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0篇
  免费   15篇
  国内免费   35篇
测绘学   7篇
大气科学   30篇
地球物理   18篇
地质学   19篇
海洋学   24篇
综合类   2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2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7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7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地震作用下,桥梁上部结构之间由于发生碰撞从而导致破坏的情况越来越多。简述了桥梁上部结构之间地震作用碰撞的理论模拟方法:主要有恢复系数法、拉格朗日乘子法、接触单元法三种。其中接触单元法又包括线性弹簧模型、Kelvin模型、等效Kelvin模型、改进的Kelvin模型、Hertz模型、Hertz-damp模型、三维接触-摩擦模型及非线性粘弹性模型。通过理论分析对比各种碰撞模型的优缺点、适用范围等,并且总结了影响碰撞的因素。  相似文献   
42.
一种改进的岩石蠕变本构模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康永刚  张秀娥 《岩土力学》2014,35(4):1049-1055
岩石的蠕变曲线通常可以分为衰减蠕变、稳态蠕变和加速蠕变3个阶段。经典的岩石蠕变模型通常包含牛顿黏壶而不是非牛顿黏壶,它们不能描述岩石整个蠕变过程。提出一种改进的岩石蠕变模型,该过程分为3步。首先,用非牛顿黏壶代替Kelvin模型中的牛顿黏壶,给出一种修正的Kelvin模型用来描述衰减蠕变和稳态蠕变。其次,用一种非定常、非牛顿黏壶和塑性体并联的黏塑性体,给出一种经验函数用来描述加速蠕变。再次,用描述瞬时弹性应变的虎克弹簧、修正的Kelvin模型和黏塑性体的串联,给出一种改进的岩石蠕变本构关系及相应的蠕变函数。黏塑性体关闭时,所得蠕变函数可以描述衰减蠕变和稳态蠕变。黏塑性体开启时,蠕变函数可以描述包含加速蠕变在内的3个阶段的岩石蠕变。用给出的蠕变函数拟合了不同应力下的蠕变试验数据,都给出了较好的描述,说明模型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和适用性。  相似文献   
43.
针对先进合成孔径雷达(ASAR)图像中部分船只与其尾迹偏移不大、基本可被认为在一条直线上的特点,利用船只的强反射,提出了一种基于改进的归一化灰度Hough变换的船只尾迹检测方法,修正了变换域中的峰值检测,同时增加了确定尾迹起点和终点的约束条件。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法能够比较准确地检测到船只尾迹。  相似文献   
44.
《岩土力学》2017,(11):3261-3270
为研究循环荷载下土体变形特性,基于已有的分数阶黏壶构建循环荷载下分数阶黏壶,并将其替换为西原模型黏塑性体中的常值黏壶,建立了可描述循环荷载下土体变形规律的分数阶西原模型。当循环荷载应力幅值大于土体临界应力幅值时,模型为反映土体破坏型变形规律的分数阶西原模型;反之,则为反映土体稳定型、临界型变形规律的广义Kelvin模型。采用应力分解法,将循环荷载分解为一个静力荷载和一个平均应力值为0的循环荷载,基于流变力学理论给出了静力作用下基于该模型的流变本构方程,再根据黏弹性力学理论构建了交变应力作用下基于该模型的动态响应本构方程,将已获得的土体流变本构方程与动态响应本构方程叠加,得到新的土体本构方程。结果表明:与既有的试验结果相比,基于分数阶西原模型所建立的本构方程可较好描述循坏荷载下土体各种类型的变形特征,对土体各类型变形曲线的拟合效果较好,拟合系数均在0.90以上,且模型参数值随循环荷载动应力幅值的增大而以幂函数形式减小。  相似文献   
45.
通过对已有的水化学溶液腐蚀作用后红砂岩三轴蠕变试验结果的分析,可知水化学作用能够加快岩石损伤的发展,增强红砂岩的蠕变效应。根据水岩化学作用的动力学理论,将红砂岩中可溶解胶结物的流失作为水化学腐蚀作用下岩石力学性能劣化的根本原因。通过化学反应速率方程和测定浸泡过程中溶液pH值的变化,定义了考虑初始pH值和时间的化学损伤因子。考虑流变过程中的应力损伤,基于广义Kelvin模型,提出了考虑水化学作用的砂岩流变损伤本构模型。通过对水化学作用下红砂岩流变试验结果进行模拟,对该模型进行了参数辨识和验证。结果表明,所提出的模型能够较好地反映水化学作用下砂岩的流变特性,具有有效性和合理性。  相似文献   
46.
CISK、蒸发-风反馈机制和热带大气30-60天振荡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赵强  刘式适 《气象学报》1996,54(4):417-426
建立一个包含CISK机制和蒸发-风反馈机制(Evaporation-WindFeedbackMechanism,简写为:EWFM)的热带大气运动的无耗散、线性斜压半地转模式,引入反映CISK的无量纲凝结潜热参数η和反映EWFM的无量纲参数α,并求得模式系统的解析解。动力学分析和模式大气的计算结果进一步说明了CISK和EWFM的共同作用是激发和驱动热带大气低频振荡的重要物理过程。  相似文献   
47.
为了揭示80年代以来发生ElNino事件形成的机制,利用一个两层半的热带海洋模式进行数值试验.结果表明:在特定的西向流场背景条件下,热带大气季节内时间尺度振荡强迫激发的赤道第二斜压模态的波动可以在向东传播的过程中出现停驻.波动传播停驻与多普勒效应有密切的关系.由于波动停驻海区海表面温度(SST)正异常增大,可促进其上空大气对流运动的发展,导致赤道中、西太平洋出现大范围西风异常,在赤道海洋中激发起第一斜压模态的Kelvin波.基于上述事实和数值试验结果,文章提出了一个阶段性海气相互作用激发ElNino事件发生的机制,热带中太平洋波动传播停驻导致的SST正异常在这个发生机制中起着关键的作用.  相似文献   
48.
切变基流中赤道Kelvin波及纬向对称扰动的稳定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使用赤道β平面下的热带大气Boussinesq近似方程组,分析了纬向切变基流中的赤道Kelvin波以及纬向对称扰动的稳定性。研究结果表明,在纬向基本气流只具有y方向水平切变的情况之下,基本气流在y方向的切变并不能导致Kelvin波发生不稳定,只能导致不同的纬度上对应于Kelvin波传播的相速度有所不同。扰动位势和扰动风速等物理量在y方向的分布特征与基本气流无关。在只考虑垂直切变基流时,要存在稳定的相对于平均基流向东传播的Kelvin波必须要满足Richardson数Ri>2的条件。基本气流在垂直方向的切变也不能导致Kel-vin波发生不稳定,只能导致Kelvin波的相速度发生Doppler频移效应。扰动位势以及扰动速度在y方向的分布特征与基本气流在垂直方向的切变有关。当风的垂直切变大于零时,对流层低层的扰动位势和扰动速度沿y轴的正反方向衰减较快;而当风的垂直切变小于零时,对流层高层的扰动位势和扰动速度沿y轴的正反方向衰减较快。对于沿纬圈方向的对称天气系统,只要风的垂直切变较大,满足Ri<1时,低纬重力惯性内波一定会发生不稳定。而当基本气流的垂直切变较小(Ri>1)时,本文则给出了该扰动发生不稳定的判据条件。只要风的水平切变足够大,大于某一临界值(该临界值与垂直波数m,β因子,静力稳定度N2以及Richardson数Ri有关),在赤道y—z平面上的重力惯性内波也会发生不稳定,从而引起这种沿x轴对称扰动的激发产生与发展。  相似文献   
49.
严邦良 《中国科学D辑》2007,37(5):691-697
利用混合模模式研究了垂直平均速度影响ENSO事件成熟位相锁定的物理过程. 结果表明, 垂直平均速度的季节变化对Kelvin波影响的正反馈过程是ENSO事件成熟位相锁定在年底的机制; Rossby波对冷事件峰值前6个月的异常海表温度由正值变为负值的记忆是La Niña事件成熟位相锁定在年底的另一机制. 这与前人的结果不同, 后者认为El Niño年在赤道中太平洋地区异常西风应力激发出的冷Rossby波被耦合强度的季节变化放大, 之后经西边界反射成的冷Kelvin波与由西风异常产生的赤道东太平洋地区的暖Kelvin波所造成的温度倾向的平衡是El Niño事件成熟位相锁定在年底的机制. 这种不同是由于在前人研究中所用的垂直平均速度的季节变化的位相与观测到的相反, 以及对垂直平均速度的季节变化对ENSO循环影响的不适当参数化方案造成的.  相似文献   
50.
本文对现场变形流变试验的结果进行了有限元分析计算的验证。同时,根据推广的凯尔文(Kelvin)模型推导了流变方程,确定了有关流变参数。用本流变方程所模拟的曲线与试验曲线是比较吻合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