了新镀层的电镀液配方,对比测量了镍钴锰镀层与目前广为采用的镍钴和镍锰镀层的硬度与韧性,结果指出,镍钴锰三元合金镀层具有比镍钴或镍锰镀层更高的综合机械性能和低得多的钴含量,更适合于制造电镀金刚石钻头,在适当条件下,镍钴锰胎体钻头可以分别更好地适应于镍钴和镍锰胎体钻头的应用领域。  相似文献   
73.
冰蚀湖中的沉积物不仅记录了湖泊演化及气候变化的历史,还间接地反映冰川发育过程。年保玉则山(果洛山)下的希门错是在冰川强烈退缩后形成的一个典型冰蚀湖。从地域分布上讲,该区冰川发育遗迹分为4个部分,即上希门错以上、上希门错和希门错之间、希门错出口附近和希门错以北6~10km处。前人依据冰碛物的暴露年龄和上覆黄土的热释光年代将上述4组冰碛物划分为4次冰进,包括形成于MIS3阶段的尼格曲冰期、形成于末次盛冰期的希门错冰期、以上希门错和希门错之间的冰碛物作为标志的末次冰消期和形成于全新世的新冰期。通过对采自希门错长达12.8m的岩芯研究发现,希门错自约38kaB.P.以来有连续的湖泊沉积,这一地质证据说明在湖泊存在的这段时间内,冰川规模都没有超过现在湖泊所在位置。希门错冰期的形成时代应该至少老于湖泊沉积物底界的年龄,即大于38kaB.P.,而并非末次冰盛期的产物;尼格曲冰期的形成时代则应该更老。文章还初步分析了湖泊沉积物与冰碛物测年结果代表的不同意义和差别及其造成不一致的原因,认为冰碛物的暴露年代和热释光年代均可能代表了冰川退缩后的年代,而不能代表冰川的形成和发育年龄,冰川存在的时间要比通过冰碛物所测的年代更老。进一步深入研究青藏高原典型冰蚀湖的形成时代、演化过程不仅有利于对湖泊气候环境记录的全面认识,也将为冰川形成与演化历史、特别是冰川形成年代和其他测年资料的科学解释提供可靠的依据。  相似文献   
74.
李法岭 《矿产与地质》2008,22(3):211-215
大河超基性岩带岩体大多呈透镜状、脉状产出,可分为南(S)北(N)两个岩带,北带又进一步划分为N-Ⅰ、N-Ⅱ亚带;N-Ⅰ亚带岩体总体属铁质超基性岩,N-Ⅱ亚带和S带中的岩体为偏镁质的超基性岩。岩带已发现有铬、镍矿体,但铬的矿化弱、矿体规模小;镍在岩带中矿化普遍,随岩体中MgO质量分数升高,镍的矿化强度也相应增加,并伴有钻、铂族等有益组分。  相似文献   
75.
文章从矿床地质特征、矿体特征及成矿岩系和热水建造等方面进行研究,并对矿床成因进行分析,认为驼路沟钻矿床是典型的海底热水喷气沉积改造成因的钻矿床。  相似文献   
76.
刘文香  王坤 《吉林地质》2006,25(3):24-28
杉松岗钴(铜镍)矿床产于古元古代裂谷海槽褶皱地带,是国内新近发现的新类型矿床.它赋存于老岭群富硼、碳粘土岩夹硅质岩建造之中.通过对矿床的地质、地球化学特征研究,初步认为该矿床受后期变质热波的强烈叠加作用,形成沉积变质热液叠加改造型矿床.同时阐述了该矿床地质特征及找矿远景.  相似文献   
77.
78.
迄今所发现的现代海底成矿作用主要分布在沿大西洋中脊、东太平洋海岭和西太平洋沟弧盆系的各热液田中。现代海底成矿作用形成了大量具有重大经济意义的矿产,它们主要是铁锰结核、富钴结壳、多金属硫化物和被称之为21世纪能源的气体水合物。现代海底成矿作用及其所形成矿床的研究是矿床前研究的前沿课题,它对于矿床学的发展,揭示成矿作用的奥秘和海底资源的开发都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79.
为深入理解纳木错湖水及入湖河流中溶解有机碳(DOC)和总氮(TN)浓度的季节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于2012-2013年不同季节对纳木错2个站点及流域内21条主要入湖河流进行采样及分析,采用统计学方法初步探讨纳木错水体和21条河流DOC和TN浓度季节变化特征.结果表明,河流DOC平均浓度范围为0.763~1.537 mg/L,TN平均浓度范围为0.179~0.387 mg/L.21条入湖河流DOC浓度在春末夏初和夏季达到高值,冬季为低值,TN浓度季节变化趋势大体上与DOC浓度相反.湖泊水体DOC和TN浓度范围分别为2.42~8.08和0.237~0.517 mg/L,明显分别高于河水中的浓度.湖泊DOC浓度季节变化趋势与河流一致,而TN浓度无明显的季节性变化.河水DOC浓度的季节变化和空间差异受控于河流的补给方式,湖水DOC浓度受湖泊内部藻类等水生植物活动和河流外源输入的影响.DOC等有机质的分解是影响纳木错流域湖水和河水TN浓度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80.
纳木错水温变化及热力学分层特征初步研究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水温变化是湖泊的重要物理特性,对湖泊的水质特征、湖水能量循环、水生生态系统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基于不同季节的实地观测资料,分析青藏高原高海拔、深水大湖纳木错的水温变化特征及季节差异,并着重分析湖水热力学分层的季节变化.结果显示纳木错中部、东部两个湖盆冬季封冻,夏季存在稳定分层,春、秋季混合,是一个典型双季对流、完全混合型湖泊.但两个湖盆水温变化与热力学分层又有各自的特征,东部浅湖盆湖水在春季升温快,夏季分层与秋季翻转均比中部湖盆早,且秋季翻转时水温也比中部湖盆高.初步分析认为两个湖盆不同的湖盆形状及水深分布可能是造成其热力学特征差异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