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00篇
  免费   24篇
  国内免费   47篇
测绘学   15篇
大气科学   42篇
地球物理   57篇
地质学   72篇
海洋学   28篇
综合类   12篇
自然地理   45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7篇
  2021年   17篇
  2020年   10篇
  2019年   10篇
  2018年   7篇
  2017年   9篇
  2016年   9篇
  2015年   10篇
  2014年   11篇
  2013年   9篇
  2012年   14篇
  2011年   14篇
  2010年   12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11篇
  2007年   16篇
  2006年   13篇
  2005年   12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14篇
  2002年   8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7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1篇
  199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7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81.
应用地震综合效应场函数方法,对地震前的空区、条带及大地震的迁移现象,根据强震前地震活动的四要素,进行了计算,其预报效果令人满意。  相似文献   
182.
简述DJJ-1型井中激电仪软件系统和几个应用实例。实例表明,在钻孔见矿的情况下,方位测量可用于查明矿体的空间形态和延展情况。  相似文献   
183.
以铁塔作为基础平台,利用其上搭载的相机或其他传感器进行近地面观测被称为塔基遥感。塔基遥感具有不易受到云层遮挡等自然因素影响、可以全天候实时获取视频信息的特点,可有效填补航空航天遥感与地面观测网络之间的尺度空缺,已在各个领域得到广泛应用。然而在面对大面积观测区域和复杂的任务目标时,塔基遥感的实际应用则受到复杂的地形及成像时空间分辨率的约束。如何评估其成像有效性成为未来塔基遥感平台优化建设的关键。为解决上述问题,本研究剖析了塔基遥感相机的成像特点和主要遮挡因素,构建起其实际覆盖范围分析方法。依托主要应用的空间分辨率需求建立分辨率分级体系,并结合实际覆盖范围和相机参数明确各项应用的可应用区域,据此评估塔基遥感视频数据有效性。以南京市江宁区“慧眼守土”塔基遥感视频监控系统为例进行实验分析,结果表明,现有塔基遥感相机受到了周边地形及塔基自身的严重遮挡,5 km内平均覆盖率仅3.20%,塔基自身造成了47.66%视角被遮挡。具有极高、高等级分辨率需求的应用实际覆盖情况较为理想,但中、低等级分辨率应用的实际覆盖情况需要进一步优化。增加相机高度、提升相机变焦能力以及增设环形轨道可以有效对塔基遥感相机的应用有效性进行优化。本研究的分析方法和结果可以为未来数据采集和各项实际应用提供支撑,成为系统评估及选址优化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84.
景紫岩  李国斌  付晓飞  孟令东  杨兆平  赵永飞 《地质论评》2021,67(6):67120007-67120007
泥岩涂抹的连续性影响油气跨断层运移,在相似岩性、相似应力条件下,泥岩厚度和断距长度是影响泥岩涂抹连续性的主要因素。本文结合岩芯观察,借助三维定量物理模拟实验对泥岩涂抹的连续有效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① 泥岩有效涂抹是决定断层封闭性的必要条件,涂抹连续厚度是封闭性评价的重要参数;② 受剪切作用在断层带中形成连续的泥岩涂抹油气封堵层,其涂抹形成过程分为3个阶段即泥岩层未错断阶段、泥岩剪切涂抹层形成阶段和涂抹层连续性破坏阶段,其中前2个阶段是泥岩有效涂抹阶段,在第3个阶段出现泥岩涂抹连续性破坏从而导致封堵油气失效;③ 基于非连续性等比例模型提出了新的断层封闭性评价参数——泥岩连续涂抹最小厚度,建立了泥岩失去涂抹连续性的非等比例评价理论和数学模型,形成了基于断裂带泥岩连续涂抹断层封闭性评价参数SGRnew新算法。结果表明,考虑了泥岩涂抹有效性而识别的断块圈闭可靠程度高,目标优选更准确,在研究区块圈闭评价应用效果好。  相似文献   
185.
REDD+ was designed globally as a results-based instrument to incentivize emissions reduction from deforestation and forest degradation. Over 50 countries have developed strategies for REDD+, implemented pilot activities and/or set up forest monitoring and reporting structures, safeguard systems and benefit sharing mechanisms (BSMs), offering lessons on how particular ideas guide policy design. The implementation of REDD+ at national, sub-national and local levels required payments to filter through multiple governance structures and priorities. REDD+ was variously interpreted by different actors in different contexts to create legitimacy for certain policy agendas. Using an adapted 3E (effectiveness, efficiency, equity and legitimacy) lens, we examine four common narratives underlying REDD+ BSMs: (1) that results-based payment (RBP) is an effective and transparent approach to reducing deforestation and forest degradation; (2) that emphasis on co-benefits risks diluting carbon outcomes; (3) that directing REDD+ benefits predominantly to poor smallholders, forest communities and marginalized groups helps address equity; and (4) that social equity and gender concerns can be addressed by well-designed safeguards. This paper presents a structured examination of eleven BSMs from within and beyond the forest sector and analyses the evidence to variably support and challenge these narratives and their underlying assumptions to provide lessons for REDD+ BSM design. Our findings suggest that contextualizing the design of BSMs, and a reflexive approach to examining the underlying narratives justifying particular design features, is critical for achieving effectiveness, equity and legitimacy.

Key policy insights

  • A results-based payment approach does not guarantee an effective REDD+; the contexts in which results are defined and agreed, along with conditions enabling social and political acceptance, are critical.

  • A flexible and reflexive approach to designing a benefit-sharing mechanism that delivers emissions reductions at the same time as co-benefits can increase perceptions of equity and participation.

  • Targeting REDD+ to smallholder communities is not by default equitable, if wider rights and responsibilities are not taken into account

  • Safeguards cannot protect communities or society without addressing underlying power and gendered relations.

  • The narratives and their underlying generic assumptions, if not critically examined, can lead to repeated failure of REDD+ policies and practices.

  相似文献   
186.
为了保护暴露于强电磁环境中的机箱,为机箱加装附加金属屏蔽网是一种简单有效的方法。通过对强电磁脉冲与典型电脑机箱面板上孔缝的耦合特性的分析,获得机箱的屏蔽效能与机箱面板上孔缝尺寸间的关系。在此基础上对一种附加的封闭金属屏蔽网在改善计算机机箱对强电磁脉冲屏蔽效能做了研究,并且对封闭屏蔽网结构进行了简化改进。通过对机箱屏蔽效能的实际测试,验证了金属屏蔽网对提高机箱屏蔽效能的实际效果。  相似文献   
187.
流域土壤侵蚀关键源区的效益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土壤关键源区是指流域内对侵蚀产沙量起决定性作用的区域,控制了关键区域的土壤侵蚀就能有效降低流域的侵蚀量,因此,在关键源区识别的基础上评价基于关键源区的水土流失治理的有效性是流域管理的关键问题.SWAT模型是流域关键源区识别的重要工具,但现有的基于SWAT模型的关键源区识别研究,鲜有对于关键源区水土流失治理效益的评价.本文以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典型小流域羊道沟流域为例,基于SWAT模型模拟流域内的土壤侵蚀过程,根据HRUs土壤侵蚀模数的排序,将产沙量排在前20%的HRU提取为关键源区.在所提取的关键源区上设置合理的水土保持措施,再基于模型模拟评价水保措施的减沙效果.研究结果表明,SWAT模型能较好地模拟流域的产流产沙过程,所提取的关键源区集中分布在坡度较陡的沟坡和坡耕地.覆盖流域内20%面积的关键源区,其产沙贡献量达到44%.覆盖关键源区的水土保持措施的单位面积减沙量(24115 t km-2 y-1)要显著高于全流域治理的单位面积减沙量(20290 t km-2 y-1),说明基于关键源区布设水土保持措施,能有效提高流域土壤侵蚀控制效率.因此,在关键源区识别的基础上合理布设水土保持措施,是一种有效的流域治理方法.  相似文献   
188.
设计了一套可视化砂土介质恒压注浆渗透扩散与加固模拟试验装置。选用普通硅酸盐42.5水泥(OPC)、超细硅酸盐水泥(MC)、超细硫铝水泥(MSAC)及自主研发材料(EMCG),对砂土多孔介质进行了注浆渗透扩散与加固试验。研究了细砂土体不同浆液、注浆压力工况下扩散距离、注浆量随时间变化规律,以及不同浆液、砂样级配及注浆压力对加固效果影响。采用极差分析法确定了加固效果主控因素,获得了加固体宏观破坏模式,通过SEM分析了岩-浆界面微观加固模型,揭示了不同材料加固效果差异的本质原因。研究结果表明:注浆材料与颗粒质量分数主导着细砂土体可注性,注浆压力对可注性提高程度不大,EMCG可注性最强,MC、MSAC次之,OPC最差;在完全可注情况下,砂样级配越细,加固体强度改善效果越明显;EMCG材料加固体7、28 d强度明显高于MSAC、MC、OPC加固体;EMCG的7 d加固体强度达到28 d参数70%以上;注浆材料主导着注浆加固效果,EMCG对不同级配砂土体注浆加固效果显著优于其他水泥类材料,OPC最差;注浆后EMCG浆-岩界面生成的致密C-S-H凝胶体能够有效提高胶结强度。最后从注浆材料选型、注浆过程控制、钻孔布置方面对砂土层渗透注浆设计方法提出了工程治理改进建议。  相似文献   
189.
王红  石培基 《干旱区地理》2013,36(5):963-969
以武威市各县区为研究区域,利用2000、2005、2010年土地利用图和统计数据,构建了城镇化水平与水土资源效益协调发展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在分别运用熵值法和基于熵权的TOPSIS法计算了城市化水平与水土资源效益指数的基础上,利用耦合协调度模型测算了城镇化与水土资源效益的耦合度和协调发展度。结果表明:2000、2005、2010年武威市各县区城镇化水平逐步提高,但是基本都处于城镇化滞后的水土资源利用模式,水土资源效益呈现出不同的变化特征,其中凉州区、民勤县水土资源效益值逐步提高,古浪县、天祝县水土资源效益值逐步降低;武威市各县区城镇化水平和水土效益耦合处于颉颃阶段,协调发展度水平整体不高,但呈逐步上升趋势,协调发展类型逐步从失调向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90.
光透法作为一种安全经济的非侵入监测方法广泛应用于室内砂箱多相流实验中,但该方法在局部空间点上结果的可 靠性尚缺乏验证。鉴于当前难以采用实验手段直接进行局部监测点取样验证光透法结果,本文以非均质孔隙介质中的水/气 两相流为例,基于砂箱实验开展了数值模拟研究以进行论证。研究表明:(1) 模拟结果中气体在非均质含水层中的迁移规 律、展布形态和饱和度分布总体上再现了光透法的测量结果。(2) 数值模拟和光透法得到的6个局部点饱和度数据在各时 刻均拟合较好。同时选取12个时刻共5316个监测点的饱和度数据进行分析,其决定系数达0.94,这表明模拟结果从统计 角度较好地验证了光透法在局部点监测上的有效性,两者间的差异主要由人工填砂导致的介质“不均匀”引起。(3) 气体 总量方面,实测排水值、模拟结果与光透法计算结果均拟合较好。因此数值模拟结果系统地验证了光透法监测流体饱和度 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