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124篇
  免费   3254篇
  国内免费   3390篇
测绘学   735篇
大气科学   1794篇
地球物理   4437篇
地质学   9240篇
海洋学   2673篇
天文学   104篇
综合类   1106篇
自然地理   2679篇
  2024年   87篇
  2023年   201篇
  2022年   432篇
  2021年   685篇
  2020年   658篇
  2019年   779篇
  2018年   636篇
  2017年   698篇
  2016年   671篇
  2015年   773篇
  2014年   1032篇
  2013年   1251篇
  2012年   966篇
  2011年   1071篇
  2010年   989篇
  2009年   996篇
  2008年   1038篇
  2007年   1075篇
  2006年   1117篇
  2005年   935篇
  2004年   901篇
  2003年   780篇
  2002年   722篇
  2001年   621篇
  2000年   565篇
  1999年   490篇
  1998年   445篇
  1997年   387篇
  1996年   324篇
  1995年   295篇
  1994年   272篇
  1993年   210篇
  1992年   159篇
  1991年   124篇
  1990年   83篇
  1989年   90篇
  1988年   53篇
  1987年   43篇
  1986年   23篇
  1985年   29篇
  1984年   14篇
  1983年   10篇
  1982年   3篇
  1981年   9篇
  1980年   7篇
  1979年   2篇
  1978年   9篇
  1973年   1篇
  1971年   3篇
  1954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61.
传统的海湾(泻湖)纳潮量计算方法不能精确地反映潮间带被部分围垦后纳潮量的实际情况,本考虑围堤的影响,将纳潮量分解为堤基以下的“梯形”区和堤基以上的“矩形”区两部分之和,在理论上更加严密。根据改进后方法算出的胶州湾近期纳潮量比传统方法算出的纳潮量大15%左右。可见,半个多世纪以来胶州湾的纳潮量只减少了约15%.而不是传统方法得出的约25%。  相似文献   
162.
利用矿物地质温压计估算变质高峰期温压条件、退变质作用温压条件。研究表明,本区为鲁苏构造带的北延部分,代表本区晚元古代华南陆块与华北陆块的碰撞及三叠纪华北陆块向华南陆块推覆事件的发生和演化。  相似文献   
163.
本文引入变性水团概念,用聚类分析确定黄、东海浅海海域变性水团的边界及其变化。根据给定的标准进行聚类,确定了水团的个数、边界及混合区。 由聚类方法所得结果看出,在该海区中有八个变性水团。根据温、盐相对指标,将这些水团分为九种不同的特征。也可以把这些水团划分为三种盐度类型。在温—盐点聚图上,不同变性水团的温盐点,分布于一条曲线附近,它体现出逐级变性的特点。各变性水团的变化范围都很大,这说明该海区中水团变性强烈。在暖季中的增温降盐和冷季中的降温增盐,可认为是整个黄海和东海水体变性的特征。所有季节性水团都经历一个形成与消亡的过程。 文中讨论了变性水团和海洋环境的相互关系。水团变性是热力因素和动力因素共同作用而产生的。通过变性水团的分析,作者认为,在该海区水团的变性中,热力因素起着主要作用。变性水团界线的舌状分布与流向之间的关系是很明显的,可作为分析环流的旁证。最后描述了变性水团和底层中心渔场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64.
We present a method, based on the concept of age and residence time, to study the water renewal in a semi-enclosed domain. We split the water of this domain into different water types. The initial water is the water initially present in the semi-enclosed domain. The renewing water is defined as the water entering the domain of interest. Several renewing water types may be considered depending on their origin. We present the equations for computing the age and the residence time of a certain water type. These timescales are of use to understand the rate at which the water renewal takes place. Computing these timescales can be achieved at an acceptable extra computer cost.The above-mentioned method is applied to study the renewal of epilimnion (i.e. the surface layer) water in Lake Tanganyika. We have built a finite element reduced-gravity model modified to take into account the water exchange between the epilimnion and the hypolimnion (i.e. the bottom layer), the water supply from precipitation and incoming rivers, and the water loss from evaporation and the only outgoing river. With our water renewal diagnoses, we show that the only significant process in the renewal of epilimnion water in Lake Tanganyika is the water exchange between the epilimnion and the hypolimnion, other phenomena being negligible.  相似文献   
165.
水质控制是海水甲壳类人工育苗中的关键技术之一,但是囿于设备条件的限制而难以有效进行,本文总结出两种简便的水质检测指标;pH值和水质指示生物,并对水质控制的一般原理方法进行了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166.
根据2001年7月对南黄海的大面积调查,研究了南黄海夏季pCO2的分布机制,着重讨论下层海水涌升和长江冲淡水对海-气界面CO2通量的贡献,并给出了南黄海海-气界面CO2通量。研究结果表明:夏季南黄海总体上是CO2的1个弱源,大约向大气中释放45.05×104t C。夏季南黄海表层海水pCO2分布表现出了极大的不均性,其汇区主要由长江冲淡水造成,影响区域占汇区吸收CO2的99.9%;而在源区,下层海水涌升虽然面积较小却占源区释放CO2的35.2%。可见陆架边缘海区源/汇格局的地域差异非常之特别。  相似文献   
167.
浙江近海夜光藻的分布及其生态学特点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本文利用历次夜光藻调查资料,阐述了其在浙江近岸海域的分布特点,丰度高峰主要出现在春秋季,夏季亦存在暴发性增殖的可能性,冬季则基本见不到夜光藻的踪迹。杭州湾口等水体浑浊区是夜光藻的低丰度区,仅在春夏季有零星出现,这与水体透明度低、悬浮泥沙含量高及强烈的水动力因子等密切相关。在时间尺度上,夜光藻丰度呈上升趋势,根本原因是海域富营养化加剧的结果。  相似文献   
168.
牙鲆鱼耗氧率、氮排泄率与体重及温度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个体重2.5~34.5g的牙鲆幼鱼在不同水温(12、17、22、27℃)下的耗氧率和氮排泄率进行了测试和分析。结果表明,牙鲆幼鱼的耗氧率和氮排泄率均随体重的增加而增加,其差异均达到极显著水平(P<0.01);牙鲆幼鱼的耗氧率随水温上升而增加,但仅27℃组与其他3个温度梯度组分别比较,出现差异极其显著(P<0.01),后3个温度梯度组之间的差异则不显著(P>0.05);牙鲆幼鱼的氮排泄率也随温度的提高而增加,其差异亦达到极显著水平(P<0.01)。作者认为,在牙鲆养殖生产过程中,养殖水体溶解氧应维持在3mg/L以上,养殖水温以不超过27℃为宜。  相似文献   
169.
万里明 《台湾海峡》1996,15(2):210-214
本文介绍了长江口区水文泥沙概况,举例说明了SSA1-1型声水位计在崇头潮位站比测试验和投产应用情况,结果表明该水位计是收集长江口区潮位资料较理想的仪器。  相似文献   
170.
每几个不同种的雌性克隆对高温(22℃、24℃、26℃)的适应力有所差异。大西洋沿岸的Laminariahyperhoren和L.sacchrina雌性克隆较太平洋沿岸的L.japonica、L.angustata和L.ochotensis雌性克隆明显地不耐高温,遗传性的不同是造成这种差异的主要原因。这种遗传性差异是海带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同一物种L.japonica和L.japonicaCⅡ两种雌性克隆在24℃条件下,在第24天其死亡率分别是40.2%和25.2%,X~2=12.25,P<0.001,差异是高度显著的,说明这种不同是遗传性不同所致,而且属于物种内部的差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