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80篇
  免费   307篇
  国内免费   418篇
测绘学   191篇
大气科学   399篇
地球物理   441篇
地质学   755篇
海洋学   213篇
天文学   154篇
综合类   112篇
自然地理   140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36篇
  2022年   81篇
  2021年   68篇
  2020年   58篇
  2019年   69篇
  2018年   52篇
  2017年   65篇
  2016年   90篇
  2015年   92篇
  2014年   95篇
  2013年   93篇
  2012年   97篇
  2011年   109篇
  2010年   105篇
  2009年   135篇
  2008年   139篇
  2007年   130篇
  2006年   103篇
  2005年   101篇
  2004年   109篇
  2003年   76篇
  2002年   69篇
  2001年   67篇
  2000年   76篇
  1999年   71篇
  1998年   52篇
  1997年   29篇
  1996年   15篇
  1995年   16篇
  1994年   23篇
  1993年   21篇
  1992年   26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11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5篇
  1986年   5篇
  1985年   3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1篇
  1980年   1篇
  197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40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41.
合成了1-(4-硝基苯基)-3-(3,5-二溴吡啶)三氮烯(NPDBPDT),并研究了NPD-BPDT与镍的显色反应。在pH 10.0的Na2B4O7-NaOH缓冲溶液介质中,表面活性剂Triton X-100存在下,镍与试剂生成摩尔比为1∶4的络合物在470 nm处有最大正吸收峰,表观摩尔吸光系数为1.02×105L.mol-1.cm-1;在540 nm处有最大负吸收峰,表观摩尔吸光系数为1.15×105L.mol-1.cm-1;以540 nm为参比波长、470 nm为测量波长进行双波长测定,表观摩尔吸光系数为2.17×105L.mol-1.cm-1。镍含量在0~480μg/L内符合比尔定律。方法用于合金样品中镍的测定,结果与原子吸收法相符,加标回收率为98.0%~102.0%;精密度小于5%(RSD,n=6)。  相似文献   
142.
文章提出了一个四维经验正交函数(4D-EOF)方法,原理是三维经验正交函数(3D-EOF)与扩展经验正交函数(EEOF)简单的组合,此方法不仅提供空间水平分布特征场及其对应的月际变化特征和年际变化特征,而且还提供空间垂直结构特征。利用这个新方法分析东亚季风国际区域模式比较计划(RMIP)MM5V3模拟的1989—1998年10a积分结果———包括中国大部分区域(4941个格点,格距60km)月平均100,500,700,1000hPa4个位势高度场(模拟场)及其距平场;同时分析对应的NCAR/NCEP再分析资料(观测场),进而对比两者检验模式模拟东亚季风气候及其变化能力。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对于月平均高度场的第一特征向量场,模式能比较准确地模拟出平均气候场的分布及其垂直相当正压性的结构特征;对于月平均高度距平场第一、二特征向量场,模式对于距平场的模拟也较成功,垂直方向有明显的相当正压性特征;月平均高度场及其距平场相应的月际变化和年际变化特征也在模拟中得到较好的反映。本研究表明:4D-EOF具有综合检验数值模式模拟气候及其变化的能力,而MM5V3模拟20世纪90年代东亚气候及其变化能力是令人满意的。  相似文献   
143.
华北平原冬麦田土壤CH4的吸收特征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利用静态箱/气相色谱(GC)法,对华北平原冬小麦拔节—成熟期间麦田土壤CH4气体通量进行了测定,得出华北平原典型冬麦田土壤是大气CH4的弱吸收汇。试验期间土壤CH4通量存在明显的季节变化和日变化,麦田拔节—成熟期间土壤CH4通量日平均值为-18.3μg.m-2.h-1,波动范围为-4.3~-24.4μg.m-2.h-1;在土壤CH4通量的日变化中,观测到麦田土壤在午间和夜间都有一个吸收峰,峰值出现的时间因生育期不同而有所不同。试验期间CH4通量日平均值与土壤温度关系不明显,而与土壤水分呈负相关(α=0.01);日变化中土壤CH4通量与地表温度的相关性较差,而与5 cm地温相关密切。麦田拔节—成熟期间土壤CH4通量日平均值随NH4 -N施用量的增加呈递减规律,农田秸秆还田后不利于土壤对CH4的吸收。  相似文献   
144.
利用静态箱/气相色谱(GC)法,对华北平原冬小麦拔节-成熟期间麦田土壤CH4气体通量进行了测定,得出华北平原典型冬麦田土壤是大气CH4的弱吸收汇。试验期间土壤CH4通量存在明显的季节变化和日变化,麦田拔节-成熟期间土壤CH4通量日平均值为-18.3μg·m-2·h-1,波动范围为-4.3-24.4μg·m-2·h-1;在土壤CH4通量的日变化中,观测到麦田土壤在午间和夜间都有一个吸收峰,峰值出现的时间因生育期不同而有所不同。试验期间CH4通量日平均值与土壤温度关系不明显,而与土壤水分呈负相关(α=0.01);日变化中土壤CH4通量与地表温度的相关性较差,而与5cm地温相关密切。麦田拔节-成熟期间土壤CH4通量日平均值随NH4+-N施用量的增加呈递减规律,农田秸秆还田后不利于土壤对CH4的吸收。  相似文献   
145.
Recent stable carbon isotope studies have shown that the occurrence of C4 plants on the Earth was much later than that of C3 plants and there was a global ex-pansion of C4 biomass around 5―8 million years ago[1]. Although far fewer species use the C4 pat…  相似文献   
146.
新疆额尔齐斯金矿带构造控矿规律研究   总被引:13,自引:3,他引:13  
额尔齐斯金矿带位于新疆阿尔泰南缘。地质研究表明,发生于晚石炭世—早二叠世的金成矿作用在整个额尔齐斯金矿带中广泛发育,明显受额尔齐斯韧性剪切带及其次级断裂的控制。通过对额尔齐斯构造带及其中发育的21个金矿床(点)尤其是多拉纳萨依、托库孜巴依、萨尔布拉克、科克萨依和马热勒铁等金矿床控矿构造的研究,作者提出如下新认识:额尔齐斯韧性剪切带总体上具有向东收敛、向西散开的基本形式,控矿构造具有向东单一(仅为韧性剪切构造)、向西复杂(脆韧性构造叠加于韧性构造和中酸性岩体上)的特点,由此控制的金成矿作用具有“东浅西深、东弱西强”等6条基本规律。在此基础上,结合EH4深部地球物理测量结果,指出额尔齐斯金矿带西部哈巴河地区和中部富蕴地区是形成大型金矿床的有利地区。  相似文献   
147.
李建华 《矿产与地质》2007,21(2):141-144
马泉金矿床是受近EW向礼县-白云-山阳区域性深大断裂南支——礼县-洮坪断裂或层间挤压破碎带控制的中-低温热液矿床,目前已发现9个矿带。通过对其中四号矿带的勘查验证,对四号矿带的地质特征进行了重新认识和归纳总结。研究认为,矿带断裂构造十分发育,在矿区内发育的三条主要断裂构造严格控制着四号矿带的三条金矿体的空间展布及产出规模,找矿标志较多且明显,并认为,四号矿带之东西两侧延伸部位及其深部尚有一定的找矿潜力。  相似文献   
148.
造山型金矿的成矿作用与H20-CO2流体有着密切的联系。然而对阿尔泰山南缘和穆龙套金矿的流体包裹体研究表明,无水的CO2-CH4流体在中亚成矿域中一些金矿床中具有同样重要意义。阿尔泰山南缘萨热阔布金矿包裹体的Xch4达0.20~0.23,穆龙套金矿的XCH4为0.07~0.23。CH4扩大了流体不混溶的范围,有利于对Au的富集沉淀。CO2流体在Au成矿中的重要作用至少包括了三方面的意义,即:缓冲流体PH值范围、提高流体中的Au含量并使其维持与还原硫的络合作用进行迁移;扩大超临界流体的温度范围;增加流体不混溶的区域。CH4的加入扩大了流体不混溶的范围,有利于对Au的富集沉淀。  相似文献   
149.
Four species of marine calcifying algae, the coccolithophores Calcidiscus leptoporus, Helicosphaera carteri, Syracosphaera pulchra and Umbilicosphaera foliosa were grown in laboratory cultures under temperatures varying between 14 and 23 °C, and one species, C. leptoporus, under varying [CO32−], ranging from 105 to 219 μmol/kg. Calcium isotope compositions of the coccoliths resemble in both absolute fractionation and temperature sensitivity previous calibrations of marine calcifying species e.g. Emiliania huxleyi (coccolithophores) and Orbulina universa (planktonic foraminifera) as well as inorganically precipitated CaCO3, but also reveal small species specific differences. In contrast to inorganically precipitated calcite, but similar to E. huxleyi and O. universa, the carbonate ion concentration of the medium has no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influence on the Ca isotope fractionation of C. leptoporus coccoliths; however, combined data of E. huxleyi and C. leptoporus indicate that the observed trends might be related to changes of the calcite saturation state of the medium. Since coccoliths constitute a significant portion of the global oceanic CaCO3 export production, the Ca isotope fractionation in these biogenic structures is important for defining the isotopic composition of the Ca sink of the ocean, one of the key parameters for modelling changes to the marine Ca budget over time. For the present ocean our results are in general agreement with the previously postulated and applied mean value of the oceanic Ca sink (Δsed) of about − 1.3‰, but the observed inter- and intra-species differences point to possible changes in Δsed through earth history, due to changing physico-chemical conditions of the ocean and shifts in floral and faunal assemblages.  相似文献   
15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