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05篇
  免费   147篇
  国内免费   265篇
测绘学   21篇
大气科学   63篇
地球物理   130篇
地质学   758篇
海洋学   138篇
天文学   4篇
综合类   52篇
自然地理   151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14篇
  2022年   19篇
  2021年   33篇
  2020年   29篇
  2019年   57篇
  2018年   31篇
  2017年   26篇
  2016年   41篇
  2015年   41篇
  2014年   42篇
  2013年   80篇
  2012年   37篇
  2011年   65篇
  2010年   55篇
  2009年   59篇
  2008年   57篇
  2007年   45篇
  2006年   62篇
  2005年   41篇
  2004年   50篇
  2003年   36篇
  2002年   48篇
  2001年   30篇
  2000年   40篇
  1999年   43篇
  1998年   35篇
  1997年   43篇
  1996年   31篇
  1995年   25篇
  1994年   15篇
  1993年   18篇
  1992年   18篇
  1991年   12篇
  1990年   14篇
  1989年   10篇
  1988年   5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1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7 毫秒
991.
Alkylated polycyclic aromatic hydrocarbons (alkyl-PAHs) are the predominant form of PAHs in oil, comprising 85–95% of total PAHs. However, little attention has been paid to these chemicals in ecological risk assessment of marine oil spill. A comparative study of the toxic effects of phenanthrene and retene (7-isopropyl-1-methylphenanthrene, an alkyl-phenanthrene) on the early life stage of marine medaka (Oryzias melastigma) was conducted. Results showed that retene was significantly more toxic than phenanthrene, and marine medaka could be more sensitive to retene than some freshwater fishes. Retene had a higher excretion rate than phenanthrene during the larvae stage. Both of compounds resulted in developmental malformation of marine medaka embryos, with phenanthrene affecting on peripheral vascular system and yolk sac, while retene affecting on cardiac tissues. The toxicity of phenanthrene might be mainly related to its anesthetic effects, and that of retene might be related to the CYP1A-mediated toxicity of its metabolites.  相似文献   
992.
伊犁盆地南部新构造特征及其对砂岩型铀矿的控制作用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伊犁盆地新构造运动研究在该区铀矿研究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本文通过新构造基本特征的描述、擦痕和节理的统计分析、构造产物的ESR(电子自旋共振)测年等手段研究了伊犁盆地新构造运动特征,并探讨了其对铀矿形成和展布的控制作用。研究表明,新构造以断裂构造为主,是区域近南北向挤压应力作用的结果;结合前人研究成果,可以将伊犁盆地新构造运动分为五期始新世晚期-渐新世、中新世、上新世末期-早更新世、早更新世-中更新世、中更新世至今。新构造活动与铀成矿作用有时间上的一致性,并控制了伊犁盆地南部砂岩型铀矿的形成和展布,尤以东西向断裂对铀矿的控制作用最为明显;与新构造作用东强西弱相对应,西部的成矿条件比东部好。  相似文献   
993.
近一千年来贺兰山积雪和气候变化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通过对历史文献中关于贺兰山积雪变化记录的研究,以及其他反映贺兰山气候变化的环境信息的分析,确认贺兰山地区西夏、元明时期为冷凉气候,积雪特征反映的气候变化与中国西部气候变化相一致。通过贺兰山与天山、太白山、点苍山积雪变化的比较,发现其时间变化过程和演化规律具有一致性,进而对12世纪寒冷期永久积雪下限进行推测。根据对一千年来贺兰山年日最低气温≤0℃日数的计算,认为12世纪寒冷期年平均气温较现代约低1.52℃,推算当时贺兰山永久积雪下限为海拔34003500m;以17世纪中叶为代表的小冰期年平均气温较现代约低11.5℃,推算当时贺兰山永久积雪下限为海拔35003600m。  相似文献   
994.
大井矿床锡铜矿体成矿流体研究及其成因意义   总被引:17,自引:3,他引:14  
王莉娟  王玉往 《岩石学报》2000,16(4):609-614
大井矿床锡铜矿体萤虫中存在中-高温度、低盐度含锡和中-低温度、中等盐度含铜两种流体包裹体,该两种流体包裹体的分布、气流比、温度-盐度关系初步显示它们是两种不同的流体体系,而不是一种流体从高温向低温、高盐度向低盐度的系列演化,与成矿阶段的划分基本吻合,表明大井矿床锡铜矿体很可能是两种不同来源持成矿流体在同一空间上的叠加成矿,因而锡和铜可以形成单独矿体,该两种流体包裹体的发现才研究对进一步追大索大井矿  相似文献   
995.
福建不同期次钾长花岗岩的地球化学特征及其地质意义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王绍雄 《福建地质》2000,19(2):78-89
钾长花岗岩是福建地史上出现次数最多、空间分布最广泛的一种酸性花岗岩。根据不同期次钾长花岗岩在地球化学组亿方面存在的差异变化,有助于了解地壳成分及地壳构造运动在时间上的演化。研究表明,福建各期次钾长花风岩的成因均属同熔型,仅是壳源与深源2种物质的比例有所不同。不同时期上是幔的活动与地壳酸度的变化呈现出某种有序的特点而交替发生。  相似文献   
996.
陈觉民 《福建地质》2000,19(2):90-96
福建东南沿海断裂1 多发生于上地壳硅铝层 ,少数达硅镁层。呈直线形展布 ,倾角≥60°。驱动力主要来自碰撞 ,强烈片理化伴随矿物重结晶为其显著标志。主活动期早白垩世晚期 ,同位素年龄 86~ 93 Ma。早白垩世期间库拉板块向亚洲板块俯冲 ,位于东海与台湾海峡之间的闽江口 ,北纬 2 6°附近海岸线自北往南 ,由北北东向北东偏转 ,形成北西、北东、北北东、北西西交切格局 ,它们具有时间上一致性、空间上网络性和成因相关性等特征。早第三纪抬升剥蚀后 ,挽近时期有增无减。  相似文献   
997.
Logistic递减开发模型   总被引:14,自引:5,他引:9  
冯文光 《矿物岩石》2000,20(1):70-73
本文提出了Logistic 递减开发模型,提出了开发速度,采用程度等开发指标的数 学关系式。分析了参数对Logistic递减开发模型的影响。提出了开发初期Logisic递减开发模型的确定方法,便于开发初期决策。制作了Logistic递减开发模型的logVD-logRp图版,logVD-logat图版,logRp-logat图版。提出了开发中晚期Logistic递减开发模型的判断方法,三点抛物线法和三  相似文献   
998.
吴恒强 《热带地理》2000,20(4):269-272,277
利用拉萨站1月份地面气温资源、4月份赤道东西太平洋海表温度资料和南半球海冰和气旋的资料,分析高原热异常、赤道太平洋东西海温梯度异常以及南极海冰变化对广西夏季风变异的影响机理,并提出具体的“涝线”和“旱线”概念,为季同变异造成的旱涝天气预报提供一些有物理意义的因子指标。  相似文献   
999.
利用紫金山天文台青海观测站13.7m射电望远镜,对5个行星状星云给出了新的谱线观测结果。其中行星状星云M1-8和M3-3已探测到CO(2-1)的发射,给出了它们的CO(1-0)观测结果;为曾进行过CO观测,但未探测到CO发射的行星状星云M1-12、M2-43和NGC6537,第一次证认了它们的CO(1-0)发射。  相似文献   
1000.
中国山区经济发展阶段的理论模型与预测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陈国阶  王青 《地理学报》2004,59(2):303-310
中国山区经济发展离不开全国经济发展的宏观背景,同时亦受到区域发展阶段性规律的制约,处于不同发展阶段的区域经济有着明显不同的产业结构特征和经济发展驱动力。在探讨区域发展机理的基础上,提出利用时空等价概念模型预测中国山区经济发展趋势与人均GDP变化特征。以模型定量研究为基础,在中国宏观经济发展的大背景下,分析山区未来5年、10年、20年不同时段的经济增长状况:在2005~2006年中国山区人均GDP达到8000元左右,在2010~2011年达到12000元左右;最后,通过对中国山区发展阶段定位,确定山区经济发展阶段转换的时机,并对转换的条件提出政策性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