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61篇
  免费   111篇
  国内免费   701篇
地球物理   21篇
地质学   1140篇
海洋学   6篇
综合类   6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25篇
  2022年   40篇
  2021年   31篇
  2020年   43篇
  2019年   81篇
  2018年   80篇
  2017年   85篇
  2016年   98篇
  2015年   94篇
  2014年   101篇
  2013年   79篇
  2012年   121篇
  2011年   83篇
  2010年   55篇
  2009年   42篇
  2008年   28篇
  2007年   37篇
  2006年   19篇
  2005年   14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7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东昆仑东段益克郭勒侵入体主要由闪长岩、石英碱长正长岩、英云闪长斑岩及花岗闪长岩组成.锆石LA-ICP-MS U-Pb定年结果显示,闪长岩、石英碱长正长岩和英云闪长斑岩的年龄分别为(223.4±1.1)Ma、(222.9±1.3)Ma和(230.9±1.1)Ma,表明益克郭勒侵入体形成于中三叠世.益克郭勒中三叠世侵入岩属...  相似文献   
992.
南秦岭竹山地区广泛分布的北西—南东向展布的基性岩-粗面岩带,主要赋存于志留纪地层中。竹山地区粗面质火山岩地球化学研究表明,该区粗面质火山岩全碱Na_2O+K_2O含量较高,为碱性岩系列;大离子亲石元素(Ba、Th、U)和高场强元素(Nb、Ta等)相对富集,Sr、Ti、Yb等元素相对亏损;稀土元素总量(∑REE)较高,明显富集轻稀土元素,亏损重稀土元素;结合微量元素构造环境判别分析认为,该区粗面质火山岩形成于大陆裂谷环境。采用LA-ICP-MS方法测得该区粗面质火山碎屑岩中锆石的U-Pb年龄为430.6±2.7Ma,该年龄应代表粗面质火山岩主体的结晶年龄。研究结果表明,南秦岭竹山地区在早志留世发生了强烈的裂解活动,并形成一富硅质和炭质岩组合的深水盆地,该洋盆可能为南秦岭勉略洋向东的延伸。南秦岭竹山地区粗面质火山岩岩石化学及锆石U-Pb同位素定年研究,为了解南秦岭早古生代构造演化提供了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993.
勐养花岗闪长岩体位于滇西腾冲地块梁河县南勐养镇一带。用LA-ICP-MS技术测得花岗闪长岩锆石U-Pb年龄为115.2±1.0Ma,该年龄被解释为花岗闪长岩的形成年龄,表明该区花岗闪长岩体的形成时代为早白垩世。岩石地球化学特征表明,花岗闪长岩中SiO_2含量为62.39%~67.97%,Na_2O+K_2O为6.26%~7.80%,K_2O为1.98%~4.11%,具有贫钾(K_2O/Na_2O值为0.45~1.11)、低P2O5(0.09%~0.38%)的特征;MgO为1.78%~1.98%,Mg~#为34.90~48.40,属于准铝质-弱过铝质钙碱性系列。微量元素具有相对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U、Th、Rb、Ba)、亏损高场强元素(Tb、Nb、Zr、Hf)的特点。该花岗闪长岩具有I型花岗岩的特征,同时兼有S型花岗岩之特点,具有明显的岩浆混合作用特征。岩石具有岛弧或活动陆缘岩系的微量元素分布特征。地球化学特征和微量元素构造判别图解揭示,勐养早白垩世花岗闪长岩形成于碰撞后岩浆弧环境。花岗闪长岩为幔源岩浆与高黎贡山群古老地壳部分熔融的岩浆混合的产物。该区早白垩世花岗闪长岩是腾冲地块早白垩世侵入岩与班公湖-怒江-泸水-瑞丽洋盆的闭合、洋壳向南西俯冲及板块间的碰撞造山作用的产物。  相似文献   
994.
姜杨  邢光福  袁强  赵希林  段政  董学发 《地质通报》2016,35(7):1046-1055
浙江舟山群岛大衢岛及周边若干小岛出露少量变质岩系,包括斜长角闪岩、片麻岩、片岩、大理岩等,以往被归为陈蔡岩群。LAICP-MS锆石U-Pb测年结果表明,黑云斜长片麻岩变质新生锆石或岩浆锆石的变质边年龄在260~270Ma之间,大理岩的变质年龄为261.1±1.3Ma,侵入变质岩的未变形伟晶岩脉年龄为258.0±1.6Ma,表明该套变质岩系的变质时代约为260Ma,不能归入加里东期变质的陈蔡岩群。这是在华南东北缘地区首次发现二叠纪变质岩,为探讨华南东吴运动和全球海西运动,甚至泛大陆的重建提供了重要新信息。  相似文献   
995.
程巴岩体位于藏南冈底斯岩基东段南缘,由花岗闪长岩、细粒闪长质包体等组成。测得的锆石U-Pb年龄可以代表岩石的形成年龄,即花岗闪长岩形成年龄为29.40±0.18Ma与29.42±0.25Ma,细粒闪长质捕虏体形成年龄为30.02±0.15Ma。花岗闪长岩具有较高的Si O2(65.2%~66.2%)、K2O(3.2%~4.0%),较低的铁(TFe O=3.2%~4.0%)和Mg O(约2%),同时具有高Sr(774×10-6~813×10-6)、低Y(9.9×10-6~11.2×10-6)、高Sr/Y值(63.4~82.2)等特征;闪长质包体表现出较低的Si O2(53%~56.1%)和K2O(1.5%~3.2%),较高的铁(TFe O=6.1%~8.1%)、Mg O(4.0%~6.2%)和Na2O/K2O≥2,同时具有负Eu异常(Eu/Eu*=0.432~0.804)。2种岩性都富集LREE及LILE,亏损HREE及HFSE,具有较高且一致的εHf(t)值(+1.1~+6.2)和全岩εNd(t)值(-2.9~-5.9)。以上数据表明,花岗闪长岩与细粒闪长质包体由同一岩浆分离结晶形成,花岗闪长岩经历磷灰石和角闪石的分离结晶,其高Sr/Y值为岩浆分离结晶的结果,并不代表原始岩浆组分。  相似文献   
996.
藏北羌塘中部改则县以北天泉山、屏风岭等地区大面积分布一套浅变质岩系,岩性以变质杂砂岩、千枚岩为主,夹变质玄武岩、变质安山岩等火山岩夹层,因缺乏化石依据时代不明。通过LA-ICP-MS锆石U-Pb同位素定年测得安山岩的~(206)Pb/~(238)U年龄为251.4±2.4Ma,同时结合该地区已测得的254Ma的~(206)Pb/~(238)U年龄,证实这套浅变质岩系的时代应属于晚二叠世—早三叠世,并非传统意义的展金组。在剖面测制和区域对比的基础上,将天泉山、屏风岭一带的浅变质岩系重新厘定为上二叠统—下三叠统天泉山组。天泉山组的发现和建立不仅进一步完善了该区的地层系统,而且是龙木错-双湖-澜沧江洋首次发现的晚二叠世—早三叠世洋盆地层记录,为进一步丰富和研究龙木错-双湖-澜沧江洋的演化提供了重要的地层证据。  相似文献   
997.
董磊  李光明  李应栩  代作文  梁维 《地质通报》2016,35(8):1271-1280
马扎拉金(锑)矿位于西藏北喜马拉雅金锑铅锌多金属成矿带,是扎西康整装勘查区发现的最早并最具代表性的金矿。对马扎拉矿区广泛出露的英安岩进行了锆石U-Pb年代学和岩石地球化学研究。全岩主量和微量元素地球化学特征显示,英安岩具有富硅(SiO_2=66.86%~71.84%)、低碱(Na_2O+K_2O=3.79%~4.60%)、低Mg(MgO=0.50%~0.94%)、强过铝质(A/CNK=1.55~2.23)的特征,强烈富集Rb、U等大离子亲石元素(LILEs),相对亏损Ta、Ti、Zr等高场强元素(HFSEs);稀土元素总量较高(∑REE=283.74×10~(-6)~380.04×10~(-6)),轻稀土元素富集,且轻、重稀土元素分馏明显(LREE/HREE=10.57~15.22),中等负Eu异常(δEu=0.39~0.48),无明显Ce异常。英安岩LA-ICP-MS锆石U-Pb测年获得206Pb/238U年龄加权平均值为138.2±1.6Ma,表明马扎拉矿区英安岩形成于早白垩世。结合区域地质资料,初步认为马扎拉矿区英安岩形成于被动大陆边缘构造环境,可能是Comei-Bunury大火成岩省形成早期的产物。  相似文献   
998.
张璟  邵军  周永恒  鲍庆中  王宏博 《地质通报》2016,35(8):1388-1399
得尔布干成矿带是中国东北地区中、俄、蒙毗邻区域一条重要的铜、钼、金、铅锌多金属成矿带,控制产出大量多金属矿床。满洲里—陈巴尔虎旗一线集中产出铜钼矿,如乌奴格吐山铜钼矿、八大关铜钼矿、八八一铜钼矿。然而与相邻俄罗斯额尔古纳—上黑龙江—岗仁成矿带中的铜钼矿产出现状对比,无论数量还是规模均相差甚远,显示仍存在较大找矿空间。在近年来大量野外地质工作及矿床实际考察基础上,阐述了八大关铜钼矿矿床地质特征。通过岩石地球化学特征研究、LA-ICPMS锆石U-Pb及辉钼矿Re-Os年龄测试,确定八大关铜钼矿为形成于印支晚期(205.8±3.4Ma),受八大关短轴背斜及NE-SN向断裂控制的造山带斑岩型铜钼矿。与乌奴格吐山铜钼矿对比,八大关矿区形成于燕山早期的花岗质斑岩体极有可能是新的铜钼赋矿体。  相似文献   
999.
欧阳学财  狄永军  张达  徐洋  杨秋  王守营  陈杰  杜斌 《地质通报》2016,35(11):1869-1883
通过对东乡铜矿花岗斑岩进行岩石地球化学特征、锆石U-Pb定年研究,探讨其岩石成因、构造环境、形成时代与成矿的关系。东乡花岗斑岩的LA-ICP-MS锆石U-Pb年龄为156.4±1.5~161±1.0Ma。该岩体为高钾钙碱性系列,轻稀土元素富集,重稀土元素较亏损,具有明显的负Eu异常。微量元素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而亏损高场强元素。地球化学特征表明,东乡岩体形成于碰撞构造环境,岩浆来源于地幔,但形成演化期间经历了地壳物质的同化混染。该区矿石与花岗斑岩的稀土元素配分曲线存在一定的相似性,且成矿时间与岩浆侵入时间相近,表明岩浆侵入对东乡铜矿床的形成具有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1000.
东昆仑东段浪木日上游早古生代榴辉岩的发现及其意义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在东昆仑东段郎木日上游最新识别出榴辉岩,其野外产状为透镜状、块状,与围岩呈断层接触。含榴辉岩的变质带宽1~3km,榴辉岩呈透镜体状分布于古元古界白沙河岩组变质岩及新元古代花岗片麻岩中,榴辉岩相岩石组合为榴辉岩和榴闪岩。榴辉岩相矿物组合为石榴子石+绿辉石+金红石+石英。石榴子石-单斜辉石矿物温压计估算出榴辉岩形成的温压条件为T=650~750℃,p=1.8~2.0GPa,在石榴子石Alm+Spess-Pyr-Gross三角图解中落入C型榴辉岩区。榴辉岩中锆石阴极发光图像显示,大部分具有扇形分带或杉树叶结构,少数具有弱环带结构,31颗锆石Th/U值较低(0.06~0.135),其LA-ICP-MS锆石U-Pb年龄明显分为2类,一类谐和年龄值为431.9±2.3Ma,代表了榴辉岩相峰期变质年龄;另一类谐和年龄值为487±5.9Ma,可能为原岩在俯冲过程中受构造热事件影响发生变质的结果。参考区域蛇绿岩及构造岩浆事件,确定研究区本次高压变质的峰期时代为早志留世晚期,可能发生于东昆仑俯冲消减-碰撞环境,结合邻区发现的同类型榴辉岩,恢复了一条东昆仑地区早古生代的高压变质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