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6822篇
  免费   4979篇
  国内免费   7532篇
测绘学   4465篇
大气科学   5432篇
地球物理   5902篇
地质学   11209篇
海洋学   5984篇
天文学   256篇
综合类   2264篇
自然地理   3821篇
  2024年   101篇
  2023年   343篇
  2022年   933篇
  2021年   1121篇
  2020年   1292篇
  2019年   1544篇
  2018年   1292篇
  2017年   1427篇
  2016年   1514篇
  2015年   1698篇
  2014年   1778篇
  2013年   2066篇
  2012年   1841篇
  2011年   1879篇
  2010年   1478篇
  2009年   1710篇
  2008年   1697篇
  2007年   1825篇
  2006年   1724篇
  2005年   1547篇
  2004年   1378篇
  2003年   1202篇
  2002年   1096篇
  2001年   942篇
  2000年   867篇
  1999年   788篇
  1998年   724篇
  1997年   629篇
  1996年   548篇
  1995年   503篇
  1994年   456篇
  1993年   375篇
  1992年   232篇
  1991年   198篇
  1990年   138篇
  1989年   103篇
  1988年   105篇
  1987年   60篇
  1986年   29篇
  1985年   42篇
  1984年   18篇
  1983年   9篇
  1982年   18篇
  1981年   15篇
  1980年   10篇
  1979年   10篇
  1978年   9篇
  1977年   3篇
  1976年   3篇
  1954年   1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41.
龙门山平驿铺组沉积体系及旋回层序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本文首次从龙门山区下泥盆统平驿铺组中,划分出河口湾、三角洲、滨岸和陆棚四个沉积体系和三个Ⅲ级T-R旋回层序。平面上,四个沉积体系组成了扬子板块西侧的古大陆边缘由过渡相区和滨岸相区相间分布的古地理格局;垂向上,两相区中的三个Ⅲ级T—R旋回层序也由不同的沉积体系组成,旋回层序的演化虽然受构造差异沉降影响,但仍以Ⅲ级海平面升降变化为主要控制因素,并具同步演化规律,可分别代表古大陆边缘活动型和相对稳定型的两种Ⅲ级T—R旋回层序模式。  相似文献   
942.
中国东部寒武系与奥陶系界线地层的碳氧同位素研究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对我国东部不同地层区一些代表性的寒武系-奥陶系界线层位开展了碳?氧同位素研究?结果表明,由于沉积环境差异和成岩蚀变影响,界线层位的δ18O值变化较大,规律性不明显,δ13C值变化虽小,但在界线处均发生不同程度漂移?漂移的层位与寒武纪-奥陶纪主要生物群面貌变化的界线相一致?综合各方面资料分析,笔者认为,碳同位素组成的漂移很可能由晚寒武世到早奥陶世时期内海平面的升降所引起.  相似文献   
943.
酸性污染物欧拉型输送转化模式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数值模式是研究酸性污染及其长距离输送特性的一种重要方法。70年代以来,国内外发展了许多欧拉型的输送转化模式,我国在欧拉型酸性污染物长距离输送模式的研究中也取得了重要进展。主要介绍了国内外的欧拉酸性污染物输送转化模式,并就模式的发展方向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944.
根据矿床的地球物理地球化学异常特征,磁异常与金矿体的关系,地球化学异常及其垂向分带规律,归纳出矿床地球物理地球化学找矿模式和找矿标志。  相似文献   
945.
岩石弹脆性分维损伤本构模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赵永红 《地质科学》1997,32(4):487-494
本文定义岩石构元中破裂面的分维值为各向同性损伤变量,而各个方向上裂纹面的累加量定义为各向异性损伤变量,并根据裂纹发育特征提出了损伤变量演化方程,从而建立起岩石脆性变形破坏过程的分维损伤本构模型。最后,利用该模型对大理岩单轴压缩应力应变曲线进行了模拟,结果说明本文提出的模型是较为合理的。  相似文献   
946.
郝瑞霞  关广岳 《地质论评》1997,43(2):167-172
通过对碳酸锰氧化实验的结果分析和讨论,建立了一种适合于锰氧化过程的非平衡热力学模型,并利用此模型对硫酸锰氧化过程作了热力学可行性分析,研究结果表明,碳酸锰氧化过程是矿物组合的变化过程,也是锰自身价态的转为过程,整个过程既存在平衡状态,又存在非平衡状态,是一个不可逆的,多相的复杂反应。  相似文献   
947.
Tectonic Evolution of the Himalayan Collision Belt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tectonic divisions of the Himalayan collision belt anddeals with the tectonic evolution of the collision belt in the context of crustal accretion in thefront of the collision belt, deep diapirism and thermal-uplift extension and deep material flow-ing of the lithosphere-backflowing. Finally it proposes a model of the tectonic evolution-progressive intracontinental deformation model-of the Himalayan belt.  相似文献   
948.
面向未来的海面变化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长期以来以地质时期海面变化过程等理论性研究为主要方向的海面变化研究经过70年代在观念、方法和资料积累方面的突破,自80年代初期以来进入了以“面向未来”为基调的成熟发展的新阶段,出现了一大批关于未来海面变化幅度及其影响和对策的研究成果,形成了较为完整的研究体系。90年代初以来的几年间,世界海面研究的活跃领域是地质历史时期(例如LGM,5e等阶段)的海面实况、极地冰原对气候变化的反应、海面控制原理、海面模型以及绝对海面的航天测量技术与应用等方面。这一情况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预测热”之后的“冷思考”。中国海面变化研究近年来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迅速发展,今后应注意引进先进技术方法,加强学科间的交叉合作,发掘自身的优势,向纵深发展  相似文献   
949.
The coda attenuation of the Yao''''an area in Yunnan Province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IntroductionThetravellingqualityfactorQofseismicwaveisoneofbasicphysicalparametersformeasuringthemediaattenuation(1/Q)intheearthandreflectionofinhomogeneityandinelasticityofthemedia,whichisusedinstudiesoffocalphysicsandengineeringearthquake.Qiscloselyrelatedtotheregionaltectonicactivityandseismicity.Thisfeaturehasbeenstudyingasoneoffactorsofearthquakeprediction(Chouet,1979;JinandAki,1986,1989).InYunnanregion,QIN(1992)andQIN,etal(1995)hadstudiedthefeaturesofregionalvariationofcodaQcandflu…  相似文献   
950.
Introduction As far as the frequency and magnitude are concerned, the earthquakes in the sea area to the east of Shanghai are far more strong than in land area with the largest one in the sea area near the Yangtze River mouth being MS=436, while in land, only MS=434 occurred on Sept. 1, 1624. As a moderately strong earthquake active area, the sea area near the Yangtze River mouth, may cause a potential risk to Shanghai. In 1971 and 1996, earthquakes with MS=5~6 occurred in this area. Geo…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