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997篇
  免费   843篇
  国内免费   1036篇
测绘学   736篇
大气科学   660篇
地球物理   775篇
地质学   2706篇
海洋学   493篇
天文学   7篇
综合类   491篇
自然地理   1008篇
  2024年   30篇
  2023年   73篇
  2022年   205篇
  2021年   263篇
  2020年   232篇
  2019年   235篇
  2018年   184篇
  2017年   243篇
  2016年   249篇
  2015年   268篇
  2014年   341篇
  2013年   327篇
  2012年   367篇
  2011年   388篇
  2010年   302篇
  2009年   342篇
  2008年   344篇
  2007年   357篇
  2006年   303篇
  2005年   254篇
  2004年   210篇
  2003年   178篇
  2002年   158篇
  2001年   172篇
  2000年   136篇
  1999年   110篇
  1998年   116篇
  1997年   109篇
  1996年   76篇
  1995年   70篇
  1994年   50篇
  1993年   47篇
  1992年   47篇
  1991年   20篇
  1990年   16篇
  1989年   14篇
  1988年   16篇
  1987年   8篇
  1986年   4篇
  1985年   3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1篇
  1980年   1篇
  1979年   2篇
  1977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687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3 毫秒
991.
基于物元模型的民勤绿洲土地生态安全评价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齐鹏  张仁陟  王晓娇  陈英  马国军 《中国沙漠》2012,32(5):1494-1500
针对生态脆弱区民勤绿洲土地与生态环境系统的特点,运用“经济-环境-社会”模式和层次分析法构建了该区域土地生态安全评价的指标体系和权重,基于物元理论建立了土地生态安全的复合物元模型,对民勤绿洲土地生态安全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①2005-2007年民勤绿洲土地生态安全整体上呈现出“不安全-较不安全”的上升趋势,并有向更好等级发展的动向,说明近年民勤绿洲环境保护投入和治理绩效明显。②各单项指标存在明显的分异。人均水资源、化肥施用量、森林覆盖率、荒漠化程度、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贫困人口比例和能耗成为制约该区域土地生态安全水平提升的重要因素,也反映了该区域土地生态系统环境容量低,极其脆弱。  相似文献   
992.
基于厦门地区大量钻孔试验数据,分别采用规范法和Seed法对该区饱和砂土进行液化判别。然后选取二者判别结果相同的数据作为训练和测试样本,运用广义回归神经网络,对二者判别结果分歧的钻孔数据进行二次判别。结果表明:广义回归神经网络性能良好,预测准确度高。此外,这种综合判别方法也提高了饱和砂土液化判别的准确度,并为其他地区饱和砂土的液化判别研究提供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993.
国家主体功能区空间型监测评价指标体系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对国家主体功能区开展监测和评估是掌握主体功能区规划落实情况、动态监管主体功能区运行状态的基本途径。本研究首先提出了国家主体功能区空间型监测评价指标体系概念,继而分析了指标遴选原则,即体现国家主体功能区核心功能、具备较强空间展示能力、满足管理基本需要,以及指标的可操作性、综合性与独立性等要求。在此基础上,建立了包括9个指标组和60个具体指标的体系框架。具体为:监测评价指标组包括资源、环境、生态、自然灾害、经济、人口社会、政策、交通和主体功能区运行等9个指标组;每个指标组内包含若干个可操作的具体指标。进而,还讨论了空间型监测评价指标体系的完备性与实用性、指标数据的获取方法、指标数据的空间化处理与表达等关键问题。  相似文献   
994.
区域人地耦合系统脆弱性及其评价指标体系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从概念界定与目标定位入手,以气候变化和系统结构要素为分析框架,建立了包括敏感性、暴露性和适应性等三类指标要素和本底脆弱性、潜在脆弱性和现实脆弱性等三个评价层次的区域脆弱性评价系统,并以南方丘陵地区为例,针对泥石流、滑坡、干旱与洪涝等区域自然灾害,构建了水土流失敏感区的人地耦合系统脆弱性评价指标体系。作者认为,区域人地耦合系统脆弱性主要是针对全球气候变化扰动下与自然灾害有关的脆弱性,敏感性与易损性是其脆弱性的本质属性,敏感性、暴露性和适应性是脆弱性的系统要素。自然灾害频率指标可以作为反映灾害空间集聚性的区位暴露性指标,现实灾害度可以提供脆弱性评价因子厘定、指标权重确定、模型建立与阈值分析的结果验证。  相似文献   
995.
肖生春  肖洪浪  卢琦  李双  魏恒 《中国沙漠》2013,33(5):1568-1576
荒漠生态系统是整个生物圈中分布较广的一个系统,是陆地生态系统中一个重要的子系统。开展荒漠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研究和评价,对荒漠生态系统重要性认识和管理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基于中国沙漠(地)生态系统的生态水文过程、水平衡机理和水文调控功能等,对其在淡水提供、原盐生产、水源涵养和气候调节方面的物质流——水资源进行了核算,结合不同类型生态服务价值通量,初步评估了中国荒漠生态系统在水文调控方面的服务价值。结果表明:中国沙漠(地)生态系统水文调控方面的生态服务价值为每年5 510.05亿元,其中供给服务价值370.42亿元,调节服务价值5 139.63亿元,分别占总服务价值的6.72%和93.28%。  相似文献   
996.
广州市白云区金沙洲一带因受武广高铁隧道等一大批重点工程项目施工中大量抽排地下水的影响,诱发了多次较为严重的地质灾害。文章在多年实地调查的基础上,系统分析其地质灾害致灾因子,建立了地质灾害易发程度分区的评价指标体系,采用信息量法,按照地质灾害易发程度对各评价单元划分等级,将金沙洲地区划分为4个区:高易发区、中易发区、低易发区和不易发区。其中,武广高铁隧道通过的中南部地区属于地质灾害高易发区,该区隐伏岩溶发育,地质环境脆弱,不适宜大规模开发建设;浔峰断裂(F3)、沙贝断裂(F4)及保利西子湾断裂(F5)3条断裂通过的东部地区为地质灾害中易发区,该区发育有不良岩土体,区内主要发生地面沉降地质灾害;东南部大塱山组和中部测水组非可溶岩地层区为地质灾害低易发区,该区以埋藏型可溶岩分布为主,总体发生地质灾害的概率较小;西部丘陵地带为地质灾害不易发区,为非可溶岩区,不具备孕育地质灾害的形成环境。  相似文献   
997.
基于AHP与模糊综合评价方法的南沙东部岛礁战略价值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南沙群岛是沟通太平洋与印度洋、联系亚欧大陆的交通要冲,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在目前南沙众多岛礁被南海周边国家非法占据的背景下,控制未占领岛礁是维护我国主权和领土完整的有效手段,评价未占领岛礁的战略价值具有深远意义。研究基于AHP和模糊综合评价方法,选取五方礁、信义礁、海口礁、半月礁、舰长礁5座环礁为研究对象,通过建立评价要素指标体系,构建模糊综合评价模型,从主权价值、军事价值、航道控制价值和资源控制价值4个方面对岛礁战略价值进行综合评价,分析其战略意义和建设潜力结果显示,5个环礁的岛礁战略价值从高到低分别为五方礁(90.57)、半月礁(86.99)、信义礁(74.09)、舰长礁(65.94)、海口礁(58.12),其中五方礁和半月礁战略价值最高,具有很大的发展潜力。  相似文献   
998.
玛纳斯县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动态评估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崇洁  李波  洪睿  张新时 《干旱区地理》2008,31(3):477-484
参考中国陆地生态系统单位面积生态服务价值表,对新疆玛纳斯县1988-2003 年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进行了动态评估.1988 年、1997 年和2003 年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分别为:58.98 亿元、49.76 亿元、50.22 亿元,1997 年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比1988 年减少了9.22 亿元,变化幅度为-15.6%;但2003年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比1997 年有所增长,增加了0.46 亿元,变化幅度为0.92%;1988-2003 年,该县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总体减少了8.76亿元,变化幅度为-14.9%.同时,通过分析玛纳斯县各乡镇1988、1997 和2003 年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动态变化以及空间分布的差异,探讨了其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动态变化的空间分异性.  相似文献   
999.
ERS-2 PRI去噪评价及其在土地利用/覆盖分类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雷达成像原理和回波信号处理的特殊性,使得斑点噪声是雷达数据所固有的。斑点噪声滤除是雷达数据分析、处理不可或缺的工作。针对ERS-2 PRI产品,分别基于传统方法、模型方法、局域统计自适应滤波法和几何滤波法进行滤噪处理及其去噪质量评价,发现几何滤波的Gamma MAP消除雷达噪声效果最佳,并基于去噪后的多时相数据进行土地利用/覆盖分类。  相似文献   
1000.
宜居城市的理论基础和评价研究进展   总被引:19,自引:2,他引:17  
1898 年霍华德提出的“田园城市”是对城市的繁荣和发展带来昂贵代价的反思。宜居城市的提出,成为解决 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选择之一。目前宜居城市研究还是一个有待深入研究的新领域,本文总结了宜居城市的研 究进展和主要学术观点,重点回顾了宜居城市概念、内涵等研究内容,集中讨论了宜居城市的影响因素、评价体系 和评价方法,并指出宜居城市研究还存在的不足之处和未来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