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02篇
  免费   100篇
  国内免费   257篇
测绘学   1篇
大气科学   1篇
地球物理   169篇
地质学   548篇
海洋学   18篇
天文学   7篇
综合类   8篇
自然地理   7篇
  2023年   7篇
  2022年   8篇
  2021年   14篇
  2020年   26篇
  2019年   18篇
  2018年   24篇
  2017年   14篇
  2016年   10篇
  2015年   14篇
  2014年   25篇
  2013年   27篇
  2012年   17篇
  2011年   23篇
  2010年   13篇
  2009年   50篇
  2008年   59篇
  2007年   49篇
  2006年   45篇
  2005年   43篇
  2004年   36篇
  2003年   30篇
  2002年   20篇
  2001年   18篇
  2000年   16篇
  1999年   28篇
  1998年   17篇
  1997年   18篇
  1996年   9篇
  1995年   14篇
  1994年   14篇
  1993年   17篇
  1992年   8篇
  1991年   5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5篇
  1988年   4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2年   1篇
  1979年   1篇
  1978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75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44 毫秒
81.
北纬35°线附近上地幔软流圈活动格局与地震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郭安宁 《地震工程学报》1999,21(2):144-148,166
北纬35°线是一条地震特发带,上地幔软流圈对流方向恰好在该线附近发生 转换,研究结果表明,北纬35°线附近上地幔软流圈活动格局与地震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82.
董振信  陈立辉 《岩石学报》1999,15(4):607-615
通过对我国东部北起黑龙江省南至海南省31个产地的新生代碱性玄武岩中橄榄岩类 (纯橄岩、方辉橄榄岩及二辉橄榄岩) 包体和辉石岩类包体中的160 多个尖晶石电子探针分析数据, 论述了尖晶石的Cr-Al, Fe-Mg, Ni-Mg 主元素及有关比值和端员组分之间的关系, 分析研究了不同岩类包体中尖晶石的颜色、成分及成因之间的联系。并利用所分析的有关橄榄石、斜方辉石、单斜辉石共生矿物的电子探针分析数据, 采用新的、较合理的Brey-Kohler温度计及Kohler-Brey 压力计和Ballhaus etal. 氧逸度计算方法进行了计算, 探讨了尖晶石成分与其形成温度、压力和氧逸度状态的关系, 指出了尖晶石成分所反映的地幔亏损程度及部分熔融程度的变化规律及尖晶石 (相) 稳定的温度、压力和氧逸度范围。  相似文献   
83.
张旗  王焰 《岩石学报》1999,15(4):576-583
扬子地块西南缘晚泥盆世至晚二叠世的基性岩浆岩具有大体类似的地球化学性质, 它们均富集Ti(TiO2> 2% )、LILE和LREE(La/Yb)N= 4.8~14.6),Ti/V(32~67)、Ti/Y(400~693)和Zr/Y(3.2~7.6)比值高,具洋岛玄武岩的特征,推测它们均与地幔柱岩浆的活动有关。该地幔柱岩浆活动的时期与古特提斯洋盆演化的时期大体吻合, 但地幔柱岩浆开始喷发的中心与古特提斯初始扩张的中心相距甚远,看来,金沙江-哀牢山洋盆的张开与地幔柱岩浆活动无关。从晚泥盆世至晚二叠世,地幔柱岩浆活动的规模和强度逐渐增加,玄武岩分布中心从广西的南宁-百色之间逐渐向北西310°方向迁移了约600 km ,推测这一迁移轨迹可能受金沙江-哀牢山洋盆扩张的影响。据此估计, 金沙江-哀牢山洋盆宽度可达约1 000 km 。据地幔柱岩浆轨迹与金沙江-哀牢山缝合带所夹的角度推测, 扬子地块可能经历了顺时针旋转, 与古地磁资料一致。  相似文献   
84.
中国大地构造格局和主要地球物理场分布十分吻合,一些主要地球物场的演化促使若干金属元素成矿,地幔热柱,幔隆和幔坳转换带,莫霍斜坡带,俯冲带等和成矿区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85.
Stability and dynamics of the continental tectosphere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Continental cratons overlie thick, high-viscosity, thermal and chemical boundary layers, where the chemical boundary layers are less dense than they would be due to thermal effects alone, perhaps because they are depleted in basaltic constituents. If the continental tectosphere is the same age as the overlying Archaean crust, then the continental tectosphere must be able to survive for several billion years without undergoing a convective instability, despite being both cold and thick. Since platforms and shields correlate only weakly with Earth's gravity and geoid anomalies, acceptable models of the continental tectosphere must also satisfy this gravity constraint. We investigate the long-term stability of the continental tectosphere by carrying out a number of numerical convection experiments within a two-dimensional Cartesian domain. We initiate our experiments with a tectosphere (thermal and chemical boundary layers) immersed in a region of uniform composition, temperature, and viscosity, and consider the effects on the stability of the tectosphere of (1) activation energy (used to define the temperature dependence of viscosity), (2) compositional buoyancy, and (3) linear or non-linear rheology. The large lateral thermal gradients required to match oceanic and tectosphere structures initiate the dominant instability, a “drip” which develops at the side of the tectosphere and moves to beneath its center. High activation energies and high background viscosities restrict the amount and rate of entrainment. Compositional buoyancy does not significantly change the flow pattern. Rather, compositional buoyancy slows the destruction process somewhat and reduces the stress within the tectosphere. With a non-Newtonian rheology, this reduction in stress helps to stiffen the tectosphere. In these experiments, dynamical systems that adequately model the present ocean-continent structures have activation energy E*≥180 kJ mole−1 — a value about one third the estimate of activation energy for olivine, E*≈520 kJ mole−1. Although for E*≈520 kJ mole−1, compositional buoyancy is not required for the tectosphere to survive, the joint application of longevity and gravity constraints allows us to reject all models not containing compositional buoyancy, and to predict that the ratio of compositional to thermal buoyancy within the continental tectosphere is approximately unity.  相似文献   
86.
何萍  周惠兰 《华南地震》2004,24(1):51-57
以Courllot、Yangshen、Fenglin Niu等人的几篇文章为基础介绍了目前对热柱起源较新的研究成果.以及如何利用地震学方法来研究冰岛热柱及南太洋超级隆起区的起源。  相似文献   
87.
研究青藏高原东南缘的深部结构对于理解印度-欧亚板块的碰撞机理和青藏高原的形成演化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本研究对布设在研究区域内566个固定和流动地震台站的波形资料进行了处理,获得77853条高质量P波接收函数,应用接收函数共转换点(CCP)叠加技术获得了研究区域下方精细的地幔转换带间断面起伏形态及转换带厚度变化图像.结果表明:研究区域南北方向上具有两个明显的转换带增厚异常区,南侧异常区位于滇中次级块体与印支块体下方,可能是新特提斯洋板片与上部印度板块间断离并部分滞留在转换带底部的结果;北侧川西地区异常增厚可能与上方岩石圈拆沉并降至转换带有关;腾冲火山起源可能是板块俯冲过程中发生断离造成软流圈物质部分熔融,湿热物质上涌所致.  相似文献   
88.
华南陆缘是我国重要的矿产、地热资源区.晚中生代以来,在太平洋板块西向俯冲,地幔热对流活动共同作用下,该区出现多期岩浆-热事件和大规模爆发式成矿作用.在前人研究基础上,本文利用地表热流观测资料、地震剪切波资料、重力位球谐系数,计算了壳-幔温度结构,分析了动力学背景.计算结果表明:华南陆缘东南沿海地带,地壳10 km以浅温度达200℃以上,居里点温度475℃,莫霍面平均温度550℃.地壳浅层较热,花岗岩中放射性元素衰变放热是地壳浅层地下水热活动的重要热源,但地壳总体温度不高,为"冷壳热幔"型热结构.地幔中,90 km深度,温度950~1250℃;120 km深度,温度1050~1400℃;150 km深度,温度1200~1450℃;220 km深度,温度1500~1700℃."热"岩石圈底界深度在110~150 km之间,西深东浅.岩石圈内,地幔应力场为挤压-伸展相间格局;岩石圈之下,地幔应力场为一个以南昌为中心、长轴NE-SW向的椭圆.分析认为,晚中生代以来,太平洋板块的西向俯冲,导致华南陆缘在区域性SE向地幔对流背景上叠加局域性不稳定热扰动,在175~85Ma期间,上地幔物质向上流动,形成不同的岩浆活动高峰期.同时,岩石圈地幔受俯冲洋壳流体的影响,含水量高,黏度小,在地幔流切向应力场作用下,岩石圈底界由西向东"波浪"状减薄.现今岩石圈之下仍具备地幔小尺度热对流温度条件,但除地表浅层外,地壳整体温度不高,岩石圈构造稳定.  相似文献   
89.
全球地磁感应测深数据三维反演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全球地磁感应测深能获得地幔转换带及下地幔上部的导电结构.但目前稀疏的地磁台站分布及部分台站的观测数据稳定性较差,影响了三维反演对地下电性结构的分辨力和反演可靠性.为此,区别于传统的L2-范数反演方法,本文提出并实现了基于L1-范数的地磁测深响应三维反演技术.在反演中,利用L1-范数度量数据预测误差,降低"飞点"数据的影响,将相关系数较小的C-响应估计也纳入反演数据中.三维正演模拟采用球坐标系下的交错网格有限差分法,反演采用有限内存拟牛顿法.文中利用指数概率密度分布函数构造非高斯噪声的合成数据,并采用棋盘模型对反演方法的可靠性进行了验证.之后,我们将本文提出的三维反演方法用于全球129个地磁观测台站的C-响应数据反演,结果表明在地幔转换带深部,中国东北地区为高导电异常,南欧和北非则均为高阻;夏威夷在900km以下为高导;菲律宾海及以东地区在转换带表现为明显的高阻,这些结果与前人研究结果一致.由于采用了更多的台站数据,我们的反演结果还发现一些新的异常:南美洲南端,转换带表现为明显的高导;澳大利亚东南部,地幔转换带深部,也存在一个明显的高导异常,这些异常分布和地震层析成像的低速区一致.因此,L1-范数三维反演能够充分利用全球C-响应数据信息,提高地磁测深对地球深部电性结构的分辨能力,更好的研究全球地幔电性结构.  相似文献   
90.
硼的地球化学性质及其在俯冲带的循环与成矿初探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硼是广泛应用于化工、农业、材料科学及核工业领域的重要元素。硼与氢的核聚变反应是未来具备运用潜力的清洁能源。硼作为典型的亲石元素,是高度不相容元素。硼元素容易富集于蚀变洋壳及蛇纹石化地幔橄榄岩中。而在板块俯冲过程中,由于硼具有强的流体活动性,会优先赋存于流体中。因此,当蛇纹石化的大洋岩石圈及覆于其上的沉积物在俯冲过程中发生脱水,这使得弧前地幔楔发生大规模的蛇纹石化。此时大量硼元素很可能随俯冲流体释放并封存于弧前地幔楔中。目前已发现的超大型硼矿床主要位于聚合型板块边缘,尤其土耳其拥有世界上最大的硼酸盐储量。我们推测这些矿床的形成基础条件之一可能与弧前高度蛇纹石化的地幔楔有关。尤其是在洋 陆俯冲环境,弧前蛇纹岩或蛇绿混杂岩首先通过俯冲侵蚀再循环到火山弧岩浆中,使得岩浆更富集硼。随后弧火山喷发大量富硼的火山岩、岩浆热液及水气。在岩浆冷却过程中,硼元素析出、沉淀于火山表面,并伴随风化、侵蚀过程汇聚至碰撞造山带的封闭湖盆之中。此外,干冷的气候条件下也进一步促进了硼的成矿。我国具有形成大型、超大型硼矿的地质条件,应加大研究及探勘力度,并适当购买硼作为战略储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